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源自执行。我们总是在规划自己的美好未来: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在公司举足轻重;总有一天,我会拥有自己的公司,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总有一天……多少想法,多少梦想,多少好打算,为什么没能实现?原因仅仅是你的决定没有实际行动的支持。好的想法固然重要,但比它更重要的是行动。当我们有了想法,有了计划而不去执行的时候,再好的想法也只会白白消失。
雷·克罗克的故事告诉我们:一百个目标,一千个想法,不如一个实实在在的执行。
想获得一个好的机会,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有这样一个宏大的目标很好,但是不去做,会不会成功呢?天上是不会掉下你所需要的东西的。
李嘉诚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决定一件事后,就快速行动,勇往直前去做,这样才会取得成功。”所以,有了想法,我们就要马上行动,不要拖延。
卓越的执行力是高效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会在工作中摒弃拖延的毛病,养成立即行动、动手去做的习惯,不会为自己制造借口,有意拖延自己的工作。他们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非要等到所有条件成熟了才能行动。诚然,条件成熟是工作的前提,但并不是说只能等条件成熟后才能行动。再说,你怎么知道工作需要哪些条件呢?很多事情也许已经万事俱备,但再苦等东风也不会来,还不如立即去做,然后见机行事,胜算会更大。
有了目标,立即行动,这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会使我们更顺利地去做更多的事情。市场中的很多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能否抓住这些机会,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还取决于是否能立刻付诸行动,而后者更有现实意义。与其在等待中坐失良机,不如立即行动。
正如前面所说,要想做到立即执行,必须摆脱拖延的坏习惯。以下是给在工作中喜欢拖延的管理者提出的几点忠告:
第一,积极主动。一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很重要,当你积极主动对待问题时,你会对每个问题都感兴趣,并愿意去完成。当一名管理者有了这种态度,下属自然也会用这种态度对待工作。
第二,立刻动手。有了目标立即动手,不要总想着工作中的困难,任何工作都是有困难的,都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创新,一步步排除困难。如果一味地拖延、犹豫,只会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更多的困难,这将不利于自己在工作中做出新成绩。
第三,执行有始有终。执行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即使很普通的任务,如果有效而深入地执行,也比半途而废的“完美”计划要好得多。当我们在执行中有所收获时,往往会对完成下一个任务更有信心,有利于提高工作激情。
第四,不找借口。管理者大多不喜欢下属的借口,可是管理者自己是不是也会找借口呢?任何借口都是消极的,都会影响工作的情绪,进而影响执行力,所以任何借口都不能要。
第五,思行合一。目标本身不能带来成功,但它是一个指明灯,一旦和行动结合起来,将会使你前进的方向更明确,让工作更有成效。
第六,不要等待。还是那句话,永远都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待万事俱备时再去行动只是一种幻想。想要实现一个目标,必须立即马上行动。
第七,克服困难。对困难要有预见,不能畏惧困难,而是要用行动对抗困难,这样你才能在行动中克服困难。
第八,执行要有计划。今日事,今日毕。执行任何任务都要有步骤,懂得统筹安排,这样才会让你的工作更有效率。
当前很多人将拖延视为一种“病”,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能带“病”管理,更不能带领一个“病态”的团队。因此,祛除拖延这种“病”需要执行力这剂“良药”。
沟通,让执行更顺畅
管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沟通。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常常不一致,为了寻求思想的一致和感情的畅通,必须具备沟通能力。当管理者向下属布置一项工作任务时,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下属的执行必然受阻。
沟通需要语言表达。错误的语言表达与正确的语言表达所产生的结果是截然相反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言语是人类意识的基本工具,因而具有特别的力量。他说,言语与魔法起初是同一件事,直到今天,言语仍保持着许多神奇的力量。通过言语,我们可以给别人带来极度的喜悦或最深的绝望;通过言语,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言语,演说家影响着听众,甚至主宰听众的判断和决定。言语唤起情绪,是人类相互影响的方式。
语言表达就是说话,也许有些管理者提起说话会不屑一顾:“不会说话怎么当领导?”不错,谁都会说话,下属也会说。可是,工作中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说的,与下属所做的,南辕北辙。你可能会说:“对方没有领悟能力。”一个下属没有领悟能力,两个、三个呢?难道你的下属全是笨蛋?
