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于教师。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专门接见了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向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使我们美术教师备受鼓舞,更有信心。
美术教师成长既是教育的国际视野与世界艺术教育发展趋势所需要的,也是实施国家艺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所希望的,更是基础教育艺术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所决定的。
现在标准已经出台,教师的入职标准将要提高,教师工作的重心也开始转向“授之以渔”,同时解决现在我国中小学老师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
一、美术教师成长的现实问题
国家自2001年起,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十几年来,教师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师资问题。有专家说,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唯一的出路在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话不无道理。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及大量的课堂观察、网络交流和师生访谈,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1.在新课程实施中发现的问题。一是教师对综合艺术课程把握的问题,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误区,致使教学出现拼盘、“大杂烩”等现象,学生艺术学习的要素没有落实;二是教师自身综合艺术素质问题,我们目前担任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本身都是单科背景,还达不到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影响了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发展;三是研究方法的问题,艺术教师缺乏基于课堂、基于问题解决持续进行研究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
2.教研形式方面的不足。反思我们过去常用的听课评课教研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授课教师发现问题,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一是专家或教师评课后,教研活动即告结束,专家的建议没有后续的落实行为;二是对专家和教师提出的意见,授课者很少有申辩的机会,只觉得建议有优劣,却难以改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三是专家与教师的交流合作都是暂时的,没有长期的、固定的合作机会。
3.美术教师职业生活方面的问题。一是经过了十年的课程改革,老师们从过去的激情、激动到现在开始出现了职业倦怠和退缩情绪,还要应付各种检查,更不要说专业发展和教师成长了;二是刚参加工作或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比较陌生,但又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举行大规模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三是还有一批年纪稍大的骨干教师,他们本身就有一种对艺术教育事业的执著与追求,如何使这批教师不断发展与成长,也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二、美术教师成长的现实意义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为了促进美术教师特别是农村美术教师成长,我们开展了如何“以校为本”立足课堂,“以人为本”反思提高,以课例为载体的“问题发现和行为改进”的行动研究,以课题带动形式,促进美术教师成长。创新之处正是在于,一是探讨美术教师多途径、全方位专业化发展和成长的模式;二是强调教师立足课堂发现问题,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方法,重点探讨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方式,使研究的成果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三是强调美术教师团队的作用,强调美术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学和优势互补,并构建美术教师整体成长的评价标准,包括合格标准、骨干标准和专家标准,这是以前所没有的。其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
1.能够进一步深化近十年来艺术新课程改革成果,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艺术课程新理念,为促进艺术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
2.有助于实现艺术课程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使学生艺术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步,让师生共同在艺术成长过程中体验幸福和愉悦;
3.有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冲破研究只在高校和科研部门进行的樊篱,在日常生活和平时的教学中,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校本研修”方式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使研究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新方式。
三、美术教师成长的理论依据
在教师成长问题的研究实践中,主要依据以下教育教学理论:
1.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一是外在影响,指有关部门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二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
2.认知弹性理论。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斯皮罗等人针对结构不良的知识的习得与迁移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现实主义教师教育。十分强调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目标是建构实践学习和反思的教师教育,通过学习如何反思,而形成一种成长的能力,使教师成为自我指导的学习者。
4.艺术教育的价值理论。艺术学科的性质和体系与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互补性和综合性,说明了艺术在人文精神的整体背景下,侧重于研究和探讨人类的情感表现、审美感受等方面的现象,提升着我们情感活动的个性、智慧及技术的品质意识。在它的学习中更多地呈现出人文情感,开发着我们艺术思维的创造潜能,关注人的和谐快乐。
5.罗素提出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教育要使人快乐而明智,树立人的独立性,挖掘人的潜能,成就美好生活,所以需对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呼吁那些“有思想”的教师的出现,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诸如“善良”、“知识”与“勇气”等,孜孜以求的是与“生命”、“成长”、“美好”、“快乐”、“幸福”相联系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学生的内心将会充满着“生命、希望和喜悦”。
四、美术教师成长的努力方向
“美术教师成长⊥型模式”是指美术教师立足课堂和自身实际发现问题后,运用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在后续教学中为进一步实现美术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高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和能力,而采用的一系列针对具体问题解决的教学行为改进方式及教师个人和团队成长的模式。“美术教师成长⊥型模式”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美术教师个人成长维度,“⊥”型中的“—”表示美术教师的一般性艺术素养和能力,包括显现的艺术能力和隐性的艺术素质,如发现自然之美、乡土文化之美、人情之美等,也就是教师的基本生存状态即感情成长方面,用“生”表示;“⊥”型中的“|”表示怎样丰富和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如美术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教育研究反思能力以及自主提升、艺术化生存能力等,也就是教师的“心和灵”方面即智慧成长和创造性成长;二是美术教师团队发展维度,“⊥”型中的“—”表示美术教师能基于课堂和自身实际情况,发现探讨艺术课程实施中的各种问题,如自身素质问题、目标定位问题、内容安排问题、教学手段和方法问题、学生学习策略问题、教学评价问题、课程资源开发问题等,具有基本的反思和改进习惯,成为合格教师;“⊥”型中的“|”表示美术教师能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方式在研究现场(教室)探索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对自己教学行为能力(知识)的反思改进与合作研究中成长,并且这种改进与成长是不断向上的,有自己的研究主题和并行不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形成“优秀 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具体而言,是指具备恰如其分地、有目标地完成学校课程标准以及教育任务的能力,在日常情景或者新情景下把握从未经历的情景的能力等,成为骨干教师和专家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