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奔泻东下,靠近出海口时江水流速放缓,江水中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积,逐渐形成一个河口沙岛,这就是崇明岛。崇明岛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成为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沙岛。全岛形似春蚕,头西尾东,卧伏于长江入海口的波涛之上,东濒浩瀚东海,南与上海市宝山区、浦东新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水相望,西接滚滚长江,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全岛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这里土壤肥沃,林木茂盛,岸线绵长,气候温和湿润,物产富饶,风光秀丽,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被称为“东海瀛洲”。
天气晴朗,崇明岛上春光明媚。李祥君一家乘坐的吉普“自由光”拐上一条路。这条路为双向四车道,路面平整,两侧种着银杏树。
开车的李江川说:“这好像是一条新路。”
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李祥君说:“这是通向五效村的唯一一条路,一直就有,不过以前是土路,汽车没法开。二十年前修过,去年又拓宽了。我小时候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这里是水乡嘛。”
李江川说:“那时候交通不方便。”
吉雪华说:“交通太不方便了。我第一次到崇明来的那天正好下雨,我和你爸走在田埂上,我一步一滑,他紧紧拖着我,我才没有摔跤。旁边还有人笑话我呢。”
李祥君说:“正因为交通不方便,这里开发得不充分,生态环境没有被破坏,一些古老的东西能保留下来。你看这些建筑——”
田野里散落着的房屋,虽然大多翻新过,但以前大院的格局还能看出来,有几幢房子保存着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传统样式,有一种庄重典雅的风韵。远处,牌坊的侧影如同一根大头针,将往昔生活的标本钉在大地上。缓坡上,云林寺掩映在绿树丛中,大雄宝殿清净庄严,佛光照耀着家乡。李祥君是为大雄宝殿捐资最多的人之一。
汽车驶向一座院子。这是李祥君出生的地方。经过近年的翻盖,现代建筑样式和材料已经改变了老宅的风貌,但原先的结构和沉稳的气势还在。对李祥君来说,这里有一种温厚质朴的、贴近生命本源的东西吸引着他,安慰着他,让他离开的时候思想它,靠近它的时候心里有莫名的感动,有时甚至会眼眶酸胀,几乎要流泪。
李家老宅是祥君祖父的祖父建造的,原先是一个由砖瓦构成的南向大院,呈四方形,前排五间加一个过道(当地人称穿堂),后排(即正屋)四间加一间公堂屋,中间东向屋和西向屋各四间,都是五架梁白墙瓦顶结构,中间是一个院子。李祥君童年和少年时期,每到夏天大家都在院中乘凉,有太阳的日子就在院中晒粮食、腌菜、萝卜干等。大院四周五米外环绕着六米宽、三米深的宅沟,宅沟上正对前院留一个两米宽的土坝进出,坝上装有木栅门。祥君听祖父说,从前这里倭盗猖狂,居民为保安全设计了这样的宅院,好像一座小小的城池。宅沟在防盗功能之外另有生活方面的作用,里面种茭白和菱角,养着各种鱼虾。父母将收获的水产品分送给村里各家,这是祥君幼时最开心的事情之一。
李祥君回忆起幼年时期的崇明岛。那时的崇明岛天蓝地绿水清,纵横交叉的大小河流芦苇丛生,鱼虾众多。清晨走在河边,鱼儿会自动跳到脚前。夏天夜晚在院中乘凉,甲鱼和螃蟹会爬到竹床竹椅边,发出沙沙的声响。用稻草捆扎的一串大螃蟹只卖一毛钱,一斤大黄鱼只卖几分钱。每到鱼汛期,祖母会买几十斤黄鱼晒干后做成糟黄鱼,早餐时用来下泡饭,味道鲜美又有营养。祥君自幼在老宅内外玩耍嬉闹,在宅沟里淘米、洗菜、担水,在宅沟和附近大小河流中捕鱼虾、捉螃蟹、捞田螺。宅沟直通老宅南面的南横大运河。大运河东西贯穿崇明岛,直通万里长江。老家通自来水是他上大学之后的事,因此祥君可以说是喝大运河水长大的。这贯通中国东部富庶文明之地的大运河,将这个农家孩子的视野和梦想牵得很远,为他灌注了自由奔放的精神,培养了他开阔的胸襟气度。地域、文化和家族的密码,将在他一生的时光中发生奇妙的反应和组合,慢慢得到破解。
