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跟雄还介绍说,属于这个时期的房址数量最多,有一百余座,仍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面积扩大,有的达60多平方米。有的房址内发现大量的红烧草泥土块,厚达0.65米,普遍覆盖在居住面之上,内中夹有成段的枋木炭块,推测屋顶系草泥烧土构筑。灶坑形制与早期不同,改为圆形直桶状,坑穴变深。居住面上有对称的2个或4个大柱洞。有的房址已经采用木骨泥墙,增大了室内空间面积。结构上,一般在灶坑与门道之间增设了一个与灶坑相通的风洞。有的门道两壁发现有对应的两个小洞,可能是插入木棍堵门之用。有的四壁都是颜色均匀的红烧土壁。居住面多为草泥土,但个别房址在草泥土居住面上又用料礓石末铺设了一层更加坚实的防潮地表,这种居住面的出现说明人们在御寒防潮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此外,在部分房址居住面和四壁上,涂沫了一层红色的颜料,经取样鉴定是赤铁矿粉。中期遗存仍然存在早期的某些特点,如绘变体鱼纹的圜底盆、宽带纹的圜底钵和绘变体鸟纹的曲腹平底盆共出;而在另一些单位,平底器却占明显优势,图案花纹繁缛而分作多层。盆下腹部内曲显著;夹砂罐口沿内外圆槽更深而形制复杂,体变直;并出现了直腹盆。房址的结构及营建技术亦不相同,从中能看出发展的脉络。彩陶艺术达到了鼎盛阶段,生动活泼的线条,变化无穷的图案,造型与彩绘的完美结合,无不体现出原始艺术的精湛技艺及对生活的热爱。
在谈到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时,宋跟雄说:
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与山西芮城西王村仰韶晚期、半坡上层、陕西华县泉护村二期相当。陶质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但与中期相比,砖红色陶大为减少,新出现了夹砂灰陶。泥质红泥质灰陶多磨光,成为这一时期的鲜明特点。灰陶的增长,口宽体高的大型器屡见不鲜,表明烧窑技术与制陶工艺比中期又有长足的进展。造型以平底器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假圈足器、尖底器和个别的圜底器。主要器种有碗、钵、盆、盘、杯、罐、缸、瓮、瓶、壶、器盖、器座、甑和尊形器等。器物的造型多呈上大下小的倒梯形,与中期器物以曲线为主的几何图形判然有别。陶纹有绳纹,附加堆纹,线纹,乳钉纹,凹凸纹等,其中绳纹种类增多,附加堆纹尤为盛行。碗多假圈足,器身与器底的拼接的一周常留有手捏的痕迹。钵的种类较多,口部一般内敛或微敛,口沿内有一道叠附的泥棱,腹深浅不一,有的钵形制较大,饰一对鸡冠耳,或可称作盆,有的口沿外敛处呈棱折状,内敛部分陶胎稍厚,并往往饰彩。尖底瓶以平唇口为主,兼有少量的喇叭口和双唇口,最大径均在肩部,有细密整齐的绳纹。壶有红陶、灰陶两种,口呈小喇叭形,广肩鼓腹平底。夹砂罐或侈口内折或敛口,绳纹之上再加几条附加堆纹带。大口缸,口沿厚重,口沿下多有一条纽索状附加堆纹带。盆有宽平沿、曲腹、直腹、卷结束颈等形制,泥质磨光陶多为敛口瓮、大口罐,往往在上腹部饰一周凹弦或凸弦纹。甑多敛口,平底上有圆形、长条形或十字形箅孔。盘多直壁浅腹厚胎。尊形器或宽平沿,或侈口,口大底小,有的呈双腹。彩陶比例大为减少,仍以黑彩为主,内彩器比中期增多,有绘着两兽相扑的写实花纹和变体蛙纹,也有以圆点、条线、弧线构成的几何图案。还发现一定数量的白色彩绘以及少量的朱红色彩绘,彩绘陶是新出现的因素。
晚期房址以平地起建为主,半地穴式已很少见,居住面一般多是白灰面或料礓石面,房柱及柱础也变得复杂而多样,形制多为长方形,有的房址面积达150平方米,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此时的聚落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的渐增,迅速扩大到整个遗址,山坡中轴线分布着数座大型原始会堂式建筑,周围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
对常山下层文化,宋跟雄的介绍是:
常山下层文化距今5000—4800年。这是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大地湾遗址各文化层,相互打破叠压,地层不一。一期的文化比陕西半坡仰韶文化还要早1000多年,是甘肃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早期文化。它对研究关中、泾渭流域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早于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的“北首岭下层文化类型”以及与裴李岗、磁山文化的关系,特别对研究仰韶文化的源流和甘肃中、西部为中心的马家窑文化的关系,即文化起源上的一元和多元的问题,都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大地湾遗址时代早,历时长,文化内容齐全,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对于探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编年与序列,有着现实的意义。
宋跟雄说:“以上是大地湾遗址四大文化层的基本情况,其特征是明显的,就是说它显示出了大地湾文化的特征。”他又为我们简要介绍了有关大地湾文化的命名情况。
