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想法并不对,脂肪同样是婴儿生长发育离不开的三大产能营养之一。首先。它是宝宝脑神经构成的主要成分,若是缺了它,就不能保证大脑的发育;其次,身体的组织细胞也需要它,不然影响生长速度;第三,宝宝缺了它还容易反复发生感染,患皮肤湿疹、皮肤干燥脱屑等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疾病。
另外,脂肪必须填充在各个脏器周围以及皮肤下面,形成一个脂肪垫,以固定脏器,保证它们不受损伤,并避免体热散失。所以,在宝宝添加辅食后,妈妈应该逐渐在饮食中加一些脂肪。但饮食中也不能提供得太多,最关键的是要适量摄取,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好,日久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
通常认为选用植物性脂肪较适宜婴幼儿,因为它的熔点低,消化吸收率高,其中的必需脂肪酸含量高,既是人体内不能合成的营养物质,又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
注意婴儿补钙误区
由于钙对人体有重要的作用,有些商家利用人们对补钙的渴望,在推出自己的产品时往往夸大其作用,给消费者以误导。研究表明,人体对各种钙补品的吸收率只能达到40%,而有的厂家将高达99%以上的动物实验结果直接用于人体吸收率加以宣传,欺骗消费者。因此购买时必须弄清产品的钙含量、吸收率、有无副作用等,不能轻信“高效、高能、活性”等词。
另外,补钙虽然重要,但并非多多益善,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要严格遵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人每日钙的供应量。如果一个正常人每天补钙超过2000克,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还会产生副作用。
科学家曾追踪调查发现:宝宝摄取热量为1000卡的食物中,每含有100毫克的钙,他们的收缩压就会降低2毫米汞柱。由于宝宝年龄小,舒张压的变化不易测出。现代医学认为,动脉血压是循环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血压偏低,血流迟缓,影响机体组织的血液供应,妨碍正常活动尤其对头部影响更大。
宝宝处在发育期,如前期血压偏低,不仅精力不集中,思维迟钝,智力低下,而且还容易患心脏病,因此宝宝切不可高补钙。
婴儿注意补锌
锌是对宝宝生长发育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尤其是缺锌会使宝宝个子矮,于是有些妈妈对这一问题更加重视,唯恐宝宝缺锌,想方设法地给他们使用各种锌制品。锌对于宝宝的生长发育固然不可缺少,但也并不是多多益善,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
低锌会引起儿童抵抗疾病能力下降,但高锌也会削弱身体的免疫能力。过多的锌会抑制体内消灭病菌的吞噬细胞,使它们的灭菌作用减弱,尤其在体内缺钙时更明显,所以佝偻病患儿高锌时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其实只要在生活中让宝宝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只要食物多样化,是完全可以避免缺锌的。
在家庭中,常用的补锌方案有以下一些:
食补
锌元素虽然重要,但宝宝的需求量并不大。不满6个月的小宝宝每天约需3毫克,7~12个月也只需5毫克,1~10岁约为10毫克。而每百克食物的含锌量约为:猪瘦肉3毫克,猪肝4毫克,鸡肝5毫克,蛋黄3.4毫克,海带3.2毫克,鱼虾8毫克。
药补
