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生物体的活动都具有时间节律性。按照美国生物学家科林·皮顿德里弗的说法:“所有生物在其时间过程中本来是振荡着的”。生物体周而复始地运动方式往往与一定的地球物理周期相对应。
(第一节)与昼夜节律的美丽邂逅
一、了解24小时交替的黄金定律
人类感受最深的宇宙节律莫过于地球自转所造成24小时昼夜交替周期了。生物体内许多反应都按照昼夜的交替,形成了以24小时为一周期的节律性运动。这一现象被生物学家弗朗兹.哈尔伯格博士称之为“近似昼夜节律”。
据研究,人体和动植物细胞的这种周期性节律活动分别表现于酶的活性、渗透压、呼吸速率、生长速率、细胞膜的通透性、生物发光、感光、感温,以及各种药物的反应。
二、植物、动物的昼夜节律
许多植物可以测知光期和暗期的周期性时间变化,而出现每隔24小时左右叶子的开合。含羞草与合欢树小叶从清晨开始打开,中午全开,太阳西照时小叶开始闭合,夜间一直紧紧闭合。夜来香正好相反,花朵在夜晚开放,并散发出芳香。这种现象,在植物生理学中称为就眠运动。不少植物的花每隔24小时开放一次。很多昆虫的蛹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羽化为成虫。低等单细胞动物——草履虫细胞核的体积以24小时为周期发生着变化:中午12时最小,以后逐渐增大,到夜间12时最大,到第二天中午12时最小。蜜蜂可以感知各种植物每天的开花时间,而如有所约似的准时前往采蜜。蜘蛛每天准时从午夜开始织网,持续4小时左右。在非洲密林里有一种报时虫,它每过一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在那里生活的家家户户就把这种小虫捉回家,看它变色以推算时间,称为“虫钟”。
生物体活动都会受到生物钟的影响,蟑螂也不例外。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蟑螂的学习能力在早晚相差巨大。科学家们训练蟑螂时,将它们讨厌的薄荷油味和喜欢的香草味联系起来,并在一天24小时内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训练,以测试它们能记住这种联系的时间长度。结果发现,在傍晚训练,蟑螂能记住这种联系数天;在夜间训练,效果也不错;而在早晨训练,蟑螂根本就不能形成新的记忆。?
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日出后最强,下午较弱,强度相差5-7倍。老鼠和猫头鹰夜间活动,白天睡觉。公鸡每天天明高鸣报时。这些都是按24小时的周期活动和变化着的。
三、我们身体的工作时间表
人为万物之灵,人体的生命节律和宇宙的大环境相适应,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解释,宇宙万物产生节律的基础是阴阳消长,生命节律的实质是太极阴阳消长节律,节律是生命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昼夜节律存在于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方面。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内许多种生化物质在一昼夜24小时中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俄罗斯科学家根据研究数据,得出如下结论:
凌晨一时:处于深夜,大多数人已经睡了3小时,由入睡期进入浅睡期阶段。此时易醒,有梦,对痛特别敏感,有些疾病此时易加剧。
凌晨二时:体内大部分器官工作节奏极慢或停止工作,处于休整状态,唯有肝脏仍継续工作:利用这段人体安静时间,加紧生产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物质,首先是产生把一切有害物质清除体外的东西,此时,人体仿佛在进行“大扫除”。
凌晨三时:全身各部分几乎都在休息,肌肉完全放松,此时,血压极低,脉搏和呼吸次数少。
凌晨四时:血压更低,脑部供血量最少,肌肉处于最微弱的循环状态,呼吸很弱,不少心血管病人在此时死亡。全身器官工作节奏极慢,但听觉却极灵,稍有响动就会惊醒。
早晨五时:肾脏分泌少,人体已经历了3~4个睡眠周期,此时觉醒起床,很快就能进入精神抖擞状态。
早晨六时: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体温上升,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开始增加,此时,机体已经苏醒,想睡也睡不安稳了,此时为第一次最佳记忆时期。
早晨七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入高潮,体温上升,血液流动加快,此时,人体的免疫功能最强。
早晨八时:机体休息完毕而进入兴奋状态,肝脏已经把一些有害物质全部清除体外,对酒精的敏感度特别高,此时绝对不要喝酒,因为会对肝脏造成负担。
上午九时:神经兴奋性提高,记忆力保持在最佳状态,痛感降低,疾病感染率降低,心脏开足马力工作,精力旺盛。
上午十时:精力充沛,积极性上升,热情将持续到午饭,人体处于最佳运动和工作状态,苦痛易消。此时是内向型性格的人创造力最旺盛,工作积极性也最高。
