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享尽荣华富贵,百年之后仍然要集三千荣耀于一身,这就是封建社会所有掌握国家政权的王者共同的心愿。他们把心愿的实现寄托在修建陵墓上,这一风气到了明清时期几乎已达到顶峰。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到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在其统治的277年内,共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道上立有石兽、石人;二是陵寝主体建筑,即朱元璋葬地。明孝陵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通过尚存遗迹,依稀可窥见皇家陵园的气势规模和我国古代建筑雕刻艺术的成就。
明显陵
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原本嘉靖的父亲曾封为兴献王,不是皇帝,是因老皇帝(他的哥哥)驾崩无子,才由其弟之子朱厚熜(即嘉靖)继承,嘉靖皇帝登基后封其父为恭睿皇帝并把王陵改建帝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因葬有明朝的13位皇帝而得名,每座陵墓都在苍松翠柏的环绕中。长陵是永乐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后的第三年自建的“寿宫”。此殿为我国最大的楠木殿,至今虽历时600余年,仍牢固如初,香气袭人,金碧辉煌。它不仅以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称世,更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中外游人和专家学者,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定陵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地上由石桥、碑亭、宫门、祾恩门、祾恩殿、方城明楼和宝城等建筑构成,地下建筑为由五座互相通连的石结构拱形殿组成的玄宫(俗称地下宫殿);昭陵为嘉靖之子穆宗皇帝陵墓。
此外,明十三陵还有神路、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等遗迹,均造型生动、雕工精细,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目前,十三陵正式开放的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和神路。
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登基至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共历经12帝,统治295年。清代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盛京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盛京三陵
盛京三陵指福陵、昭陵和永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是清朝的第一座皇陵。陵墓面临浑河,背依天柱山,山水相依,松翠相托,大殿耸立,壮观气派,构成独具风格的帝王山陵。福陵所处之地灵杰幽静,风景优胜,现已辟为疗养、游乐场所。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是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陵墓。陵区方城在后部,建造在缭墙内,仿佛城中之城。登上宝顶向四周望去,青山绿水,山涧鸟鸣,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现昭陵已辟为北陵公园。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但由于是满清皇族的祖陵,故位列三陵之首。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钦龙兴”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9次亲自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清东陵
清东陵共葬有5位皇帝,分别是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此外,还有慈安、慈禧等4座后陵、5座妃园寝、1座公主陵。该陵墓群的中心是昌瑞山主峰下顺治帝的孝陵。从陵区最南面的石牌坊到孝陵宝顶,是一条长约5千米的神道,两边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大红门、更衣殿、牌楼、石像牲、龙凤门、七孔桥、下马碑、小牌楼、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配殿、降恩殿、二柱门、石五供、明楼等建筑。
清西陵
清西陵共有陵寝14座,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和他们的9位后妃以及王爷、公主们长眠的地方。雍正皇帝的泰陵是清西陵中第一陵:在127亩土地上修建了74座建筑。最南端的大红门是清西陵的总门户,矗立于大红门前面的3架石牌坊巍峨高大、雕饰精美,与大红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这种建筑格局在国内尚属首例,堪称“国粹”。
我国古代建房选址讲究风水,上至皇帝下到老百姓,都深信不疑。此讲究也波及到选陵墓上,故如此之多的皇帝陵寝,都无一例外地遵照“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既“遵照典礼之规制”,又“配合山川之胜势”。除此之外,明清皇陵还会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排列设计。
悠悠历史,在历朝各代的更迭中蔓延着,每一个王朝的转身,除了耐人寻味的背影外,还有如此之多迷离的陵墓等着后人去研究、去探索。
精华必看
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群中,只有两处有回音壁和回音石,一处是北京天坛,另一处就是清西陵中的昌西陵。
昌西陵是嘉庆皇帝的皇后——孝和睿皇后之陵,如果到该陵后院宝顶前的神道处站立并发出声响时,地上石头就可将声响扩大数十倍传出来,有回音的效果。所以人们将这里的石头称为“回音石”,将宝顶前的墙壁称为“回音壁”。
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人站在东侧说话,无论声音大小,只要站在西侧的人把耳朵贴近墙壁,都可清晰地听到东侧人的声音如打电话般地传来,很是神奇。其规模、效果均胜于北京天坛回音壁。
也许是巧合吧,当初嘉庆派人修建昌西陵时也未必能想到,昌西陵内居然拥有天坛才拥有的回音壁,这是所有女子难得的尊贵,而这尊贵赋予了孝和睿。历史已经远去,嘉庆修建陵墓之意图的真相也被历史的尘埃所遮蔽,我们姑且祝福孝和睿吧!