含锌的药物有硫酸锌、葡萄糖酸锌、锌酵母等制剂。硫酸锌最早用于临床,但缺陷也多,尤其是长期服用可引起较重的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甚至胃出血,可能是由于它在胃内与胃酸起反应,生成有一定腐蚀性的氧化锌所致;葡萄糖酸锌属于有机锌,仅有轻度的胃肠不适感,饭后服用可以消除,可溶于果汁中喂宝宝;锌酵母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纯天然制品,锌与蛋白质结合,生物利用度高,口感好,宝宝更乐于接受,所以最为理想。
注意补锌的季节性
季节不同,宝宝补锌量也应有差异。例如夏季气温高,宝宝食欲差,进食量少,摄锌必然减少。加上大量出汗造成锌流失,故欲取得同等疗效,补锌量应当高于冬春等季节。
谨防药物干扰
许多药物可以干扰补锌的效果。四环素可与锌结合成复合物,维生素C则与锌结合成不溶性复合物,类似药物还有青霉胺、叶酸等。在补锌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药物。
食物要精细一点儿
韭菜、竹笋、燕麦等粗纤维多,麸糠及谷物胚芽含植酸盐多,而粗纤维及植酸盐均可阻碍锌的吸收,所以补锌期间的食物要适当精细些。
莫忘补充钙和铁
补锌要同时补充钙与铁两种矿物元素,这样可促进锌的吸收与利用,加快机体恢复。
怀疑宝宝缺锌可去医院作血锌测查。如果血锌浓度高,加之有缺锌症状,则应首先在饮食上给宝宝增加含锌多的食物,这是最安全的补锌方法。因为体内可自行调节摄入过多的锌而不致造成中毒。
缺锌严重的宝宝,除食补外还须药补,但必须有医生的指导和监测,并要保证一定的疗程,症状消失后则不需要继续用药。如果用药后一个月仍不见症状改善,应停用药,详细作其他检查以确定病因。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方法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少儿感染为主要对象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临床特征为腮腺单侧或双侧肿大、疼痛、发热,也可波及附近的颌下腺、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并发症可见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脑炎。
腮腺炎病毒是后天获得性耳聋的重要病因之一,且此种耳聋往往是不可逆的。对腮腺炎的预防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在于预防其合并症。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控制腮腺炎流行的有效方法。接种对象:8个月龄以上腮腺炎易感者。接种反应:一般无局部反应。在注射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
目前,我国已进口了美国默沙东公司研制推广的三价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M-M-R2疫苗),可同时预防3种传染病。常见的接种反应是在接种部位出现短时间的烧感及刺痛,个别受种者可在接种疫苗5~12日出现发热或皮疹。
婴儿站立练习
婴儿6个月左右时,妈妈可用两手扶住宝宝腋下,把坐着的宝宝稍加用力扶起站立。每次练习1分钟左右,每天可练习1~2次,这是学习站立的准备,使婴儿通过这种练习获得站立的体验。
到了9个月,先让宝宝仰面躺在床上,然后,妈妈拉住小手稍加用力将宝宝拉成坐姿,再拉成蹲位,最后拉成站立姿势。扶着站立几分钟,让宝宝再躺下,接着如此练习。
宝宝9个月时,在小床的上方悬挂一个漂亮大气球,当宝宝扶着栏杆站立时妈妈用大气球逗引宝宝去抓碰,随着大气球的左右晃动,可增强宝宝站立时的平衡感。注意训练时间不要太长,几分钟即可。
第10个月,妈妈让宝宝靠墙站着,背部和屁股贴着墙,脚跟稍稍离开一点墙壁,两条小腿分开站,妈妈用玩具逗引宝宝,使宝宝兴奋地晃动身体,由此增强站立时的平衡感。
