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以美国电影《少年时代Boyhood》改编而成的小说,被分作两部分刊登,难怪方子明觉得稿费比预料多了。
《少年时代Boyhood》在理查德?林克莱特的作品中算是很不错的一部,没有心灵鸡汤,无关历史的厚重苍茫,也没有对人生对命运的沉痛反思,仅仅讲述了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故事,简单与波澜不惊。但正是这样一部反映平凡生活中真实细节的“小”题材电影,却是感动了相当多的人,尽管当时看得时候不能像美国人那么有代入感,却也能感动于父亲的歌谣和母亲的落寞,并沉迷于能够通过这些moment来经历另一个人生的电影魔力。回顾整个故事,其中的精彩与奇妙,一如时间本身的魔力。就好像无需特效与化妆,角色却在不到三个小时里长大、变老。这一切的奇妙,都像影片最初的想法,压缩时间,留住时间的痕迹,从而去感受生命的奇妙。当男孩再次启程,不是结局,是新的开始……
当方子明为写成小说而在脑海里回想起电影中的种种,才发现当初自己认为的所谓硬伤,不过是年龄还有心态的影响,可笑得很。即便为了改变故事背景,在故事安排和情节推进中巧合的东西多了点,显得有点“假”,但无碍片中对于情感的表达与传递。本就是个温馨的故事,看完感觉心里暖暖的,便已足够。
……
“明明过得好好的,为什么又要搬家,怎么继父都这么坏!”单纯的孩子,以后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黑色存在,影子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个点而已。
“爸爸怎么能把酷帅的跑车卖掉,明明答应过林理要把酷帅的留给他的!”善良的孩子,以后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无奈存在,很多事情其实最后都被时光模糊了。
“姐姐好酷,林理好可怜,明明不是他的错。”哦,原来是黄明霞同学,相同的梦想类似的经历总容易引起共鸣,方子明同情她的遇人不淑。可是,在异地他乡,能有个知根知底的同乡说说话,即使不痛快,毕竟心里也感觉有个依靠。
第二天,几位先看到小说的同学纷纷发表看法,还追问最后林理驾车离家了,接下来就过得怎么样了。
听着同学们的评论,方子明还是颇感到自豪的,毕竟自己真的花了相当大心思去改,以让小说更贴近现在这个时代的认识和一个孩子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与渴望。大家的热烈谈论,让方子明有一种得到极大认可的享受。毕竟他以前写的文章能真正面世的很少。
而当张斌再次拿来一张汇款单和《儿童文学》的样刊时,同学们被惊呆了,居然连续发表了两篇!袁洪兵瞪大了眼睛问:“方子明,明天还会有吗?”他觉得这个同桌太让人刮目相看,以后说不定还能出书,成为一名作家。同桌是作家!这感觉实在太棒了!
不说同学们的惊讶与佩服,就连班主任张斌,对这个瘦小学生近期的表现也在心里竖起了大拇指。那一篇考试作文他后来又认真读了,虽然没掉啥眼泪,但他承认自己有被感动到,也算是明白了那天郭辰玉老师为何有那样的激烈反应,说实话,给满分倒也真不过分。
上次找方子明的笔名只一点点时间,肯定就是这个“洛波”了。张斌猜想方子明一定有看过狼王洛波的故事,因为他刚好读过,一次在书店偶尔看到就买了送给侄子,谁知当天随便翻看后竟一直看到结束,还记得封面是黑色的夜深紫色的森林,绿眼睛的洛波戴着王冠,定价在五角的样子。里头还有宾果、信鸽阿诺。
读完那半部小说,张斌被其这一段平凡的故事给感动了。在林理高中毕业准备去上大学的时候,妈妈突然情绪失控哭了起来,说“我本来觉得人生还会有更多”。故事到这里,伤感其实也并没有占了上风,尤其对妈妈来说。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就好像是过着最普通人生的张斌及其他人,时常也会发出类似的感叹,为什么我的生命还没有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他就这么过去了?方子明通过这部《少年时代boyhood》好像在对每个人说,你看,你的生命里其实发生了很多很多,多到你都无法看到全部。对于过去的事,与其伤感地回忆,不如把它看成时间留给自己的宝物,去感受、去拥抱它。就好像爸爸对林理说的,“生活的意义?重要吗?重要的是你有所感悟。”张斌发现,方子明越来越不像一个小孩子,他对“现在”这个概念似乎有着特殊的把握。至于最后林理驾车离家,给张斌的感觉并没有太多离别的难过,更多而是对未来的期待,期待看到下一章的人生。母亲果断地“断舍离”,要求一双儿女把物品分类,留的,扔的,卖的,到她搬进公寓,只有简简单单的东西,儿子上学去的时候,不过也只有三件行李。正如片中纷繁的人物,少数在毕业大趴体出现,多数就那样无影无踪,就像第一季骑着单车追着搬家汽车的发小,很多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过客而已。生命不止,可能性不息,总会有人走过来走过去,你有定格的时光或者记忆,但是正如宋胖子那句经典的歌词一样,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说白了,真的是简简单单的事情。有的时候就是需要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
不知是否出于炫耀,张斌把杂志放到郭辰玉面前办公桌上,手指抚着唇上的胡子,很有些得意地说:“方子明发表了一篇小说,嗯,你是他的语文老师,给看看写得怎么样。”不过出门时不忘提醒“看完记得还给我,嘿嘿,收藏收藏。”
第二天张斌到办公室的路上,多次被其他老师问到方子明发表小说的事。学校大部分老师平时都住宿舍,近得很,十分便于消息的传递。上午他正思考着,准备下周的班会课上就以这篇小说内容阐发下,谈谈父辈的辛苦与希望之类。传达室的周大爷进来放报纸时,打断了他的思考。
“张老师,方子明又来汇款单了,我想还是拿来给你,都上百块了呢,让小孩子拿着总觉得不放心。”
直接把汇款单接过放一旁,张斌拿着那个印着“《儿童文学》编辑部”字样的大信封,差点没激动得直接拆开看看!一个办公室的老师见了,都“啧啧”感叹,张斌班上可算出了个有能耐的人物了,成绩已经好得让人没话说了,现在文章都是赶着趟地发表,够牛的!
