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立在陈廷敬相府的一座七层百尺河山楼,是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的标志性建筑物。
据陈廷敬的伯父、崇祯甲戌(崇祯七年,1634年)科进士陈昌言撰写的《河山楼记》载:遵老母之命,伙同二弟陈昌期、三弟陈昌齐,“掘地为井,筑石为基,阔三丈四尺,厚二丈四尺,三间七节,高有十丈。石用三千,砖用三十万,为费颇奢”。防御楼里挖有一眼水井,安放石碾石磨,有木制浮梯,供人进出。当年陈家修建这座坚固的堡垒,主要目的是抵御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侵袭,保证身家性命和财产的安全。事实上,明末农民起义军从天启七年(1627)在陕北揭开序幕,安塞高迎祥、肤施(今陕西延安)张献忠纠众起义,崇祯四年(1631)各支起义军相继转移山西,农民军经过之处,豪绅富室闻风潜逃。北留的陈家没有选择逃亡,而是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进行抵御。崇祯五年(1632)正月,陈昌言兄弟邀集当地村民开始修建防御塔楼,七月初砖工完毕,防御塔楼下层开设了出入门户,还没有来得及安装塔楼门板,农民军就抵达阳城县境,皇城村民“仓皇备矢石,运粮米、煤炭少许,一切囊物具不及收拾。遂于是晚闭门以守。楼中所避男妇,约有八百余人”。七月十六日,起义军来到与皇城相邻的郭峪村,进而包围了防御楼,然而却无法进入防范严密的皇城堡垒。十七日,陈昌期乘夜攀绳出楼,欲往州府求救,不料从高处坠地昏厥,陈家赏银5两,将陈昌期救回塔楼,过一日渐醒,安然无恙。二十日,起义军撤退。依仗着河山楼的良好防御功能,保全了村人性命和家族财产,陈家在地方的威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到十月止,起义军曾先后四次来到郭峪村和皇城村筹措粮饷却一无所获,遂前往他处筹粮。
防御楼建成的两年内没有合适的名称,崇祯七年(1634)陈昌言考中进士,声称“得力于此楼者实多”,又说崇祯六年(1633)中秋节曾得一梦,自称“会仙于楼上,因恳为题。仙环绕周视题曰:‘河山为囿’。余再叩以‘囿’字之解,复曰:‘登斯楼而望河山,不宛宛二大苑囿乎?’余觉而异之,暨旦登楼四望,果与所题之景肖而像,遂名为‘河山楼’而并记之”。陈昌言金榜题名,人生得意,再加上曾经得梦会仙,仙人指授绝妙景观,河山楼由此得一佳名,传至今日,已有将近370年的历史。
崇祯七年(1634),也正是明末农民起义军蓬勃发展的时期,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起义军渡过黄河,二次进入山西境内,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挺进北京,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276年的朱明王朝统治被推翻。在明末农民起义军影响下被迫修成的皇城河山楼防御工事,就是历史的见证。
皇城河山楼经过三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基本保存完好。楼基坚固,塔身高耸,飞檐眺阁,雕梁画栋,平日里登高望远,十里景色尽收眼底,所以当地人称此楼为“风月楼”。相邻几里的郭峪村,也有一座结构和功用大体相同的建筑物——“豫楼”,豫楼的建筑时间、建筑风格与河山楼相仿。两座砖石塔楼拔地而起,建筑宏大,造型美观,堪称北留镇上的“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