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知道,油灯的构造主要是3部分:灯芯、油池和油。有了这3部分,灯就可以点燃了。
劳动人民有着灵巧的双手,以这3部分为基础,他们制出了许许多多各不相同但又都十分精巧华丽的灯。
我国西汉时期中山靖王刘胜家里有一盏灯叫“长信宫灯”,现在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灯是由铜制成的,高46厘米,通体鎏金。一个跪着的宫女双手捧着灯,宫女的左手握着灯盘的柄,右臂其实就是烟道,烟进入体内,可由头部放出。灯又能转动开合,用来调整灯光。这是一盏极精巧的灯,也是在我国能找到的第一盏装有烟道的灯。它出自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劳动人民之手,该是多么令人钦佩啊!难怪中外许多参观者总是围在这件展品的周围,久久不肯离去哩!
刘胜家里的灯,保存到现在的,还有几盏也很精致。比如,有一盏朱雀灯的构思就很奇特:一只张开双翼跃跃欲飞的朱雀,站在带柄的圆灯座上,口里衔着一只环形灯碗,背上骑着一个小人儿。还有一盏铜人灯,由一个娃娃举起右臂,把灯碗托在手里。娃娃单腿跪着,仰脸看着碗底,整个造型刚劲浑厚,娃娃的面部表情也很传神。
到了东汉,枝形灯多起来了。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现在还保存着一盏13枝铜灯。灯的底部是圆形的灯座,灯座中心竖着圆柱形的灯柱,这灯柱就好比树干;灯柱向四面分出枝杈,好比树干上长着树枝,所以叫做“枝形灯”。这盏枝形灯的灯柱分7层,排列着带有弯曲的枝形柄的灯碗,每层2枝,总共13枝。这灯一点起来,13个灯碗同时放光,一盏灯就顶13盏!
东汉晚期的灯,我们现在还能见到的,大多是陶瓷做的。灯仍然保持“枝形”,但灯上的装饰品更多,做得也更精致华美了。有一盏13枝陶灯,除了必需的灯碗、灯柱、灯座等构造以外,在高85厘米的陶灯上,装饰着各种各样的人、禽、花、鸟、虫、兽等竟达80种之多!还有一盏14枝陶灯,装饰得更为精美:全灯高1米多,灯盘上分层堆塑出开屏的孔雀、奔逐的野兽、驰骋的骑士、乘车出游的贵族等等。
古代的外国人又点什么样的灯呢?
你听说过罗马的古城赫库兰尼姆和庞培,在公元79年,当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时候,被火山的喷出物所覆盖的事情吗?过了1600多年,这两座古城被发掘出来:挖开30多米厚的泥土和火山灰,发现了赫库兰尼姆城;挖开4米厚的同样物质,发现了庞培城。古城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城里有房屋、广场、街道和圆形剧场。在房屋内的日用器具里也发现了灯。
这些古代的罗马灯是陶制的,外面用青铜装饰着(我国古代的灯也离不开青铜和陶)。灯的样子很像茶壶,壶肚子就是油池,壶嘴里穿出灯芯,壶把就是灯柄。灯里灌的是植物油。看来,古代的外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必须不时地“挑灯”或“拨灯”,将灯芯弄出来,以便让灯继续照亮。
欧洲中世纪的城堡里,能找到和几百年前几乎一样的茶壶灯。这是一般老百姓用的灯。至于阔人们,大多喜欢用枝形挂灯,那是一种具有很多灯芯的大灯,用链条挂在天花板上,每根灯芯下面挂一个小碗,用来承接从灯芯上滴下来的油。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想,“枝形灯”不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灯吗?怎么跑到欧洲去了呢?你大概还不知道,茶壶灯虽是欧洲人普遍使用的,但在我国唐代,人们也用过茶壶灯。
1957年,我国新疆巴楚地区挖出了一座唐代的坟墓,在随葬物品中,有一盏铜灯,它比欧洲的茶壶灯多一个壶嘴,可以同时点两根灯芯,壶底还有3个小足。我们就叫它双嘴茶壶灯吧。
在新疆发现这样的灯是不难解释的,因为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后的1000多年间,我国和帕米尔高原以西各国的友好往来、贸易经商十分频繁,人们从甘肃敦煌出发,经过新疆,分南北两路到达欧洲的罗马(当时称为大秦)。所以,罗马的灯传入我国不足为奇。同样,我们也可以认为,双嘴茶壶灯的茶壶形状来源于罗马,它的双嘴继承了东汉的枝形灯,它的三足吸收了鼎的特点,它是罗马灯和我国灯的“混血儿”。
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方面,除了“不谋而合”以外,各国人民、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是早在古代就默默地进行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