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进入不惑之年。《易传》云: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回想吾今生碌碌,事业未成,功业未建,品德未修,一教书匠而已,于古人“三立”之事皆未梦见也。然幸赖名师指点,着述立说,才能结集付梓出版。
古人云:
“诗言志”、“诗缘情”。诗乃人生思想、情感、经验、智慧、灵性借语言表达而已。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赏诗、玩诗、味诗、读诗、析诗、解诗,乃吾人生一大乐趣亦,自娱娱人而已。综观古人赏诗读诗之态度,两类而已:一曰咀嚼玩味,有“言不尽意说”、“玩味说”、“兴象说”、“滋味说”、“意境说”、“韵味说”、“兴趣说”、“神韵说”,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也;二曰本事考证,有“比兴说”、“象征说”、“寄托说”、“隐喻说”“本事说”、“索引说”
等等。前者为审美情感之体验和整体印象之感悟,后者为语言之烦琐分析和微言大义之追寻;前者为“审美体验派”,后者称“比兴追索派”;前者一味印象玩味,不善于分析;后者固执于穿凿附会,坠于分析之魔道。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说:
“吾国民族之思维特点,整体的感悟的模糊的印象的,西方民族之思维特点,逻辑的分析的理性的判断的。”
故古人一般反对对诗之分析分解,有整体浑融之说,有“不可解、不必解”之说。然新批评前贤亦云:
“无法分析的诗使我恼怒”,信哉此言!我相信好的诗歌是可以分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把合适的分析工具和利器而已,此工具利器名曰“细读法”。细读法乃进入诗歌语言、意义和结构之利器,它可以直达诗美之彼岸;细读乃诗歌之响箭,它可以直穿诗艺、诗思之靶心;细读如剥茧抽丝,它可以抽绎出诗美的五彩云霞;细读如外科大夫之手术刀,可以对诗美进行擘间分理;细读如一架高清晰的显微镜,可以放大诗美的精细微妙之处;细读如庖丁那一把神奇的解牛刀,在诗美细密的纹络和缝隙中游刃有余。此书不赞同“审美体验派”的模糊印象说,也反对“比兴追索派”穿凿附会式的解说,提出一种集中西诗艺、诗美和诗学之所长,力主把古代情感之玩味体验与西方之语言细读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一种体验式的诗歌细读艺术分析范式。所以,此书名曰《》。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对所运用的参考文献不仅在文中和文后都作了详细加注,又在书稿的后面统一陈列了参考书目,对所选用、参用和引用的论文在文后都作了注明,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感谢和歉意。另外,本书的下编“案例分析”中的古典诗词细读分析文章,都是我近年来撰写的,其中绝大部分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在这里,谨向《中华诗词》、《文史知识》、《名作欣赏》、《杜甫研究学刊》、《山西师大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学习》等刊物的编辑致谢。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导师童庆炳教授和王一川教授、李春青教授在我访学期间对此书具体而详微的指导,感谢此书出版之时童教授慨然为之作序。在这里,还要感谢甘肃人民出版社的张菁女士,对此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妻子王云娇女士,对我事业的大力支持,在我撰写书稿期间,承担了全部繁忙的家务,使我有信心、力量、时间和精力写出此书。本书的大部分文字是由我的妻子和儿子徐耕在电脑上敲打出来的,在此,向他(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是以为记。
徐克瑜
2009.2.2888于陇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