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道:治理。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一辆,兵士100人。
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心群众,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忠于职守,这属于公务员基本素质。机关里的同志好说自己虽然一肚子酒精,但工作绝不含糊,这种说法我不同意。说还能喝的都是喝高了的,说很清醒的都是醉倒了的;三杯小酒一下肚,绝不含糊的都含糊了。这是说酒,还有其他很多,如财、色等等,取之有道、坐怀不乱只是个别现象,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是普遍真理。所以说你要想忠于职守,就得克制欲望,公私分明。
当年刘邦总结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时说:“谈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持运输粮道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才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试想,如果刘邦让韩信做谋士,张良去打仗,萧何去当兵,那也就没有了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高祖了。
作为一个领导者,能够知人善任,是一项最重要的能力。
抗战时期,一个战地记者分别采访了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使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当需要冲锋时,共产党军队的干部站在团队前说:“同志们,跟我冲啊”;而国民党军队的干部站在团队后面说:“弟兄们,给我冲啊!”一个跟,一个给,决定了两个团队成败兴衰的必然。
“节用”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爱人”,关注企业内每一个员工的健康和生活,关注他们的福利待遇将决定他们是否在企业里长期踏实的工作,关注他们的薪酬将决定他们是否开心和生活得更好。有很多的企业是“节用”了,制定了很多冷冰冰的条例,可结果却极不理想,反而让员工觉得没有人情味,因为他们忘记了“节用”的目的!
在这样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谁最能够体现“爱人”并营造“爱人”的氛围和制度,谁就可以吸引来最有价值的人才来为你创造更大的价值。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
是:这个。邦:诸侯国。抑:还是。其诸:大概。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地方,就能了解到该地的政事,是求来的?还是人家自愿告诉的?”子贡说:“老师凭着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品德得来的。老师的请求,与普通人的请求大概不同吧?”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画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
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