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跪射。跪射在汉画中执弓者的表现形式一般为一膝着地,另一膝竖起,左手握弓,右手拉弦。这种形式的射术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早。汉画中跪射技术的出现,与春秋战国以来跪射技术的发达是分不开的。洛阳有一块阴线刻画像砖,上面刻一武士单膝跪地,左手握弓,右手拉弦,回身向后欲射,很有力度。从汉画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跪射这种技术在实用价值上,是步射类型中仅次于立射的一种射术。
③弋射。弋射在古代是指以绳索系矢而射的一种射术,即射猎时箭上系丝绳使飞禽中箭后而不能逃走,射猎的主要目标是天空中的飞鸟。弋射虽然是以弓或弩而发,但发的不是长箭,而是一种“增”,即短矢。弋射实际上也是步射的一种形式,但就其射者姿态而言,既有立射的弋射,也有跪射的弋射。弋射活动是继承了战国的形式,并发展成为人们渔猎生活的重要手段和娱乐活动之
2.骑射
骑射相对于步射而言,也称马射,即骑马使弓箭而射击。这种射术原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战国时,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习骑射,后遂被列国仿效。汉代骑射较为盛行,常常成为人们狩猎的重要手段和体育娱乐的主要形式。可以说汉代骑射的高深技艺在汉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从汉画像中不难看出汉代的射猎活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①作为军事活动的手段。②成为一种娱乐休闲的活动项目。③汉画中所表现的射箭技术为现代的射箭运动所继承,对研究不同形式的射击技术和方法,以及规范要领起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作用。
(三)画像砖、石中丰富多彩的舞乐百戏活动
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阳、四川成都等地区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舞乐百戏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汉画像中有大量豪华盛大的歌舞百戏活动场面,歌舞百戏图几乎是墓室装饰不可缺少的内容。后人在墓室中为亡灵所安排的生活内容,常常也是现实生活的再现。这在汉代的文献和诗文的描绘中,也可得到证实。由于民间匠师的精心雕琢设计,使静止画面上的伎人的表演姿态无不充满着动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不过汉时期的百戏不是一种成形的、完整的、规范的艺术形式,而是混杂了竞技、杂耍、歌舞、幻形诸种表演的大杂烩。若按今天的观点对汉画像砖、石中的舞乐百戏进行粗略分类,大约可分为四类:
①杂技。有马技、舞轮、扛鼎、吐火、顶碗、跳丸、踘鞠等。
杂技在我国汉代已很流行,杂技演员往往身兼数技。《西京杂记》载:“京兆有古生者,学纵横、揣摩、弄矢、摇丸、樗蒲之术……”。如掸国所献大秦幻人就兼能“变化吐火,自肢解,易马牛头”及跳丸等众技。
②舞蹈。有巾舞、男女对舞、盘鼓舞、长袖舞等。
汉乐舞画像砖、石数量较多,反映出汉舞蹈生活广泛而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仅我们现所知道的汉乐舞画像砖、石就两百余块之多。从汉画像上分析:巾舞有持短柄舞的,也有无柄的;有双巾,也有单巾;有男子舞,也有女子舞;还有结合盘鼓的,形式多样,造型优美。
汉乐舞画像反映了汉舞蹈的成就,在中国舞蹈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文献记载中的汉代舞蹈盛况,可以在众多的汉代舞蹈画像中得到印证。同时,在许多乐舞动作与服饰等方面汉画像还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如汉代的“建鼓舞”并不见于文献记载,却在汉画像中表现出来。又如“七盘舞”史料上虽有记载,却无具体说明,只说有踏盘,还有踏鼓,但盘、鼓怎么排,如何放?是否是七盘?在文献中并无说明记载,而汉画却形象地把这一细节得以展现与描绘。通过汉乐舞画像砖、石那生动抑或夸张的刻绘,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歌舞艺术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盛行。
③假形扮饰。有戏龙、戏凤、戏车、戏鱼、戏豹等。