从这一点可以说明:不是你的下属笨,而是你的表达有问题,你没能与下属进行顺畅的沟通。沟通不顺畅,无论你的方案、设想多么伟大,都是无法执行的。
业务员好不容易约到了跟进很久的客户,业务经理决定亲自出马拿下这个客户。业务经理跟客户来到一个饭店吃饭,两人点完菜后,筷子没有及时拿上来,业务经理生怕怠慢了客户,急忙找服务员拿筷子。此时正值就餐高峰时间,饭店里的客人比较多,服务员都很忙,而负责给他们点菜的服务员是刚进城的打工者,对于城里的节奏还没有适应,一时也没有反应过来,加之服务员离得比较远,饭店里声音嘈杂,她没有听清。
两人点的菜很快上齐了,筷子依然没有拿来。业务经理只好起身把服务员叫来,生气地说:“我们来这么久了,你是不是还想拿个盆来让我们先洗洗手呀?”服务员一愣,心想:“这个客人吃饭倒是挺讲究的。”过了一会儿,这个服务员果真拿了一个小盆,里边装满了水,来到这位业务经理面前,请客人洗手。
业务经理见服务员来了这么一出,当下就忍不住了,直接把服务员大骂了一通,大声叫道:“洗手干吗,用手抓饭吃呀?筷子呢?菜都凉了,筷子还没上来,你是不是不想干了?”
一旁的客户虽然也觉得这个服务员好笑,但见这位业务经理把拿筷子这么一件小事搞成这个样子,还摆起了领导的架子,当下不悦,找了个借口,起身而去。业务经理万般无奈,回头又把服务员大骂了一通。后来,这笔业务也黄了。
跟单的业务员心中很是不痛快,好好的一个单子,眼见就要成功了,本想着经理能拿下的,结果一顿饭下来,没了。业务员一直弄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问经理,经理也不清楚。
有一天,客户终于把原因告诉了业务员:“你们经理和别人沟通有问题,小问题都无法沟通,将来我们合作起来,那我还不成了饭店里的那名服务员呀!”
看完这个小故事,我们不禁为这位业务员感到惋惜,为这位业务经理感到痛惜。如果当时业务经理直接对服务员说“请把筷子拿给我们”,不管多笨的服务员听了这句话都不会端一盆水过来。可是,他并没有直接说他想要什么,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说出了来,让服务员听不明白他的意思,从而产生了误解。一场误会毁了一笔生意,让业务员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客户不与业务经理合作也是有道理的。这就是沟通不好造成的问题。
人心隔肚皮。每个人都有既定的立场和想法,双方都不可能完全明白对方在想什么,没有良好的沟通就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不仅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引发误会。而一个团队,只有每个成员的心都想在一起,劲使到一块儿,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因此,要想将心连在一起,必须沟通。团队里的每一名成员心中都有一扇门,管理者需要打开所有的门,良好的沟通就是钥匙。
某公司人力资源部正在修改公司最新的管理层绩效考核制度,之前已经就部分事宜征集过管理层的意见,正式文件经老板拍板后出台。但是,有管理层人员持有异议,认为某些制度设计得不合理。人力资源部经理感到问题很棘手,既不能得罪老板,也不能得罪管理层的经理人。因为,如果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还可能对今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这位聪明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决定先与有异议的管理层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了解他们认为的制度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在哪里,不合理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设计才能更合理。
经过一番沟通,人力资源部经理终于了解了有异议的管理层人员的想法。于是,他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分析了他们提出异议的动机,以及他们对制度设计的期望。这位经理发现,制度的修改更多的是根据老板的意图来操作的,而这也恰恰是管理层对制度存有异议的根源所在。制度的修改本是因为原来的制度在执行中出现了各种不合适的地方,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管理层在实践中遇到的,管理层希望制度有所改善。但是由于没有制度修改流程的保障,人力部门在修改公司最新管理层绩效考核制度时,没有就修改内容同管理层进行充分的事前沟通,仅就部分事宜征求了意见,然后就将老板拍板后的文件正式出台了,这样就间接造成了管理层人员在制度出台后,表现出对制度设计的异议。
人力资源部经理认为,制度修改不应只重视老板的意见,而忽略被考核管理人员的意见。他向老板陈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组织绩效,如果离开了绩效制度的执行者——企业管理层,那么要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恐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公司老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了解了对制度有异议的管理层人员的想法,然后让人力资源部经理根据大家的意见重新修改制度。最终,人力资源部拿出了一个人性化的、合理的制度,大家不仅心服口服,而且严格执行。
沟通的重要性很明显。如果公司制度修改只关注老板的意见,不能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制度修改前不能充分与各方进行沟通,那么修改后的制度,又有多少人愿意执行呢?当然,这个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是一个聪明的管理者。那么,这样的管理者又有多少呢?你是吗?