11个月后,妈妈可先扶住宝宝的腋下帮助站稳,再轻轻松开手,试着让宝宝尝试独站一下的感觉。如果宝宝站不稳,要赶快扶住,以免吓着宝宝。经过这样的多次训练,到了12个月,宝宝就已经能站得很稳了。
让婴儿学习迈步
8~9个月的婴儿能在大人的扶持下站立,并能迈步向前走几步,在大人的帮助下可以学习行走。把婴儿放在学步车中坐下,然后他自己会用手扶着站起来,大人帮助推他一下,让他学着迈步,学会后大人即不必帮助。
在学步车里的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以10~15分钟为宜,若时间过长,婴儿累了容易形成驼背,且双下肢负重过大也易影响婴儿的下肢发育。
宝宝上肢桡骨头的上端还未发育完全,加之关节臼又很浅,稍加用力拉拽,便很容易造成桡骨头半脱位。所以妈妈拉拽宝宝时必须注意。
有的宝宝由于平衡能力还不够,走起路来可能东倒西歪的,还经常摔倒,或是用脚尖走路,两条小腿分得很开,这都没有关系,宝宝走得熟练了就会好的。一般情况下,到了15个月宝宝就会走得较自如了。
宝宝语言能力训练
学词音、词义。
目的:为孩子模仿说话打下基础。
方法:9个月的孩子不但要教他听懂词音,而且该教他听懂词义,家长要训练孩子把一些词和常用物体联系起来,因为这时小儿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已经会用动作来回答大人说的话了。比如,家长可以指着电灯告诉孩子说:“这是电灯。”然后再问他:“电灯在哪”他就会转向电灯方向,或用手指着电灯,同时可能会发出声音。这虽然还不是语言,但对小儿发音器官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家长还可以联系吃、喝、拿、给、尿、娃娃、皮球、小兔、狗等跟孩子说简单的词语。
念儿歌,讲故事,看图书。
目的:帮助婴儿学习语言。
方法:每晚睡前给宝宝读一个简短、朗朗上口的故事,最好一字不差。一个记住了,再换别的,以便加深宝宝的印象和记忆。
图书对宝宝来说是一种能打开合上的、能学说话的玩具,因此宝宝非常喜欢大人陪着他看图书,听大人给他讲书中的故事。图书画面要清楚,色彩要鲜艳,图像要大,文字大而对话简短生动,并多次重复出现,便于宝宝模仿。
每天坚持念儿歌、讲故事、看图书,并采取有问有答的方式讲述图书中的故事,耳濡目染,宝宝就会对图书越来越感兴趣,对宝宝学习语言很有帮助。喜欢读书,对他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宝宝社交能力训练
听爸爸妈妈的话
目的:训练宝宝能够根据父母的要求用眼睛寻找大人所用的东西,并伸手去拿父母所要的东西;训练宝宝的观察力。
方法:爸爸、妈妈可事先准备一些宝宝熟悉的物品,比如几样玩具--汽车、布娃娃、皮球、摇铃等,准备几样日用品--小板凳、勺子、小塑料碗等,几样食物--香蕉、苹果、煮熟的鸡蛋等一些东西。
游戏进行前,妈妈可和宝宝坐在一起,爸爸拿起一样东西,比如说玩具汽车,妈妈就说“玩具汽车”,加深宝宝的认识。再拿起一个香蕉,妈妈对宝宝说:“香蕉,这是香蕉。”这样,让宝宝明白每一样物体分别都是什么。
然后进入游戏的第二步,爸爸挑几样东西分散放在屋内的各个地方。妈妈问宝宝:“宝宝找一找,宝宝的玩具汽车在哪里”宝宝就会用眼睛去寻找妈妈问的东西。如此进行,妈妈把每样物品都问一遍。
然后进入游戏第三步,爸爸把所有的玩具、用品都放在一起,妈妈对宝宝说:“宝宝,去把玩具汽车拿过来。”妈妈可协助宝宝进行第一次寻找,然后妈妈接着再说:“宝宝,去把香蕉拿过来。”游戏继续进行。
初次进行该游戏时,选用的物品应是宝宝极为熟悉的物品,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加,让幼儿认识的物品可日趋复杂。
以上游戏三步可同时进行,也可每次只进行游戏的一个部分。但是,必须是在宝宝熟悉上一步的前提下才可进行。游戏可选择一些闲余时间进行。
模仿大人动作
目的:训练表演与模仿能力。