如今,崇明岛的生态环境已今非昔比了。李家几代人在此生活,老宅也历经沧桑。李家老宅整个大院后来住着祥君祖父的三个堂兄弟及其家人。到祥君父母辈,住的是祥君的堂伯父、堂叔及堂姑,加上祥君父母共五家。祥君家住西边正屋和西向屋的南面三间。到祥君辈共有堂兄弟十一人,祥君是长兄。老宅已然破旧,格局也无法容纳十一家人居住。从祥君弟弟开始,几个家庭陆续搬出老宅。祥君退休后,从堂弟手中购得老宅其余部分的宅基地,翻盖濒临倒塌的危房。经过两年断断续续的修造,在原老宅西半正屋基上建成三间三层的别墅和东半正屋基上建成三间平房(一间作车库,两间作厨房及餐厅)。所有的房顶均为紫红琉璃瓦,外墙用小尺寸磁砖贴面,窗户均为铝合金型材,大门是四开别墅大门。屋前修有近百平方米的水泥院坝,房屋四周留有十多米宽的平地,上面种植各种花草树木。整个院子庄重美观,在村里显得别具一格。
李祥君说:“这里就是我将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的地方啊!”
李江川说:“爸,你拥有这样一座宅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土豪啊。”
晴薇笑着说:“爸,爷爷名校出身,才华横溢,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怎么是土豪呢?”
李江川说:“不要看不起土豪嘛。土豪也不一定是贬义词。我是说,有自己一片土地的人,才算得上‘豪’呢。”
李祥君说:“我真是越来越离不开这片土地了。年轻时不觉得,到那么远的东北城市上大学,又去四川山沟里搞研究,一腔热血报效祖国,很少想家。现在老了,总想着要叶落归根。在老家有自己的宅院,我很知足。”
晴薇说:“唉呀,我忘记带数学作业来了。”
吉雪华说:“作业没带有什么关系?你就当是来春游的,感受一下你爷爷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了解我们这一辈人是怎么生活的。唉,可惜你妈妈没来。”
晴薇说:“我妈妈要加班。”
车内众人一时沉默下来。李祥君说:“我们先去墓园。”
李祥君一家人来到墓园。墓园内阒无人迹,松柏森然,庄严肃穆。
李祥君的父亲1984年去世。此后,祥君的母亲一直独自生活。祥君负责母亲的生活费用。有一段时间他将母亲接到熹城居住,但母亲习惯了农村无拘无束的生活,不习惯城市公寓房,说“像关在笼子里一样”,住了没多久就吵着要回老家。她是佛教徒,想住到庙里,祥君就每月交一千元钱,让她安心在庙里住下。祥君每月回家两次看望母亲。2010年清明节,母亲在庙中不慎摔跤,髋骨骨折。祥君急忙将母亲送到医院。他想采取保守疗法,但母亲坚持要求做接骨手术。90岁高龄做手术,连医生都有顾虑,但祥君还是满足了母亲的要求。母亲三个月后出院,庙里不收,祥君安排她到乡敬老院特护。半年后,母亲不愿意呆在敬老院,要回老家住。祥君就为母亲请了全职保姆,二十四小时照看。祥君有空就回家看望并照顾母亲。母亲在95岁生日前三天含笑离世。祥君遵照母亲的遗愿,将母亲的骨灰盒存放在庙中,并在村上的公墓园内修建父母的衣冠冢,立了墓碑。他每次回老家都要到墓园来,寄托对父母的怀念和哀思。
在墓碑前,李祥君摆上鲜花,点燃三炷香,拿出家谱,端端正正放好。他跪下磕了三个头。起身后,他久立坟前,在心里说:“爸,妈,我来看你们了。我已经把家谱修好,从此一代代传下去。感谢你们对我的养育,我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你们给我的……”
从墓园出来后,晴薇好像突然长大了几岁似的,表情异常沉静。她先前在车上一直拿着手机,李江川猜想她是在跟小男友短信联系,心中不悦,又不好说什么。此时,晴薇走到爷爷身边,说:“爷爷,跟我说说你小时候的生活吧。”