像假形扮饰中的戏车,伎人在车上表演走索和寻僮,动作惊险,演技精湛。如1988年在南阳市新野县出土的画像砖《戏东图》,被文物专家称之中国最早的车上杂技图。汉画砖61×32厘米,画面上两辆飞马奔驰的戏车,前车杆上伎人两手各握一索,另一端由另一伎右手力挽,这位伎人的左手拽着前面的奔马之尾,使绳索成直线状态,两索下有伎人或倒挂、或双手抓索作翻滚表演。后车杆上顶部蹲一伎人,与前车舆内之人共抓一索,一伎人做走索表演。这是在双车联索戏车上所表演的惊人的技艺、绝妙的表演,可说是中国古代杂技的精华所在。史料记载的履索都为地上固定设索,而这些画像说明其已由平地上升到空中,由固定的形式变为飞动的形态,是研究中国艺术史不可多得的材料。
④竞技。如角觚等。
汉代仲长统就有“目极角觚之观,耳穷郑卫之声”的说法。竞技中的角觚,有两人手博、二人械斗、人与虎(熊、牛等),场面壮观,形式多样。这些图像表现的不一定完全是角角氏戏,有些是生活中体育、武术活动的反映,有些是当时斗兽风习的写照。但它若是在百戏中夹杂演出的,则无疑是角角氏戏也。
两汉时盛行舞乐百戏可谓风靡城乡,无论士族官家,还是庶民百姓,都酷爱百戏。皇家、豪门、贵戚的百戏更是规模浩大,场面壮观。成帝时乐府中“凡有典领倡优伎乐盖千人之多”(桓潭《新论》),“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仲长统《昌言。理乱篇》)。至于民间也是善爱歌舞“齐童唱合列赵女,坐南歌合起郑舞”(张衡《南都赋》)。
汉画像砖、石中舞乐百戏的场面与内容丰富多彩,刻画出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景象。如:舞蹈中的舞技轻盈拂袖,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若竦若倾,神态生动;杂技中的跳丸者,挥弄丸剑,循环往复,上下飞舞;弄壶者,置壶臂上,或滚或抛,或旋或止,踏跃雀跳,技艺娴熟;蹴鞠者,边踢边舞,体态轻盈,优美潇洒;倒立者,或樽上,或樽下,或顶碗,或塌腰,表演无不柔和妩媚。汉画像中这些舞乐百戏,原为汉代贵族们幻想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后,继续驱使歌舞伎人供他们享受生前之乐,但它也给我们再现了汉代伟大的艺术成就。它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看到汉时“临迥望之广场,呈角抵之妙戏”的繁闹景象。
汉画像砖、石中的舞乐百戏体现了汉代气势雄伟、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时代特性,对后世的表演艺术的各个分支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我国自汉代就涌现出大量的歌舞伎人,歌舞活动的盛行与普及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这在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砖、石或壁画中都得到了完美的显现。
(四)车骑出行活动
随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与交往的密切,汉代社会活动的内容也日渐增多,出行访友及外出涉猎等也成了人们喜爱的休闲娱乐的社会活动内容。但这类活动仅限于上流社会中的达官贵人。汉时期有“车骑出行”画像砖、石出土的墓葬,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绅。
车骑出行图在各地汉画中普遍出现,“车马出行图”主要由马、古马车、人组成。有文官出行图,也有武官出行图,还有携家带友出行图。其画面有声势浩大的车马行列在行进中骏马奔跑的姿态;也有马之悠闲扬蹄、车之滚滚慢行、人之从容驾驭的场面。这些画像中的生活气息被技工们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像能听到马蹄声和车轮滚动声,体现出当时人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汉画像砖、石中画像制作之干净冼练,确实令人难忘。至今看来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其中不少作品都达到同一历史时期最高水平,并且对后代美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汉画像砖、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神话传说,有历史典故,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代把“车马出行图”画像砖、石等作为随葬品,象征和显现着墓葬主人的权位和尊贵。
四、结语
汉画像,作为汉代艺术的重要载体,以惊人的容量,从不同侧面,为人们展示出异彩纷呈的古文化信息。汉画中出现的各种生活场景,为我们研究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图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