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种说法也颇为牵强。一些科学家指出,旅鼠通常情况下不可能很快看见群体密度高的后果,这种影响要到下一代才会显现出来。早期时,一片葱郁的冰块完全适合旅鼠的生存,到了后来气候发生了变化,冰块消失了,它们为了寻找昔日的居住地集体向北迁徙,并且义无返顾地跳入巴伦支海。这个解释不乏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因证据不足而不能使人信服。
除此之外,还有些科学家以旅鼠的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发现表明,在数量急剧增加的时候旅鼠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的“开关”,它们以此来控制其种群数量。当其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该种群大量的“集体自杀”现象就会出现。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因为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海而死,这一直是生物界中人们尚未搞清的难题,科学家至今仍然有许多种不同的看法。
总而言之,科学家认为,应该把旅鼠自身生理上、行为上和遗传上的因素,加上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作为研究旅鼠自杀之谜的基本着眼点。但是旅鼠真的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不小心”坠海而死,至今仍是生物学界中解释不清的谜题。看来,人类要想最终破解这个谜,还需假以时日。
蝙蝠与夜蛾斗法的奥秘
蝙蝠在飞行时,通过电子仪器,人们发现它的口中可以发出几万赫兹的超声。碰到昆虫或障碍物时,这种超声波被反射回来,蝙蝠的两个耳朵接收后,传到神经中枢,便可准确地判断出目标和距离。这种超声信号使它能准确地捕捉到昆虫,避开障碍物。
由于超声波的频率在2万赫兹以上,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人是听不到这种声波的。和其他波动一样,超声波可以在各种媒介中传播。例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并且和声波具有相同的速度;在两种媒质的交界面上,也有反射和折射。和普通声波相比,超声波频率高,波长短,所以又具有光波的特征,可以集中向一个方向传播,如果在传播中遇到即便是很小的障碍物,它也会被反射回来。
科学家们发现,正是这种精确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即声纳系统,使蝙蝠捕食昆虫不会判断错误。有时,它捕捉19只蚊子只需短短1分钟,真令人拍案叫绝。但蝙蝠在捕食夜蛾这种昆虫时却碰到了麻烦,科学家们反复研究后发现了夜蛾战胜蝙蝠的“法宝”。
原来,夜蛾具有一套精妙的、可以对抗蝙蝠的反声纳系统。夜蛾是一种害虫,能危害棉花、玉米和果树。它的特殊的“耳朵”——鼓膜器长在胸腹之间,这种鼓膜器能听到20万赫兹的超声。蝙蝠发出超声波时,它能听到并及时逃避开。夜蛾的鼓膜器在充满噪声的情况下,能非常灵敏地分辨出蝙蝠发出的声波,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微音器其灵敏度也赶不上它。对抗蝙蝠的另一个“法宝”是夜蛾的振动器,这种长在关节上的振动器能发出一连串的超声波,在其干扰下,蝙蝠摸不清夜蛾的准确方位。
有些夜蛾身上长有一层保护自己的绒毛,蝙蝠发出超声波后,这种绒毛能吸收超声波,蝙蝠因收不到足够的回声,而缩小了“声雷达”的作用距离,夜蛾便得以逃之夭夭。
夜蛾的精妙的反探测系统启发了武器设计者的新思路。科学家们正在模仿蝙蝠高超的“超声定位”系统,研制一种新的抗干扰的雷达装置,一旦获得成功,这种装置将在军事侦察、天文、气象观测中发挥巨大威力。
人类很多的灵感都来自大自然,随着人类探索大自然进程的加快,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仿生制品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
最大的蝴蝶
