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自己会犯错
你当然应该努力做到最好,但人永远无法做到完美。我们面对的情况如此复杂,以至于没有人会从不犯错。
但是,有许多人在犯了错误时,心里总是不知所措,盘算着是否应该把事实隐瞒。其实,错误是有教育意义的,我们可以从错误中学习,可以鞭策自己,让自己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美国总统罗斯福还在纽约警备团第18中队当队长时,在带队操练的时候,他常常会在中途喊一声:“停一下!”他一边喊,一边从裤袋里拿出一本教练手册来,当着全队所有人的面,翻到某一页,找出他所要找的内容来,认真读一遍,然后对警员们说:“刚才我做错了一点,本来应当是这样做的。”
在他当纽约市长时,有一次,他提议和努力的一个议案在国会通过以后,他发现自己的判断错了,于是他当着国会议员的面承认说:“我感到很惭愧,当我极力赞成这项议案的时候,我当初确实是有一点隐衷的,我不应当这样做。而我之所以会这样,部分原因是我的报答之心,部分是依从纽约人民的意愿。”
当富兰克林还是毛躁的年轻人时,一位教友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对他批评道:“你真是无可救药,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尖刻了,使得没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没有人能再教你什么。”他指出了富兰克林刻薄、难以容人的个性。而后,富兰克林渐渐地改正了他的这一缺点,变得成熟、明智,能领会到即将面临社交失败的命运,一改以前傲慢、粗野的习性。
后来,富兰克林说:“我立下规矩,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准自己太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措辞太自主。我不说‘当然’、‘无疑’等,而改用‘我想’、‘我觉得’或‘我想象’一件事该这样或那样。”这种方式使他渐渐成为事业的强者。
由此可见,错误是有教育意义的,人们可以从错误中学习。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可以警告人们避免大的错误。那些不肯承认自己做过错事的人,就失掉了这种避免大失误的宝贵经验,而以后就会继续犯这种错误。而最终的结果是他颓丧地坐下来,哀叹自己的悲惨命运。
芝加哥的医学专家玛威尔逊说:“我宁愿让一个人犯错误,而不喜欢他为自己的错误找托词来回避责任,只要他第二次不犯同样的错误。托词是一种危险的东西,容易使人养成很坏的习惯。一个从不找托词逃避责任的人,虽然工作不一定都做得很好,但他总会尽力往好的方面去做。”
不太完美才是生活本身
人生的艺术,只在于进退适时,取舍得当。因为生活本身即是一种悖论:一方面,它让我们依恋生活的馈赠;另一方面,又注定了我们对这些礼物最终的弃绝。这正如先师们所说的:人生一世,紧握双拳而来,平摊两手而去。
人生是如此神奇,这神灵的土地,分分寸寸都浸润于美之中。然而这一点,又常常只是在回顾往昔的时候才为人觉察,一旦觉察,那美好的时光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事,一切都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完美,也都不会像你策划的那样顺利,接受不完美你才有勇气面对现实。
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你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同一晚上你有两件事要做,你的选择应该是:你认为哪件重要就去做哪一件,而把另外一件忘掉。只有敢于放弃才能有所获取。
认真对待生活,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人生这枚硬币,其反面正是那悖论的另一要旨:我们必须接受“失去”,学会怎样松开手。
这种教诲确实是不易领受的。尤其当我们正年轻的时候,满以为这个世界会听从我们的使唤,满以为我们用全身心投入去追求的事业都一定会成功,而生活的现实仍然是按部就班地走到我们的面前——于是,这第二条真理虽是缓慢地,但也是确凿无疑地显现出来。
我们在经受“失去”中逐渐成长,经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离开娘胎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后又要离开父母和充满童年回忆的家庭,进行一系列的学校学习;结了婚,有了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又只能看着他们远走高飞;我们要面临双亲的谢世和配偶的亡故,面对自己精力逐渐地衰退;最后,我们必须面对不可避免的自身死亡——我们过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梦想都将化为乌有。
但是,我们为何要臣服于生活这种自相矛盾的要求呢?明明知道不能将美永久保持,可我们为何还要去造就美好的事物?我们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早已不可企及,又为何还要使自己的心难以割舍?
要解开这个悖论,必须寻求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通过通往永恒的窗口来审度我们的人生。一旦如此,我们就可醒悟:尽管生命有限,但我们在世界上的作为却为之织就了永恒的图景。
不论什么事都不可能太过完美。文物鉴赏专家有这样一个体会,鉴别一件宝玉是不是真品,其中一点就看它有没有瑕疵,因为真正的宝玉总有点遗憾之处,而不像人工仿制的那样完美无缺。
所以,不太完美才是生活的本身。当你想要达到完美的境界时,就注定开始走向失败之路了。每一次你想在别人面前展现完美的形象时,就会带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因为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
不要“绝对完美”,只要“接近完美”
在西伯利亚的雪原上有一种动物叫白貂,它十分爱惜自己纯白而漂亮的皮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有丝毫的玷污。于是猎人抓住了白貂这个致命的弱点,在它的洞穴周围撒上一圈煤粉,这样白貂就只有束手就擒了。白貂的悲剧就在于太追求完美了。
人活一世不会总是一马平川,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没有沟沟坎坎、挫折和打击。就像春光苦短,夏日暑长,秋季萧瑟,冬风凛冽,一年四季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要求自己做一个完人,况且这样的人也根本不存在。
然而,有时人们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很多人期望自己完美无瑕,常常念叨自己的缺点,因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改正,而他们难以谅解的是,他们的过失总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触痛他们的心。
如果事情是这样的,当然你会感到内疚。但在承担过错之前,你必须问问自己,那是否真的是你应该背负的包袱。
美国作家哈罗德·斯库辛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在孩子面前犯下了一个错误,他感到非常内疚。他思忖自己在孩子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从此被毁,怕孩子们不再爱戴他,所以他不愿意主动认错。在内心的煎熬下,他艰难地过着每一天。终于有一天,他主动给孩子们道歉,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却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比以前更爱他了。
他由此发出感叹:人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往往那个经常会有些过失的人是可爱的,没有人期待你是圣人。
一个完美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他体会不到生活里有所追求,有所希冀的感觉。正因为完美,他也无法体会到当自己得到了一直追求却又无法得到的那种喜悦的感觉。
一个有勇气放弃他无法实现的梦想的人是完整的;一个能坚强地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的人是完整的——因为他们经历了最坏的遭遇,却成功地抵御了这种打击。
生命不是上帝用于捕捉你的成熟的陷阱。你不会因为一个错误而成为不合格的人。生命是一场球赛,最好的球队也有丟分的记录,最差的球队也有辉煌的一刻。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让自己得到的多于失去的。
当你接受的现实不完美时,当你为生命的继续心存感激时,你就能成就完整。而别人却渴求完整——当他们为完美而困惑的时候。
如果你能勇敢去爱,去原谅,为别人的幸福慷慨地表达自己的欣慰,理智地珍惜环绕自己的爱,那么,你就能得到别的生命不曾获得的圆满。
所以说你不必去追求完美,只要我们努力去做,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只要“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