他深沉严峻的脸上永远是炯炯的目光,紧闭的嘴唇和紧咬的牙关。即便在轻松的社交场合也是如此。他在舞池中优美的舞姿几乎令所有的女士动心,但却很少有人同他跳舞。这么优秀的人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境地?事实上,就只是因为他缺少一样东西,一样足以致命的东西——一副动人的微笑面孔。
因为微笑是一种宽容、一种接纳,它缩短了彼此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心心相通。喜欢微笑着面对他人的人,往往更容易进入对方的领地。难怪有人说微笑是成功者的先锋。
下面是一家小型电脑公司的经理所讲述的,他如何为一个很难填补的缺额找到了一位适当的人选。
“我为了替公司找一个电脑博士几乎伤透脑筋,最后我找到一个非常好的人选,刚刚从名牌大学毕业。几次电话交谈后,我知道还有几家公司也希望他去,而且都比我的公司大,比我的公司有名。当他表示接受这份工作时,我真的是非常高兴也非常意外。”
“他开始上班后,我问他,为什么放弃其他更优厚的条件而选择我们公司?他停了一下,说,‘我想是因为其他公司的经理在电话里是冷冰冰的,商业味很重,那使我觉得好像只是另一次生意上的往来而已。但你的声音,听起来似乎你真的希望我能成为你们公司的一员。因为我似乎看到,电话的那一边,你正在微笑着与我交谈。你可以相信,我在听电话的时候也是笑着的。’”
的确,如果说行动比语言更具有力量,那么微笑就是无声的行动,它所表示的是:“我很满意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笑容是结束说话的最佳“句号”,这话真是不假。
“你希望别人高兴来见你,你就必须高兴会见别人。”这是一位行政单位的秘书的经验之谈。他说他所属的办公室主任只要是见到上司总会微笑着打招呼、点头,上司也以同样的态度回敬他。可一回到自己的科室,对下属便很冷淡,很严厉,从不露笑脸,这样他也就得不到同仁们的微笑与拥护了。
对人微笑是一种文明的表现,它显示出一种力量、涵养和暗示。一个刚刚学会微笑的中年领导干部说:“自从我开始坚持对同事微笑之后,起初大家非常迷惑、惊异,后来就是欣喜、赞许,两个月来,我得到的快乐比过去一年中得到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还要多。现在,我已养成了微笑的习惯,而且我发现人人都对我微笑,过去冷若冰霜的人,现在也热情友好起来。上周单位搞民主评议,我几乎获得了全票,这是我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喜事!”
会微笑的人,他的生活阴处充满希望。因为一个人的笑容就是他好意的信使,他的笑容可以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对于那些受到上司、同事、客户或家庭压力的人,一个笑容就能帮助他们,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相信世界总是欢乐的。因此,只要活着、忙着、工作着,我们就不能不微笑。
帮助同事就是帮助你自己
天底下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影响别人,就是想到别人的需要,然后热情地帮助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
查尔斯是纽约一家大银行的秘书,奉命写一篇有关欲吞并另一小银行的可行性报告,但事关机密,他知道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他拥有他非常需要的那些资料——那人曾在那家银行效力了十几年,不久前他们变成了同事。于是查尔斯找到了这位同事,请他帮忙。当他走进这位叫做威廉·华特尔的同事的办公室时,华特尔先生正在接电话,并且很为难地说:“亲爱的,这些天实在没什么好邮票带给你了。”
“我在为我那12岁的儿子搜集邮票。”华特尔解释道。
查尔斯说明了他的来意,开始提出问题。但也许是华特尔对他过去的组织感情颇深吧,竟不很愿意合作。因此说话含糊、概括、模棱两可。他不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无论怎样好言相劝都没有效果。这次见面的时间很短,没有达到实际目的。
起初查尔斯很是着急,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情急之中突然想起华特尔为他儿子搜集邮票的事情,同时也想起一个喜欢搜集世界各地的邮票的朋友。
第二天一早,查尔斯带了一些以一顿法式大餐为代价换来的精美邮票,坐到了华特尔的办公桌前——他满脸带着笑意,客气得很。“我的乔治将会喜欢这些,”他不停地说,一面抚弄着那些邮票。“瞧这张,这是一张无价之宝。”
于是他们花了一个小时谈论邮票,瞧瞧他儿子的照片,然后他又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查尔斯所想要知道的资料都说了出来——查尔斯甚至都没有提议他那么做,他把他所知道的,全都说了出来。而且还当即打电话给他以前的一些同事,把一些事实、数字、报告和信件中的相关内容,全部告诉了查尔斯。“帮人最终帮自己”,这成了查尔斯后来一直信奉不疑的真理。
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同事之间免不了互相帮帮忙。平常我们总说“助人为乐”,其实在办公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同样可以既帮别人又帮自己。