请重视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才会使你的目标实现得更加顺畅!
成功的管理者都会主动去倾听
很多做销售的人都听过这样一个规律:大部分业务员在推销产品时,70%的时间是他在讲话或介绍产品,顾客只能得到30%的讲话时间,这样的业务员业绩平平;还有一小部分业务员正好相反,70%的时间让顾客讲话,自己倾听,30%的时间用来发问、赞美和鼓励顾客说话,这些才是业内顶尖的业务员。
我们说沟通很重要,尤其需要用嘴去表达。可是,如果话语过多,或者表达不正确,不仅达不到沟通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想正确地与人沟通,首先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倾听。
两千多年前,先贤孔子就曾指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谨慎,做事敏捷,关键是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诉说。作为一名管理者,你能倾听到对你有用的信息,将有助于你的管理工作。
有些管理者高高在上,总是自以为是,没有下属会主动去告诉他们哪里有问题,哪里出错了,即使告诉了他们,他们也不会听,这类管理者往往是一些失败的管理者。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管理者,最好学会倾听,因为你将从下属、从同事、从客户甚至从对手那里听到很多对你有用的信息。即使对方的回答听起来没有什么用处,也可能包含着一些重要的信息。例如,对方给你的回答是“我们产品的市场变大了”“利润增加了”“竞争对手破产了”等,虽然这些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如果你将这些话变成“假设市场没有变大,你会做何反应呢?”“要做什么才能提高利润率呢?”“对方公司破产之后,你们公司会如何趁机行动呢?”你会发现,这些回答将会变得有用。
我们所倾听的并不都是废话,特别是当我们听到一些善意的忠告、重要的信息、好的工作方法,将对我们的管理带来莫大的好处。
玛丽·凯·阿什是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她的公司目前已拥有20万名职工。倾听,是她坚持的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玛丽经常会专门抽出时间来聆听下属的讲述,同时做仔细的记录,对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十分重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她还让自己的销售部门倾听顾客的意见,很多产品都是销售部门听取了顾客的建议,按照顾客的需要制作的,所以无须大做广告,既节省了很多的广告费用,也使产品有很好的销路,企业的效益也一直在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创立公司之初,只有3人,他总是愿意倾听大家的意见,随时改进产品,确立新发展目标。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不仅仅是一个会说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有一次,在一个宴会上,他身边坐着一位植物学家,植物学不是他的研究领域,不过卡耐基一直都很专注地听植物学家跟他谈论的各种有关植物的趣事,对植物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几乎没有说什么话。分手时,那位植物学家对别人说:卡耐基先生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演说家与人际关系大师,此人会有大的作为。
从以上几位名人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成功的管理者都会主动去倾听,对说话者的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仔细做记录,然后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他们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忠实执行者。
倾听是有目的的。有人根据倾听的目的,将工作中的倾听归纳为这几种:第一种,获取信息式倾听,识别他人的思想,寻找支持性材料,联系自我经验寻找相似点和区别;第二种,判断式倾听,确定说话者的动机,对观点进行质疑和疑问,把事实从观点中区分出来,承认自己的偏见,最后评价信息;第三种,感情移入式倾听,同情、理解说话者的情感,通过倾听让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种,享乐式倾听,为享乐而进行倾听。
好的管理者往往会通过倾听,为错综复杂的问题找到解决之道。在倾听的时候,他们会比讲话的时候得到更多的信息。当他们全神贯注地以极大的兴趣听下属讲话时,会知道下属在想什么,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对,会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人山人海的广场上,各种嘈杂的声音震耳欲聋。一个人说:“我听到了一只蟋蟀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