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亚历山大女王鸟翼蝶后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其中,雌蝶展翼时体长超过28厘米,重量超过25克。
最长的昆虫
生活在婆罗州雨林地区的棒状虫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长的昆虫。英国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保存有目前已知的最长的昆虫标本。该标本仅身长就达32.8厘米,若包括腿在内,全身可长达54.6厘米。当它蜕皮时,过长的腿极易碰断,因此我们在野外时常能发现此类昆虫的断腿。
最大的蜻蜒
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蜻蜓两翼端的距离达19.1厘米,身长为12厘米,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蜻蜓。
寿命最长的昆虫
光亮甲虫(吉丁虫科)是世界上已知的活得最长的昆虫。
在英国埃塞克斯郡普律特维尔的一户人家中发现了一只光亮甲虫,当时,它已至少经历了51年的幼虫期。
青蛙大战之谜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战争与和平也是动物世界不变的定律。
11月7日,马来西亚森吉西普的一处大泥潭里,成千上万只青蛙互相撕咬,声震四方。事后池水中蝌蚪、蛙卵和死蛙遗尸遍地都是。
在中国广州市郊也发生过群蛙大战。春夏久旱,直至9月初才下了一场大雨。雨后的第二天,在近郊公路旁的一个水坑里,数百只青蛙叫声大作,有的在水面追赶,有的用前肢打架,也有的十几只抱成一团,相互鏖战。
美国史密逊博物院为揭示青蛙大战等自然奇景的秘密,于1956年专门成立了“短暂现象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虽然只有6名职员,但是分布在185个国家、岛屿和地区的2800多名科学家却都是该中心的通讯员,至今已经报告了1000多宗类似事件。
动物学家调查研究后认为:青蛙的战争是蛙类“群婚”及繁衍后代的一种特殊现象。
一般来说,在中国南方1~10月,在北方4~8月,是青蛙的生殖季节,这期间,尤其是某个雨后清晨,常会看到成群青蛙聚集在池塘、水田里,雄蛙的外鸣囊像小布袋一样不断地扩大和缩小,这是青蛙在争鸣求偶。这个时候,雄蛙尤显活跃,常游于水面,有时还搂抱其他雄蛙,向对方挑战。当雄蛙抱上雌蛙后便不再鸣叫,它的前肢紧紧地搂住雌蛙的胸侧,雌蛙即背着雄蛙钻入水中,开始交配。
蛙类争鸣求偶的现象在风调雨顺的年头比较分散,但若是遇上久旱无雨的年头,蛙类本着寻觅水源的习性,会从各方汇聚到有水的池塘或水田里,可能就会出现成千上万只青蛙大汇聚的奇异景象。有时青蛙还会在“群婚”中死得不明不白,这极有可能是它们的叫声引来了若干蟾蜍,而蟾蜍皮肤会分泌一种毒素,使青蛙中毒而死。
众多青蛙,你争我夺,殊死搏斗,难道仅仅只是为了追求心爱的配偶吗?爱情的力量是否太伟大了?目前,科学家们仍在对此大战进行深入探查,希望不久以后就能真相大自。
蚂蚁王国中的“公路”之谜
不单人类讲求全面发展,动物也是如此。譬如蚂蚁,不但能自制空调,还会铺桥架路。
在南美洲亚马逊河的热带雨林中,狂风暴雨常常会骤然而降。在雨林中,蚂蚁和白蚁主要在大树上活动,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与众不同,它们会在自己活动的大树皮上啃咬出一条条凹槽,就像工兵在地上挖出的壕沟,并在这样的“壕沟”里行走,从来不曾逾越。在一次狂风暴雨中,美国博物学家赫尔墨观察到,所有正在行进中的蚂蚁、白蚁都静静伏在凹槽底部一动不动。如此一来,无论风吹雨打,都不会被冲跑冲走。后来,他又发现,在地面上,蚂蚁和白蚁也会用小石子、砂粒修筑成类似的凹槽“公路”,为了避免被雨水冲毁,它们还在这样的“公路”上加盖树皮、树叶。
蚁类的“公路”纵横交错,路面异常狭窄,在这样狭窄的“公路”上列队而行,会不会出现人类城市公路中的交通拥挤和阻塞呢?它们又该如何解决?仔细考察了雨林中错综复杂的蚁类“公路”系统后,赫尔墨惊奇地发现,凡是十字路口或三叉路口,蚁类“公路”都并非直接交叉,而是在交叉处筑成一个圆环形,分支的“公路”都从这个圆环的不同位置延伸出来。这样,当几支蚁类队伍交叉通过时,谁也不会碍谁的路,交通阻塞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令人不解的是,蚁类设计的交叉路口,也正是人类设计现代公路的交叉路口的方法,但却要比人类早好几千万年。
弱小的蚁类如何能想出如此妙不可言的交通疏导方法?难道有仙人暗中相助?看来大自然的奥秘还有待我们人类去努力探索和研究。