当一个同事请你提意见,诸如“你认为我的工作态度不对吗?”“是不是我不该以那种方式处理同老安的矛盾!”这些问题当然都不易处理,却也给了你一个帮助对方进步和表现气度的机会。最愚蠢的回答就是直接答“是”或“不是”,而应有一些建设性,也就是说你应该提议一个可行办法而不会被误为批评。因为要是你的答案不能令对方畅快,他肯定不会接受你的意见,甚至认为你是敷衍他,白白辜负了他对你的信任。
正确的做法是,告诉你的同事,如果换了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并说明理由。例如,他因为未能准时预备开会用的文件,遭到领导责备,就应婉转开导他:“大家谁都知道李主任那人认真得很,所以我替他做事永远都是以最快的时间去完成,并且认真得很,使他知道我的确已经尽力去符合他的要求了。”千万不要跟着附和,指责对方或其他领导的错处。如果你说:“李主任真是过分,但我们又有什么办法,你也只能任他摆布了。”这样无异于火上浇油,对同事,对他的领导,甚至你自己,肯定都没好处。
当然,要表示你的关切,这跟其他人际关系一样,必须是诚挚的。这不仅使得付出关切的人有些成果,接收这种关切的人也是一样。它是条双向道,当事人双方都会受益。
努力学会为别人效力,做那些不惜花时间、精力和诚心诚意为别人设想的事情,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帮助。
有句古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帮助别人,我们原本并没想过要得到回报,但它往往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幸运。
正确对待与同事之间的竞争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同事间的积极竞争,是在共同幸福、共同进步前提下的友好竞争。这种竞争本质上是一种竞赛,既要有求胜、成功的强烈愿望,又要诚心合作、协调发展、以正当的手段和方式进行竞争,以利于共同进步和共同事业的发展。
对待同事之间的竞争,除了要有积极的心态和竞争的技巧之外,还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力争在竞争中取胜。
1.选择了生存,就选择了竞争
竞争是职场的常态,既然你选择了生存,就等于选择了竞争。
因此在职场中保持竞争的心态,敢于竞争并善于竞争就显得十分重要。不过在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与世无争,在单位中抱着“不显山,不露水”的心态工作。他们害怕失败、害怕丢面子,因而不敢参与到竞争中;他们担心影响和同事的关系,不好意思参与竞争;他们将竞争与合作截然对立,陷入观念上的误区等等。
2.竞争总有失败者
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就必须正确认识竞争,正确对待竞争。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争本身又有利于促进每个人的成长,有利于个人抱负的实现。对一个集体而言,竞争则有利于提高效率。
但竞争存在,不是不择手段存在的理由,竞争应该是正当的,同事之间的竞争,更不应该把对手理解为“对头”,因此在竞争对手强于自己时,你要有正确的心态。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只有在能者面前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才能不断进步。”因此,同事之间的竞争要以共同提高、互勉共进为目的,以积极的竞争心理投入到竞争当中去。
竞争总是要分胜负的,就看你能否正确地对待胜与负这两种结果了。同事之间的竞争,胜负只说明过去,他胜了,你向他祝贺,你要从中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利于你以后的发展。同事之间的竞争,竞争是对手,工作是同事,生活是朋友。竞争后,胜者不必得意忘形,输者不必垂头丧气。
要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名利看得谈一些。竞争总有失败者,没有必要那么在意结果。更不要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费尽心机。
3.竞争要与合作相结合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只有在竞争中自立、自强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才能有整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竞争是群体发展和富有创造力的根本机制。
竞争本身是智慧、才能的比赛,同时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赛。在竞争中,竞争者一方面要不怕强者,不怕嫉妒,敢于争强,力求争先;另一方面,又需要善于同他人协作、互助,增长群体情感和合作精神。
事实上,竞争本身就需要互助、信息交流、友谊鼓励和支持。在交际和协作中,得到知识,增长经验,提高取得成功的能力,正是竞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合作愿望和行动。
在与同事的合作与竞争中,我们必须记住:该合作时,要拿出诚意来积极合作,该竞争时,要拿出斗志来积极竞争。
最好不要太期望好同事会成为好朋友