大地湾文化的命名有两种不同又有联系的含义:一种是广义上的,指大地湾文化遗址,内容主要包括大地湾遗址中的一期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存;另一种指考古学文化范围,它或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为其名称,或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作为文化名称。大地湾文化在考古学文化中被称为大地湾一期文化。这是根据大地湾遗址早期典型遗存——大地湾一期命名的。它的命名对于了解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979年,在大地湾遗址的下层发现文化遗存的地层堆积,并清理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灰坑9个,墓葬13座,房屋遗址3座,同时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等300余件。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的房屋遗迹为窝棚式建筑,这与仰韶时代的半地穴式建筑在形制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根据这一发现,专家们认为,大地湾一期文化的性质、分布范围及与黄河流域其他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等,为人们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大地湾一期遗址的文化命名一时成为考古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一期遗存发现之后即展开一系列学术探讨,基本达成共识。我国考古界普遍将“大地湾一期遗存”所代表的考古文化称为“大地湾文化”,又名“老官台文化”或“大地湾一期文化”。
大地湾文化的命名,突出地体现了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早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从大地湾文化的多种称谓可以看出,其文化特征与陕西关中地区的老官台等新石器早期遗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世最具代表的是北首岭下层和老官台遗址,它们直接与大地湾文化的命名有关。主要表现如下:(1)它们分布地域都在关中、陇东的渭河、泾水流域;(2)墓葬葬式都是仰身直肢,随葬器物的安葬位置相同,多置于腿部和身子的一侧,并都有猪骨;(3)陶器的烧制火候都很低,质地较松且常有片状剥落,均为手制,普遍呈内黑外红或中间黑而内外浅红;(4)陶器形制均有筒状深腹三足罐,红色绘内彩的彩陶钵等,虽然二者有差异,但相同之处也很明显。总之,它们都是分布地域相同、文化面貌相似的一批早于仰韶文化的独特的原始文化。在这些遗址中,以大地湾一期遗存的发掘面积最大、出土的器物最多,且较完整,基本上能全面地反映出这个类型的文化面貌,因而最具代表性。在这些方面,专家们都达成了共识。
根据碳14测定年代,大地湾一期文化断限为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6225年,北首岭下层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4375—4515±120年。这两种类型,相互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由于它们的分布地域和时代相同,因此,考古界将它们看做是同一个考古学文化,都是属于老官台文化早晚不同的几个类型。在大地湾一期遗存发现之前,过去称之为“老官台文化”。随着大地湾一期遗存的披露,有关文化命名被重新讨论,于是有的专家直接称“老官台文化”为“大地湾老官台文化”。先前命名的老官台文化包括多种内涵,其中有大地湾一期和北首岭下层。大地湾一期属老官台文化的早期偏晚阶段,北首岭下层属于晚期。由于老官台与大地湾一期属于同类遗址,而以大地湾一期出土遗物更具代表性,因此,可将“老官台文化”称为“大地湾文化”。这在国内出版的考古学大型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分册》中采用。“大地湾文化”已经作为黄河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在中国考古学史中居一席之地。
“大地湾文化”的命名,也从考古学的角度证明了秦安是黄河流域中上游早期文化的发祥地,体现了这一地区文化类型之间的联系和演变,大地湾文化是泾渭流域仰韶文化的前身,其演进序列为:大地湾一期——北首岭下层类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他介绍上述情况说:“大地湾文化的命名是对大地湾文化特征的基本概括和结论,是经过考古、史学专家们论证的结果。”
宋跟雄不愧是大地湾培养出来的考古工作者,据我们所知,他还是大地湾一位资深的兼职解说员,听过他解说的省市领导、专家、游客不知有多少,但他不论对于什么人都一视同仁,以一丝不苟的作风,以详简得当、粗细有致的方法,把参观的人渐渐引入佳境,使人欲罢不能,越听越爱听,越听越想听。今天,我们就享受了他赐给我们的荣幸,听着听着,心里涌出钦佩之意来,并情不自禁地随着他的解说进入到了大地湾丰富的文化宝库里了。只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时至今天,宋跟雄的身份还是“临时工”,只是,大地湾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大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