李祥君的心情本来就被忆旧笼罩着,此时孙女一提议,他就说起家世来。
李家世代务农。祥君的祖父母、父母都没有正式上过学,基本上是文盲。李家人有代代相传的做竹器的手艺,且都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家境比一般农户好些。
六十多年前,李祥君在李家老宅的西向屋内出生。那年秋天阴雨连绵,空气潮湿,屋内墙壁和地面都往外冒水。李祥君出生前曾有两个姐姐生下后未能成活,如今母亲生下一个男孩,全家都把他当成宝贝,无比珍爱。祖父母怕这个孩子像先前两个孩子一样夭亡,抱着他钻蚊帐,到庙里还愿,又将房门紧锁,在房间里生三个火炉,并且不准外人随便进入。经过二十多天的精心护理,总算母子平安。
李祥君的父母请来算命先生,给出孩子的生辰八字,让算命先生推算运命。算命先生说,这个孩子幼时多病多难,成年后多累多财,晚年时多乐多寿。总体上看,这个孩子将会给全家带来吉祥。从此,父母唤他“祥君”。
李祥君是家族里第一个男孩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他格外疼爱。祥君从小就很懂事,看到父母起五更睡半夜,终年辛苦,心中十分不忍,总想着要为父母分担一些。他除了认真读书外,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做家务,从不怕苦怕累。
李祥君的父亲白天在窑厂当搬运工,成天拖着几百斤重的砖头四处给客户送货,有时为运砖的船拉纤。他在白天的劳动强度已经非常大了,吃过晚饭又开始做竹篮,一直做到深夜。第二天五更天鸡叫头遍,父亲又起床做竹篮,直到早饭后上班。下雨天和节假日,除了生重病或外出卖竹篮,父亲手上都不间断地做着竹篮。母亲自从有了祥君和弟弟后,辞去纱厂工作,回家种地,料理家务,稍有空闲就纺纱织布。李祥君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每天晚饭后,全家四人一起集中在堂屋内,点上托人从上海买回的高亮度带玻璃罩的汽化煤油灯,父亲劈篾的嚓嚓声,母亲纺纱的呜呜声,祥君和弟弟的读书声,劳作和读书的声音响成一片,成了寂静乡村一首动听的交响乐。这一场景持续到九点多,祥君和弟弟上床睡觉,父母继续做工到深夜。
李祥君第二天醒来,总能看到堂屋中一大堆篾片和纺绽。有时母亲通宵达旦用自家的织布机织各种花布,给孩子们做新衣服和新被褥。因为父母终年勤劳节俭,祥君家的经济状况较为宽裕,能给兄弟俩按时交清学费,让他们接受教育。
李祥君父母在李家老宅生活了一辈子。他们为人厚道,一生中对邻居以礼相待,从不占别人便宜,从未与人吵过架。邻居揭不开锅时总会到李家来讨借,父母总是有求必应,从不讨回。父母对村中的特困户,对上门的乞丐,总是尽力给些零钱或食物。住在老宅里的祥君的堂姑,其父母和丈夫身体有病,有一个小妹和五个儿女要抚养,又没有亲兄弟帮忙,家境十分困难。祥君的大姑有七八个孩子和公婆要养,大姑夫身有病,经常揭不开锅。祥君的父母宁可自家省吃俭用,也要借钱借粮食给他们两家,一直到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
父母太忙,给李祥君言辞上的教诲并不多,但他们的身教将优秀品格传给了李祥君,成为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直处于最明亮的位置,他永远感谢父母亲。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这样的场景:父亲做竹篮,母亲纺纱织布,两人的身影被同一盏煤油灯投影在墙壁上,在清贫而勤谨的生活中显出协调和美感,深深地触动着祥君幼小的心灵。祥君勤奋上进、与人为善,待人接物充满敬意,和同学、同事相处时总能以礼相待,可以说是深受父母的影响。同时,因为祥君是李家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长子,受到长辈们的分外疼爱,一生贯穿着自信、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特点。
一家人走进宅院。晴薇看着院子周围,问道:“爷爷,这些植物都是你种的吗?”