深度体验
明清皇陵这样的建筑,也许是另一个世界的人间再现,也许是独具匠心的最新诠释。总之,尝尽了人间甘甜的帝王、后妃们,地宫是他们奢侈生活的继续。
让我们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去揣测改朝换代时的血流成河、怨声载道,统治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自此化作一缕清风、一捧黄土;也让我们怀揣一颗轻松的心,来感受“康乾盛世”的荣华,安居乐业的人民面上喜悦的笑容。是的,这一切,只能靠摸着雍正泰陵里的石牌坊来琢磨了。心情是复杂的!
现在,各皇家陵寝开放了众多景点供游人游览,如在清西陵泰陵可观看大型皇家祭祀表演、华北最大的古松林,还可到昌西陵亲身体验回音石、回音壁的奇特现象,景区周围还有龙湖、南湖、千佛山等优美的自然风光。明十三陵中雄伟的长陵祾恩殿、神秘的定陵地下宫、绿波万顷的高尔夫球场、水下九龙宫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观赏、体验地。
到明清皇陵参观,不光要看它们风韵犹存的面孔和环山抱水的美景,更要欣赏其独特的建筑特质和艺术风格,还有那个特殊时代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工艺水平的发展,都值得探究。
延伸阅读
雍正帝当年营建泰陵时,不局限于古朴宏伟的人造建筑,更要用苍松“映衬山脉,合汇阴阳”,一是可以绿化环境,二是可以护卫风水。后来,随着嘉庆、道光、光绪等皇帝以及诸多皇后、嫔妃的陵寝相继在泰陵周围落成,植树之风气更盛,西陵辖区的松树形成规模。至清朝末期,已经达到“碧波涌荡百里荫”的程度。
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植树也未能挽回大清日趋衰落的命运。清朝亡后,为了能让这些树存活,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元老梁鼎芬便坛装陵寝雪水,分送给前清遗臣,号召他们捐款植树。有诸多爱国之臣共同出力,使得清西陵周围恢复了往日的松柏琳琅,郁郁葱葱。
民国期间,西陵古松林遭到严重破坏。首先是守陵人都为满人,他们不善耕作,只能靠变卖砍伐下来的林木换钱买粮维持生计;其次是由于疏于管理,陵园内涌入大量不作为者,他们有的建窑烧炭,有的砍伐卖钱,肆意毁林;三是民国政府在西陵建立了林垦局,名为发展林业,实为变卖古松;四是1924年,直鲁联军屯兵西陵,旅长马瑞云下令让军队砍伐古松,运往外地销售,以充军费。古松遭此浩劫,到了建国初,仅剩1万余株。
新中国成立后,西陵建立了林场,有专人负责看护古松林。再加上近几年清西陵着重开展了环境治理工作,以环境美化、保水蓄水为重点,陆续完成绿化面积达3万平方米,栽植松柏树2万株,致使苍茫古松林逐渐恢复了原有的生机。
现在,清西陵辖区内有1600多株古松,平均树龄在340年以上。众多古松或高耸云天,或如揖迎客,把皇家吉地装点得生机盎然,有着“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