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文化派是指十月革命以后,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提出并推行“无产阶级文化”纲领的少数人。它的理论家是波格丹诺夫等。无产阶级文化派反对党对文化的领导,提出“文化自治”,否定一切文化遗产,要在真空中创建一种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观点受到列宁的严厉批评。
苏联的形象派
形象派是1919年2月在苏联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强调诗歌的语言必须形象化。形象派的基本观点就是通过作品证实“艺术的本身”和形象的韵律学,主要从事“形象创作”和“为艺术而艺术”。它否定诗的思想内容。
拉普
拉普是“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初最大的文学团体,其组织曾遍及全国。拉普对促进苏联文学的发展起过一点作用,但是他们拉山头、搞宗派,打击“同路人”,以及提出违反创作规律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等做法,阻碍了前苏联文学的健康发展,1932年被解散。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前苏联在1905年革命以后逐渐产生的一种文艺创作方法。高尔基的《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以真实性为原则,善于借鉴古往今来各个流派的创作优点,用革命、发展、斗争的观点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塑造正面的英雄形象,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
苏联的“解冻文学”
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后,前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一书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
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欧·亨利手法
欧·亨利是美国20世纪初短篇小说家。他主要写幽默小说,其作品常以“含泪的微笑”抚慰那些小人物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打击后的心灵创伤。他善用夸张、嘲讽、双关语等,并尤其善于安排故事结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命运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使读者瞠目结舌,却又深信不疑。欧·亨利手法泛指这种在结尾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突变手法。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首先产生于瑞士,是由几个流亡在苏黎世的文学青年组织的文学团体,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达达团体。达达主义源于法语“达达”,是婴儿最初的发音,意思为空灵、糊涂、无所谓,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表达了作家的文艺创作应该向婴儿学语那样,排除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最后一次聚会后宣告解散,他的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到超现实主义的阵营中去。
废奴文学
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反对蓄奴制的斗争蓬勃发展,废奴文学应运而生。废奴文学站在反对蓄奴制度的进步立场上,描写黑奴的非人生活,揭露奴隶主压迫奴隶的残暴行为,批评蓄奴制的野蛮性和反动性,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并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废奴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斯托夫人和希尔德烈斯等,《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它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南方文学
南方文学是一个区域性的文学流派,是20世纪出身于美国南方的作家所写的反映该地区生活的文学作品,一般不包括南方的黑人文学。南方文学执意反映南方病态的、扭曲的社会,敢于在最敏感的问题上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喜爱描写哈姆雷特式的犹豫与疯狂。一次大战后,南方地区的文学作品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美国“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是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末从美国盛行起来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曾一度在现代英美文学批评界中占主导地位。它主张就作品论作品,而反对用对作品历史背景的研究来取代对作品本身的分析。
美国黑山派诗歌
黑山派是美国当代的一个诗歌流派。20世纪50年代初,在马萨诸塞州黑山学院任教的查·奥尔逊、罗·邓肯、罗·克里利等人创办《黑山评论》杂志,提倡与40年代流行的传统格律体相反的“放射体”诗歌,逐步形成一个流派。奥尔逊认为诗要以顺应呼吸的“音乐片语”代替传统诗律中的节拍,形式只是内容的延伸。黑山派诗人提倡快速写作以及诗歌朗诵。他们强调诗歌的自发性和口语化,采用美国口语和俚语,反对艾略特等人精雕细刻、广征博引的学院派诗风。50年代后期他们与垮掉派诗人合流,引起较大的反响。
揭露黑幕运动
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一种专门揭露社会黑暗,尤其是揭发名人丑事的新闻报道和小说的文学运动,称为揭露黑幕运动。他们对国家政府、地方机构以及大工业集团存在的营私舞弊现象进行了揭露,并且通过宣传的影响力,迫使有关部门对存在的弊端加以改进。代表作品为辛克莱的《屠场》。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源于法语,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内的反映。现代主义主要包括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垮掉的一代、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一个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表现主义风行德国。1911年以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到文艺界,特别是在戏剧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主义文学是以表现主观感受而著称的,他们的口号是:表现精神,而不是描写现实。表现主义主张表现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射。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1924年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他们宣称超现实主义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支配法国文坛时间较长,在欧洲乃至美国影响比较广泛。超现实主义不光在文学创作中有所体现,在绘画中也自成一派。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超现实主义的创作采用的是“无意识的书写”,主张写作要绝对真实,不能有艺术加工和任何逻辑思维的形式。