“呵呵,当然是我种的。你是不是不相信啊?”
“没想到爷爷读书好,会搞科研,会开公司,也会做农活。”
李祥君对孙女说,在他少年时代,一般家庭的孩子没有不干活的,家务和农活样样都会做。父母对读书好的孩子会格外疼爱一些,但孩子还是要干活。母亲在纱厂当临时工挣钱养家,家中做饭、洗锅碗、割羊草、带弟弟和看家等事全由祥君承担。祥君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九年中,父母忙着挣钱养活祖父母和两个孩子,他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活和自留地里部分农活,寒暑假还到生产队帮父母挣工分。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在稻田拔稗草,不小心错拔了几棵稻秧,被队长一顿狠批,回家后大哭了一场。还有一次,他挑了一天大粪,回家后累得趴在床上不想动,两个肩膀都肿得像馒头。
李祥君在高小和初中时期,在节假日曾几十次和父亲一起外出卖竹篮。卖竹篮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是相当艰难的事,是对体力和心理的极大考验。父子俩每次都是凌晨两三点钟起床,担着几十斤重的庞然大物(竹篮是体积0。02-0。04立方米大小不等的球状物,十几只捆成一捆,扁担两头各一捆,远远看去像一只巨大的杠铃被细瘦的杆子在中间撑着),摸黑走十里二十里乡间小路,先到镇上集市去摆摊叫卖,镇上集市散市后又挑着卖剩下的竹篮到各村走家串户叫卖,并顺便给农户修竹篮,一直要到下午三四点钟才能回家。那时农村家家有狗,父子俩必须随身带一根打狗棍防身。十多个小时下来,父子俩又累又饿又怕,却赚不到几块钱。
从进入初中开始,李祥君除了做好家务活外,一直发奋学习。那年,李祥君就学的登瀛初中只有他一人考上了县重点中学。他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父母和亲朋都非常惊奇,夸祥君有出息。
晴薇说:“爷爷,你当时那样辛苦,所以后来发奋读书,想改变处境,是不是?”
李祥君说:“生活艰苦,这确实是读书的动力,但不是全部动力。我们自古就有崇文的传统。农村人不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但大家心里都崇尚读书,崇尚文化,耕读并举是延续下来的传统。凡是有一点条件的家庭,都会尽力让孩子读书。”
李祥君想起于老师对他说过的“尚学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这句话。这句话像一颗种子种在他的心田,他一生的精气神都灌注在上面,几十年后让他有了丰盛的收获。
晴薇说:“你们那时候学习容易专心,因为没有电视、电脑。”
李祥君说:“是啊,不但没有电视、电脑,而且几乎没有玩具,书也珍贵得很。不过我们那时也有许多乐趣,是你们这辈人没有体会、也难以想象的。”他将割羊草时和小伙伴们扔镰刀赌羊草、年底宅上组织分鱼、家中过年杀羊、假期去外婆家看瓜田、过年吃年糕和父亲买回的大桔子、冬天和父亲及弟弟一起去南面的南横运河中用拖网捉回很多大螃蟹等事情一一说给晴薇听。
晴薇听得津津有味。她说:“爷爷,你小时候干那么多活,也太辛苦了。”
“我父母常常对我说,力气是阎王爷给的,今天用了明天还有,不用就是最大的浪费。我干了一天活之后也觉得累,但一来年纪轻,睡一觉就恢复了体力,二来干活确实能锻炼人。呵呵,晴薇,我这样说,是不是又在摆老资格教训人啦?”
“怎么会呢?爷爷,我喜欢听您说话。”
李江川看到晴薇和爷爷亲亲热热地说话,欣慰中有几分诧异。他一直为自己没能长久陪伴女儿而内疚,现在看来,女儿不在他身边也成长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