王东和罗刚是多年的好朋友,又在同一单位工作,平时几乎形影不离,无话不说。最近王东升迁了,罗刚也为之高兴,相邀同伴为他庆贺。
王东决心改变单位纪律涣散、劳动率低下的现状。可就在他宣布纪律的第三天,罗刚和几个年轻人,在上班时擅离工作岗位。虽然他们不到10分钟就回来了,但这种藐视纪律的行为使王东极为恼火,于是他严厉批评了这种违反纪律的行为,还点了罗刚的名字,以示他“大义灭亲”。没想到,罗刚当即同他顶撞起来,指责他为往上爬不惜用朋友垫脚,并宣布从此与他一刀两断。
于是,两个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
事实上,王东和罗刚都没有必要为此过分苦恼,只要他们能够都冷静下来,各自掂量一下对方同自己到底是什么关系。因为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有搞清楚这一点。
好同事并不等于好朋友,朋友圈是八小时之外的天地,而同事圈则是八小时之内的空间,好朋友之间的友谊多数是建立在共同的性格、经历、爱好、习惯等等不可选择的“天然因素”之上。
而好同事之间的友谊固然也不能排除这些因素,但双方之所以能“好起来”的原因则多数是由于共同的工作态度,在单位中共同的地位、处境、共同的工作经验,乃至对某些领导的共同不满,及对某些同事的共同看法等临时性因素的作用。
好朋友间的友谊一般如陈年老酒,日久弥香。许多人喜欢跟同一些朋友长期保持友谊,穿开裆裤时交的朋友,中学时交的朋友,大学时的朋友,20年后仍然还是他最好的朋友。即使交了新朋友,也仍然与这些老朋友情分难以割舍。随着时光的推移一个人对老朋友也许会有新的认识,但他们仍然是他的朋友。因结婚、工作变动或纯粹兴趣的差异而中断了来往的亲密友谊,多年后仍会以某种方式重新恢复。
然而好同事间的友谊却并非如此。认识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影响或决定友谊的深浅,但一旦因升迁、调动而难以经常在8小时之内共同相处的好同事却很可能渐渐疏远,但彼此又都不会感到太遗憾。
好同事也许在你工作上因大意出小差错时,在你因私事迟到早退或花3个小时吃午饭时为你隐瞒、掩护,然而如果都面临共同的利益得失,难以同时顾及的时候,好同事也许只能是先向你说声“对不起”,然后便义无反顾地舍你取他了。
罗刚在遭到当众批评后,过分生气是因为他把王东当成了好朋友,而不仅仅是好同事。殊不知他们关系虽好,但终究还是一种同事关系,大家同在一个圈子里谋前途,彼此的实质利益肯定会时常冲突,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
王东这样做也并没有错,错只错在罗刚把他与王东的关系看得太“亲密”了。他不应该当众宣布与王东“从此一刀两断”。要知道“割袍断义”的事情自古都是发生在好友、兄弟之间,言外之意是从此不再来往、不再交好了。而作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仅仅在一天之内就不知道要碰多少次面,打多少次交道,即便从此绝不再为私事多半句嘴,可公事却是万万不可能“一刀两断”的。像罗刚这样,竟公开声称与自己的上司一刀两断,只能是自食恶果。
好同事并不等于好朋友,不要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太高,否则失望也就越大。
用非语言交流,增强你对同事的感染力
据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交往中彼此对对方的印象95%取决于非语言因素,即双方的行为、举止、眼神、神态、某些有特点的动作等,只有5%由双方的言语因素决定。这就要求交往者缩短彼此间在空间上的距离,以利于非语言因素的表达。
体态是静的非语言行为表现。据美国学者伯德惠斯·戴尔等人研究:“光是人的脸部,就能做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许多专家学者在归纳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指出人际交往中的非语言行为的表现形式至少有如下两种类型:
1.静态无声的体态行为
研究表明,即使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身体本身仍可用不同的方式“说话”。
一个人坐着的时候总比站着的时候多。去同事家做客或去其他单位办事,落座的时候,不要把身体深深地陷在沙发里而仰面朝天与人谈话,免得引人反感。
所谓“站如松,行如风”,就是说站着的时候,重心要稳。与同事交谈,站的时候,千万不要叉开腿,也不要放松四肢,否则会给同事留下性格不坚定的印象。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通常在非语言交流的各种语态中,人们特别看重眼、手和腿,但却忽略了脚,因为人们往往认为,脚只是走路的工具,而不是说话的工具。其实脚也会说话,同样很重要。
在与同事说话的时候,不要把脚抬得很高,并不断地摇晃,否则容易给人以轻浮,没教养的印象。如果不断地用脚轻轻拍打地面,则有可能让对方认为你对他的话满不在乎和漫不经心,甚至有一点蔑视的意味。
2.动态无声的体态行为
诸如点头、搔痒、搓搓手。擦擦脸、捶捶背、伸伸腿、弯弯腰等,都属动态无声的身势动作;相视而笑、挤眉弄眼等,也属动态无声的体态动作。
当你向同事致意时,握手问候意味着彼此建立了一种身体接触的交流关系。而“眼神的交流”也是同样重要的交流方式。一旦你使用了眼神,就像电视机打开了电源开关,非常精彩它能使你与同事建立起一种非常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