方法:小儿在注视大人动作的基础上开始用成套动作来表演儿歌。父母要先设计好全套动作并配上相应的儿歌或短语,每次动作都要一样,包括拍手、摇头、身体扭动、踏脚或特殊手势示范动作,孩子很快就能学会而且能单独表演。孩子每做对一种动作时,父母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宝宝情感培育训练
取娃娃
目的:进一步提高婴儿手的活动能力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方法:妈妈当着婴儿的面,用纸把一个布娃娃包起来,然后交给婴儿说:“娃娃哪儿去了?宝宝把娃娃找出来!”婴儿会翻弄纸包,把纸撕破,最终看见娃娃出现了,婴儿会非常开心。
然后妈妈再用另一张纸把娃娃包好,然后又慢慢打开纸包,把娃娃拿出来,多次重复这一动作给婴儿看,最后让婴儿学会不撕破纸,就能取出娃娃。
这个游戏要在婴儿情绪好的情况下做才有效果。
推不倒翁
目的: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认识自己与客观物体之间的关系,形成自我意识。
方法:取一只会响的不倒翁教婴儿推动,在学习中让他观察,体会推得重,摇的时间长;推得轻,摇的时间短。也可以把不倒翁经常放在婴儿身边,让其推玩。
小小“指挥家”
目的:训练节奏感,理解动作与音乐的配合。
方法:选择一首节奏鲜明、有强弱变化的音乐播放。婴儿坐在你的腿上,你从他背后握住他的前臂,说:“指挥!”然后合着音乐的节奏拍手,并随着音乐的强弱变化手臂动作幅度的大小,当乐曲停止时指挥动作同时停止,逐渐使婴儿能配合你的动作节奏。以后每当放音乐时,你一说指挥,他就能有节奏地挥动手臂。
在做这个游戏时,要时刻观察婴儿,当表现出不愿再玩时要及时停止。
宝宝视觉能力训练
回归位
目的:训练宝宝的观察能力,训练宝宝通过观察来模仿的能力;训练宝宝手与上肢的运动能力;增强宝宝视觉与运动的协调能力。
方法:游戏前,妈妈先准备好一堆塑料球,一部分是红色,一部分是黄色。再准备两个纸盒子,一个是红色,一个是黄色。游戏让爸爸、妈妈和宝宝共同参与。
爸爸、妈妈、宝宝都坐在地板上,爸爸独自一人坐在一边,妈妈搂着宝宝坐在相对的另一边,爸爸、妈妈的距离控制在2米左右。在爸爸的前面放上黄色的盒子,在妈妈和宝宝的前面放上红色的盒子,在中间放上红色和黄色的小球。
由爸爸先做示范,爸爸走到中间,一手拿起一个彩球,然后把手中红色的小球放在红色的盒子里,把黄色的小球放进黄色的盒子里,如此重复几次。然后在妈妈的指导下让宝宝来做这个动作。最初宝宝可能不熟练,但多做几次就可以让宝宝独自去进行。
红色的盒子、黄色的盒子都要大而且口一定要大,便于宝宝把塑料球投进去;爸爸的示范动作一定要仔细、缓慢,让宝宝看得清清楚楚;如果宝宝动作发展较好,可让宝宝坐在爸爸、妈妈的中间,移近盒子的距离,让宝宝把相同颜色的彩球扔进相同颜色的盒子里。但游戏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造成宝宝疲劳。
挂起来看一看
目的:训练宝宝的注视观察能力,鼓励宝宝进行模仿;使宝宝明白同样的物体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法。
方法:事先准备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分别为大、中、小3个号,而且是有把、较轻的塑料杯子。
游戏开始时,妈妈和宝宝一起坐在地上,在宝宝的背后垫一个枕头,防止宝宝坐不稳而摔倒。妈妈先把3个杯子按大、中、小的顺序依次摆开。对宝宝说:“宝宝看,这是杯子,是我们喝水用的杯子。这个最大,这个最小,这个不大也不小。今天我们用这3个杯子来做游戏,宝宝要仔细看妈妈怎么做。”
妈妈将最大的杯子杯口朝下放在地板上,再将次大的杯子倒着放在最大杯子的上面,最后把小杯子倒放在顶端。让宝宝看清楚后,妈妈把杯子推倒,重新再堆一次。让宝宝用手推倒,激励起宝宝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宝宝模仿妈妈的动作进行游戏。
妈妈也可以将杯子按次序套在一起,让宝宝寻找套在大杯子中的中号杯和小号杯。
宝宝听觉能力训练
摇铃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