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下落春花,岩壑幽香坐饮茶。不唱人间哀乐曲,骑麟飞上玉皇家。”这是清末学者林昌彝为赞美武夷山所作,描绘了一幅春花烂漫、清幽雅致的归隐生活情趣图。
武夷山上遍布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造就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大多依溪顺次排开,青山碧水相依相衬,浑然天成。它不同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和“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奇幻百出,构成了“绿水丹山”的美丽奇景。山上还修建有寺、庙、祠、院、庄等建筑187处,亭、台、楼、阁共117所。武夷山是集山岳、河川风景于一身的天然屏障,不仅奇、秀、美、古兼而有之,而且在山与水的紧密结合、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上已达到绝妙的境界。
自然山水陶冶了游者的性情,启迪了旅人的智慧,吸引无数文人志士的驻足,为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堪称我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这些遗存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顶山巅、岩穴绝壁,为武夷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各种景观和谐而统一,达到山景与天意合一的境界,给人以浑然天成的美感。
在我国文化史上,武夷山与泰山各有千秋。泰山孕育孔子,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我国文化传统的主要骨干;而武夷山造就了朱熹,朱熹集孔子之后的学术思想之大成,构建了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朱子理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700余年间的正统思想。综观全史,恐怕再无第三人堪与之相提并论。
独特的丹霞地貌和自然环境,还使这里一度成为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动植物王国”。武夷山保存着大量完整无损、多种多样的林带,是我国亚热带森林和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证;保存着的大量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种中,其中很多是我国独有的;此外,还有大量稀有的动物种类,如武夷湍蛙、挂墩后援蛇、白眉山鹧鸪、武夷厚唇鱼等;还有许多罕见动物如草鹗(猴面鸟)、猪尾鼠、白蝙蝠等。近年来,在此发现的金斑喙凤蝶也是世界蝶类中的珍种。
精华必看
九曲溪发源于森林茂密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武夷山景区中的精品旅游景点。游客到此,最惬意的事就是乘上竹筏漂流九曲溪,故有到武夷山旅游“不坐竹排(竹筏),等于白来”的说法。曲折萦回的九曲溪流转于丹崖群峰之间,如一条玉带串连起粒粒珍珠,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连为一体,构成“一溪贯群山,两岩列仙岫”的独特美景。
一曲:大王峰雄踞溪北,狮子峰坐守溪南,遥相了望;二曲:玉女峰紧临小溪,亭亭玉立,飘然欲仙;三曲:布满悬崖峭壁的小藏峰险峻无比,“架壑船棺”悬挂在千古绝壁之上,实乃奇观;四曲:大藏峰横空盘立,彩云在峰腰间环绕,与仙钓台隔水相望;五曲:两岸红色山峰耸立,绿色植物衬托,为武夷山风景的精华;六曲:雄峙溪北的三仰峰,气势雄伟;七曲:武夷第一胜地——天游峰昂然突起,登此峰可览九曲全景,是游人密集地之一;八曲:此地以水取胜,滩溪相连,水急瀑壮,盈盈碧水之中,怪石争奇斗巧;九曲:站在九曲向西望去,一片沃野,心境顿然开阔。
九曲溪从西向东流淌着,或缓或急,或宁静或喧嚣,可谓曲曲含异趣,湾湾藏佳景。清澈的溪水是武夷山的灵魂,乘上古朴的竹筏荡入水光山色之中,如融入神话般的境界,令人心旷神怡。不但可领略到探奇之美、心境之和,还能体验漂流的乐趣。
深度体验
来武夷山,览碧水清溪、看奇峰异石,乘竹筏顺溪而下,都是洁净心灵的首选。可在这云绕山嶂、雾锁峰腰、雨罩群峰的朦胧美景下,怎能仅仅满足于此呢?选一处人间灵静之地,去品味已有近400年历史的“大红袍”,犹如品味韵律有致的美丽诗篇,定会让你如痴如醉,飘飘欲仙。
茶艺师的表演更是生活中的艺术化。当轻缓的古典音乐响起时,茶艺师会随着音乐的节拍,一招一式地焚香,展示茶叶,从罐中取茶,一扬一顿地向壶中注入沸水……这哪里是在泡茶,分明就是进行一场表演。
将泡好的茶轻轻捧起,先放在鼻下闻一闻,一种淡淡的清香会扑面而来;再小啜一口,在舌间回流两次,一股从未品尝过的甘甜会从喉舌间蔓延开来……记得《红楼梦》中妙玉的饮茶论:“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三杯则为牛饮。”只有此时,你才觉得以往的喝茶,似乎只是在解渴和牛饮而已,也只有在此时,你才能体会到茶并非只有解渴的功能。
品茶不是喝茶,更多的是体验一种宁静致远的思绪,调整精神状态。
延伸阅读
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南亚地区的十几处悬棺葬中,武夷山“架壑船棺”是年代最早、形制最占朴的。根据武夷山西汉闽越王城遗址出土的文物考证,这里有全国最大的花纹空心砖,全国最长的铁制矛头,全国最重的铁犁,全国最重的铁门臼、户枢,全国最早的铁鱼叉、顺形陶水管道、宫中豪华浴池等,还有同时期仅见的铁制五齿耙。这些文物分别代表当时我国文明的最高水平。
1978年9月,福建省博物馆利用绞盘吊装机械,从山北白岩高出地面51米的洞穴中取下一具完整悬棺。通过整理,在棺内发现了猪下颌骨一块、随葬龟形木盆一具,多种果核及鱼骨、鸟骨残骸若干,还有年龄约60岁的男尸一具。棺内以棕色蒲团作枕头,竹席衬在身下,还有几块衣服的残片。竹席为人字纹,有粗细两种,竹篾加工精致。经过专家对棺内的纺织品残片鉴定,证实当时殉葬的布料中有大麻、苎麻、丝、棉布四种质地,均为平纹。麻织品分大麻和苎麻两种,工艺水平略高于商代中期;棺中棉织品为多年生灌木型木棉织物,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棉布实物资料。后此棺被编号为二号。
世人都在惊奇:如此厚重的棺木,如此险峻的峭壁,生活在武夷山的先民们是怎么放上去的呢?当时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何种程度?千古疑团,值得后人研究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