上午十一时:心脏的工作仍处于高潮期,其它各种器官也处在高潮期,人体不易疲劳,并与心理积极状态保持一致,几乎感觉不到大的工作压力。
中午十二时:人体的全部精力都已调动起来,需进餐,此时,最好不要马上午餐,而是推迟一个小时;由于对酒精仍敏感,午餐喝酒会对下午半天工作造成重大影响。
下午一时:午饭后,肝脏休息,部分糖分进入血液,身体各器官逐渐疲惫,需要休息,精神困倦,白天第一阶段的兴奋期已过,此时,人体感到有些疲劳,宜适当休息,最好午睡半到一小时。
下午二时: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处于低潮,大脑迟钝,反应迟缓,精力不济,此时,是24小时周期内的第二个低潮期。
下午三时: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好转,尤以嗅觉和味觉最为灵敏,人体重新进入状态,工作能力逐渐恢复,此时,是外向型性格的人分析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刻,可持续数小时。
下午四时:血液中糖分增加,医生把这一过程称为“饭后糖尿病”但不会造成疾病,因为血糖很快又会下降。
下午五时:大脑灵活,机体灵敏,工作效率高,嗅觉和味觉处于最敏感时期,听觉处于24小时周期中的第二高潮,此时开始锻炼比早晨效果更好,运动员训练量可加大。
下午六时:痛感下降,神经活动减少。
晚上七时:血压上升,至一天中的最高值,心理稳定性降到最低点,精神最不稳定,容易激动,很小的事情也可能引起口角。
晚上八时:当天的食物、水分都已充分储备,体重最重,反应异常迅捷,司机此时处于最佳状态,不易出事故。
晚上九时:神经活动正常,大脑记忆细胞最兴奋,记忆力特别好,直到临睡前为一天中最佳记忆时间。
晚上十时:血液中白细胞达一天中的密度最大值:每立方毫米由5000至8000增加到12000,免疫功能增强,体温下降,呼吸减慢,脉搏和心跳减慢,激素分泌水平下降,睡意降临。
晚上十一时:人体准备休息,细胞修复工作开始。
晚上十二时:机体达昼夜中的低潮期,器官要更换已死亡的细胞,建立新的细胞,为下一天作好准备。
四、人体昼夜数据趣闻
食物在人体内经消化吸收后就转化成热能来维持人体各部机能运转,成人每昼夜能释放的热量约有2000大卡,这些热量能够烧开一小桶冷水。
即使你是个大懒虫,你的身体一样要辛勤工作,在一昼夜里,你至少要动用750块大肌肉和数以千计块小肌肉;你要呼吸23000多次,吸入空气12.4立方米;你的心脏要跳动10万下。
人体肌肉中劳动量最大而最持久的要算心脏肌肉,它昼夜不停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若以每分钟心跳71次计算,一个活到70岁的人,其心脏要跳动26亿次。
人的眼睛一昼夜中,上下左右的运动至少有9万次……
科学发现,人体器官、组织也呈昼夜节律变化,这将在本书第十一章(第二节)作详细叙述。
(第二节)太阴日节律是个潜行者
有一种螃蟹叫提琴蟹,它的体色一日几变。通常,这种蟹白天呈暗黑色,晚上呈浅淡,黎明时颜色又呈暗黑。这种蟹颜色变黑的时间每天比前一天晚约50分钟,就是说,这种蟹体色变化节律周期为24.8小时。这正好是太阴日的计时时间。十分有趣的是,居住在离海50公里以外的雀鲷鹭。每天飞到海滩觅食的时间也是逐日推迟约50分钟,周期也是24.8,一些植物如马铃薯和胡萝卜也都是依照太阴日周期进行代谢活动。
睡眠约占人类一生的三分之一时间。人为什么要睡眠,至今尚无明论,但是,人类睡眠与觉醒有明显的周期节律。正是由于这种节律存在,人体才能不断地得到休整和调节。科学实验证明,人体睡眠——觉醒节律并不是24小时,而总是推迟约50分钟,正好是太阴日周期。只是人们生活中往往依赖于钟表,所以对于24小时的周期习以为常罢了。尽管钟表周期和人体内的周期有些微小差异,这种极其甚微的差异也许不会使人类生活受到影响,或许这种差异能给人类生活带来某种调谐。进一步说,环境常常是一定的,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24.8小时的人体固有周期说不定就会与24小时的环境周期相同步。
(第三节)潮汐节律,听海之韵
一天两次的潮汐节律的幅度随着月亮的位相而变化,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是丹麦国王克努德二世最早发现的。其实我国发现的要早很多。科学证明,潮汐是由于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产生的。许多生物,如单细胞生物眼虫,在涨潮时钻入泥土,落潮后再度出现;蛤蜊、藤壶、牡蛎和砂蚤在涨潮时觅食和繁殖,落潮时躲入壳内或钻入沙滩。人们把这些动物迁移到离海滨很远,放置在没有昼夜交替和潮汐更迭的海水中,其生活规律仍然保持不变。
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地下水,水井里的水位,油田里的油位,天然气的压力也与潮汐节律合拍。我们人体的主要成分是水,是由血液、淋巴液和其它液体所组成,因此,有人认为,人体也受制于月亮的引力,而具有潮汐节律性。
(第四节)略谈朔望月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