最大的鸟蛋
鸵鸟的鸟蛋是现存鸟类中能够产下的最大的蛋。每只蛋平均重162.9~110克,直径达15.24~20.3厘米,放到开水里煮40分钟才能煮熟。
蛋壳虽然只有1.6毫米厚,但它却能够支撑一个体重127千克的人而不会导致破碎。
最小的鸟蛋
牙买加的马鞭草蜂鸟所产的蛋是世上最小的蛋。
一般蛋的长度不足1厘米,重量仅有0.36~0.37克。
最小的鸟——蜜蜂鸟所生的蛋仅重0.5克,只比马鞭蜂鸟稍重一点。不过,还没有把它在成熟以前从输卵管排出的畸形蛋计算在内。
飞行冠军
军舰鸟是大型热带海鸟的一种。
据目前所知,全世界有5种,主要生活区域是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在中国的广东、福建沿海及西沙、南沙群岛地区。
军舰鸟全身羽毛呈黑色,还有蓝色和绿色光泽相间其中,喉囊、脚趾则为鲜红色。雌鸟下颈、胸部呈白色,而羽毛缺少光泽。
军舰鸟胸肌发达,善于飞翔,是鸟类中的“飞行冠军”。
它的两翅若展开足有2~5米长,捕食时的飞行时速可达400千米左右,堪称世界上飞行最快的鸟。
它不但能飞达约1200米之高,而且还能不间歇地飞行1600多千米之远,最远时可达4000千米左右。有人曾看见军舰鸟在12级的狂风中临危不惧,上下翻飞。
小动物生存之谜
非洲蹄兔这种小哺乳动物,约重7磅。
从它的牙齿和足部结构可知,它是6吨重非洲大象的近亲。
稀树草原上较小动物的生活,正是狮、羚羊等大动物世界的缩影。长长的青草隐藏着另一天地,人类对居于其中许许多多食肉动物和素食动物认识很浅,但在数目上它们却还比在各草原上与它们为邻的较大动物多。
食肉动物中有猫科、灵猫科、鼬鼠科等。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约200种啮齿动物。爬虫也在稀树草原的生活里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大蜥蜴如波氏巨蜥,和许多有毒及无毒蛇类,都以家鼠及鼷鼠为食。银狐是啮齿动物的另一天敌。
啮齿动物有充裕的食物。茎、叶、根及种子是素食啮齿动物的主食,其他啮齿动物则捕食大量无脊椎动物。
非洲各草原上最小的素食哺乳动物,有家鼠、小沙鼠及鼷鼠。若干种南非小家鼠的亚种,是世上现存最小的啮齿动物。这类小鼠长成后,重量可能不到1/5英镑。
有条纹的斑草鼠惯于日间出外觅食,因此偏爱有浓密草丛的地方。它们反应非常迅速,一受惊扰,立即先纵身跃起,然后惊惶奔逃。另一种鼷鼠是多乳鼷鼠,生有多达12对乳头!一胎至少可以生产12只。尼罗河草鼠在泛滥平原的密丛草地生活,大多是挖掘地洞穴居。在旱季中,泥土坚硬如石,草鼠便居住在地面上的深裂缝里。草原上那些干透了的草,常常起火焚烧,那些裂缝正好保护它们。草鼠习惯在夜间觅食,藉此可免遭天敌侵扰,在可供掩护的草丛被烧掉后尤其安全。种类多的啮齿动物是各种滨鼠。在土中洞穴而居的东非根滨鼠,是典型的一种。它们的眼睛和耳朵都小,足则大,有巨大的门齿用来开掘地道,毛茸茸的嘴唇合拢起来,掘地道时可避免碎屑土粒进入口中。它们在洞穴之下排粪,粪便发酵后生热,有助它们在冬季取暖。
跳兔酷似小袋鼠,但实际上是啮齿动物,大小有如兔,夜出觅食,用前脚的曲爪挖掘球茎和根充饥。日间则留在洞内,只留一个洞口,其余的都以泥土堵塞。黄昏时跳兔才会露面,从洞穴一跃而出,以逃避潜伏窥伺的天敌。
非洲蹄兔约重7磅,由于体型过大。各种獴或小型猫科动物都无法把它吞食,豹和岩獠却喜欢捕猎它。非洲蹄兔把粪便堆在洞穴入口周围,还把尿排在附近的岩石上。尿干后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白光,形成显眼的标识,告诉其他蹄兔,这块地已被占领。
非洲所产的各大科食肉动物之中,也包括在深草中猎食的小动物在内。犬科以大耳狐和银狐或称南非狐为代表;猫科则有薮猫、拧猫和欧林猫。这个地区的其他小食肉动物,有白颈鼬、非洲麝猫、跦獴等。
银狐和所有狐一样,是种能随机应变的动物,几乎任何东西都吃。银狐的主要食物包括多种啮齿动物和昆虫,偶尔也吃植物食料。白颈鼬的显眼标志,白冠白颈,黑背上有白斑纹,很像非洲草原上的另两种动物——非洲艾虎和蜜獾。这三种动物都用肛腺射出的恶臭液体喷漉天敌,而它们相似的毛色对其他动物也有警告作用。
非洲獠喜结群而居,几十只成群生活。日间聚集成群一起活动,一边觅食昆虫蜗牛和鼷鼠,一边发出吱吱叫声保持联络。另一种有类似习性而更为灵敏的猎食动物是侏儒獠。这种侏儒獴的特点在于辨认居住地及幼獴,方法是由颊腺排出一种气味,留在居住地和幼獴身上,因而每家侏儒獴都有其独特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