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要走远,必须远走时,远离就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
我们都知道,古代交通不方便,出趟远门可能就是一年半载;通信又不发达,全靠家书——一封信最少也得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家吧,路上还有丢的可能。所以可想而知,如果出门之前不交待清楚自己的去向及所做事情,父母得多着急。
古人出门离家大概有四种情况:一是游学,到外面去求学;二是游仕,去外面做官;三是游历,看看各地的山川风物或古迹名胜,到朋友家里去玩;四是谋生。古时候通讯不发达,不像现在人人有手机,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短信、打电话向父母汇报。在古代,子女一旦出远门,会好多天音信全无,联系不上,父母会非常地担心、挂念,不知道子女在外面会发生什么状况。所以孔子才会说,父母亲在世的时候,做子女的尽量不出远门,以免让他们挂念,这是一种孝顺。不过孔子的意思并不是不让你出门,而是你出门到什么地方去,要让父母知道,要常常想到父母在为你担心;想到我现在做这件事,到这个地方去,父母会担心吗?如果父母会担心,就不要去做。
今天在这一点上我们好做得多,外出办事一方面交通便利,几千里路也可以在两三天内赶回来;随时可以用手机和父母亲联系,还可以视频聊天。所以孔先生当年的这一准则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就没有了太多的限制。但是有一点要做到,就是要主动及时地告知父母你的去向和行程,以及回来的时间,免得父母为你担心。古人也有言: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在真的好多了。
或许你可以为自己找理由说:我们就是要向更好的生活条件努力,这是我们努力之后应该享有的。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相对于自己,你给了父母什么?你回报了这个世界最爱你的为你付出了最多的人多少?在一个“发展”了的社会,我们有了“远游”的理由,但是多少人忘了“游必有方”并不需要理由。
拉开窗帘,母亲节的夜空并没有看到月亮,但是依旧思念故乡,更深怀对爸爸妈妈的愧疚。孝,是为了弥补时间的裂痕,该做什么,其实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该做的就不要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