而当周大爷第三次、第四次把差不多的东西拿来时,办公室里轰动了,把其他办公室没课的老师都吸引了过来。不得了啊,一个才六年级的学生,在全国性的文学杂志报纸上连续发表小说、作文,对一个乡镇中心小学来说,也实在是太太太震撼了!
这两周,同样兴奋莫名的周大爷感觉都年轻了许多,以往平常的分送报纸的活,因为太多老师的关注,周大爷忽然觉得自己重要了起来。当他第六次从邮递员手里签收下方子明的信件,心脏剧烈地跳动,拿笔的手都有点控制不住的颤抖了。他高兴地告诉邮递员,方子明不是学校的老师,是个学生,对,才上六年级呢,发表文章了,很多啊……
等到周大爷来到办公室门口,在众位老师的注视下郑重有力地说:“张老师,给!”没有哗然,一片诡异的静谧。
居然真的还有!所有老师都相当受打击,还真一发就不可收拾了。这想法,连一直乐呵得不行的张斌都有了。实在太疯狂了!张斌愣是先喝了一大口凉茶压压惊后才接过来,一看信封,《萌芽》。唉,再喝一口吧。
六年级三班同学们的反应,比起那些老师来要可爱得多。先是集体一声响亮悠长的感叹“哇——”,接着是一声说不明什么意味的“哼哼”,班主任很不厚道地再次利用强权轻松取得一本,资源太少,剩下不过一两本,传到自己手里时都不知几天后了。
这时候最让大家羡慕的是袁洪兵,谁让他是方子明的同桌,总能第一个看。上一次前座的马尾巴女生想要先看一下未果,急切之下竟威胁说“小心我告诉你妈妈”,原来两人还有不为人知的表亲关系。不过威胁也没用,袁洪兵也知道不能开这个先例,那么多人盯着呢。所以对这个比他小俩月却挺有小手段的表妹有点怕怕,但关键时刻还是很能坚持立场原则。
虽然再一周过去后,大家也明白没有第七回了,但方子明的名声早已在学校传开,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中各位老师的传播作用也是不可小觑。大腹便便的范校长也很开心,等到方子明这届学生毕业他就要退休了,不过退休前还能有这样提升学校声誉的好事,也是相当的光彩呀。所以在他的提议下,学校在南北通道的长廊中央东西两面各设置了一个荣誉橱窗,老师和学生各占一侧。学生这边,基本都是六年级毕业的学生,还在学校六年级也才读了半个学期的,只有方子明榜上有名。
对于这一切,方子明的反应很平静,面对老师同学的夸奖,他总是温和带笑地回应,一如往常地上下课,回家后与施亮一起做作业学习。甚至婉拒了江海县广播电台“向阳花”少儿节目的邀请,理由是快要其中考试了,不愿耽误学习,影响了成绩。
当时袁洪兵就在边上,心想这是睁眼说瞎话呢,就没见过他认真学习过。若不是方子明目光锐利地盯着他,怕就要把心里话给说出来了。
方子明是真的不想去。他本就不为名,为利的想法倒是有的,但那实在不适合说啊。而且,抱有这样的目的而写作,本就有违他一贯虔诚的对文学的信仰,这最初的几篇小说作为便捷上路的敲门砖尚算可以自我原谅,但以后的每一篇都不会了。
虽然看似同样为了发表,但根本的目标已经不同。当然,如果能有一份优厚的稿酬,方子明也是相当乐于接受的。
收到的稿费,方子明给自己留下了五十元以备不时之需,其余全部上缴给了老妈,差不多有六七百。刘美芳接连几次拿过钱,和丈夫面面相觑,都有点不知该如何处置了。直到听儿子说“暂时没有了”,才算松了口气。她在厂里一天四十块,一个月也就一千二多点,要是现在儿子就挣钱比自己还多那还得了,才多大点的人。不过方子明又说:“不保证多少,但每个月应该都会有一点。”
刘美芳得意归得意,失落归失落,终归还是自豪占得上风。想想也是儿子的能耐,自己夫妻俩啥都不懂,只管把儿子养好就行,别的就不管了,似乎也没啥好管的。还是想想明天买些什么菜吧。既然是儿子挣回来的,最好都能变成营养,让儿子多长点肉。胖乎乎的小孩看起来更可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