“未来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未来主义在20世纪初期产生于欧洲南端的意大利,波及英国、法国,盛行于俄罗斯。这种思潮不仅反映在诗歌创作中,也反映在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各个文艺领域。它以反对唯美主义为先导,承认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未来主义者蔑视过去,追求未来,崇尚动力,否定一切文化遗产。
后期象征主义
后期象征主义是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性文学潮流,20年代达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声,其创作手法延续到后来的各种写作中。它的主要特点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文学流派。但它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只是运用“意识流”写作方法的若干作家不自觉的自然组合。意识流小说的最大特色是:打破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情节,评论心理活动,而直接表达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意识流创作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表现手法上,采用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舍弃标点符号等。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文学流派。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魔幻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执意把现实投入虚幻的境地,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种把现实与幻景融为一炉的创作方法,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艺术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再现客观世界。存在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以此表现存在主义的观点。
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也叫反小说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出现于法国。新小说派不是一个创作团体,而是一种创作倾向。新小说派作家希望在作品中重建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主张以物为主,结构上强调“一瞬间”,让读者进入角色的领域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似乎主人公就是读者本人。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有金斯堡的作品《嚎叫》。
荒诞派
荒诞派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戏剧领域,最早出现在法国,尔后流行于欧美剧坛,其影响至今未衰。这个流派开始被称为“先锋派”,1961年才正式定名为“荒诞派”。也叫“反戏剧派”,“反传统戏剧派”。荒诞派就其实质而言,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戏剧领域的表现。他们宣称:虚构的真实,比真实的现实更丰富、更深刻。荒诞派最有名的代表作是《等待戈多》。
阿拉伯“旅美派”
“旅美派”又称叙美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阿拉伯地区的文学流派,由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组成。代表作家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黑色幽默派
“黑色幽默”是欧美现代主义思潮流派之一,它在20世纪60、70年代风行美国。所谓黑色幽默是荒诞病态的幽默情趣,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嘲讽,是面对绞架的沮丧,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性喜剧。黑色幽默的作家和新小说派作家一样,强调物体的重要性,反对以传统的创作元素作为小说的要素。黑色幽默最有名的作品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日本“白桦派”
白桦派是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一个创作流派,因同名刊物《白桦》而得名。这些作家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在创作技巧上有许多革新。白桦派主要作家有志贺直哉等。
日本“战后派”
在日本,相对于老作家,战后登上文坛的第一批新作家被称作战后派。该派以1964年创刊的《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以尊重个性、艺术至上为基本精神,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主张作家不受政治党派和理论束缚。有名的作家有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等。
日本“第三新人”
日本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开始复苏,文学发生新的转变,出现第三新人流派。他们以纤细的感觉和小市民的意识取代了战后派雄心勃勃的风格,嫌恶政治性的意识形态,重视日常感觉。
日本“新感觉派”
该派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属于日本的现代派文学。他们怀疑和否定传统文学,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他们主要依靠直观、直觉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体和辞藻,刺激人们的感官。大多数作品中渗透着一种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代表作家为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
美国的犹太文学
美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犹太作家群。由这些犹太作家创作的文学,被称为犹太文学。1976年,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隔两年,另一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犹太文学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埃及现代派”的起源和发展
埃及现代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埃及形成的文学流派,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家,该派流的代表作家为著名的塔哈·侯赛因。
埃及阿波罗诗社
阿波罗诗社是埃及的文学团体,于1932年成立。诗社第一任主席是诗人艾哈迈德·邵基,后由诗人赫利勒·穆特朗继任。阿波罗诗社曾出版同名文学刊物。诗社宗旨是发展诗歌创作,关心诗人的创作及生活。诗社不代表某种文学倾向或流派,在艺术上也没有共同的主张。主要介绍西方文学及其各种流派,对交流文化、唤起民族觉醒起了一定作用。阿波罗诗社于1935年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