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位老太太,生活在农村,日子过得还算顺心,身边两个漂亮的女儿都已出嫁。两个女婿都是生意人,精明帅气。两对小夫妻恩恩爱爱,生活融洽和睦。
大女儿家里卖雨伞,祖辈传下来的手艺,那雨伞做得别提有多精致,加上女婿心灵嘴巧,生意特别红火。
小女儿家里开砖场,砖在烧制之前,先用泥巴制成土坯,因为二女婿体壮多力,又勤快,每天夫妻二人起早贪黑,日子过得也算滋润。
老太太年老没事,就今天到老大那儿看看,明天到老二那儿瞅瞅,人人夸她好福气。有一天,她正同二女儿聊家常,外面突然下起暴雨,二儿女晒了一场的土坯全泡在水里,看着二女儿着急的样子,老太太又焦急又心疼,急火攻心病倒在床。
日久天长养成一种心病,看到下雨就担心二女儿的砖场,看到晴天就担心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整日生活在焦虑中,茶饭不香,病情越来越重。家人遍访名医,但心病难治,效果极不明显,很是着急。
这天,外面来了个云游道人化斋求缘,听完老太太的病情,不禁大笑:“好治,好治,我可药到病除。”家人大喜,将老道迎进房门,只见老道在老太太旁边耳语几句,再见那老太太立即眉开眼笑,从床上坐起来,“老头子给我弄点儿吃的。”
真乃神医!老道开的什么药方呢?
其实很简单,只是调整了老太太的选择模式。
“下雨的时候想想大女儿,她的雨伞卖得正火”;
“晴天的时候想想二女儿,她的坯干得很快”。
思考一下,你做了错误选择或没有做最好选择的时候,你怎么只把做出的这个选择评价为错误的选择呢?和另外一个没有做的选择比较一下,你采取了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呢?又是谁制定的这个评判标准呢?换成另外一个选择去做,又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呢?
举个例子吧,演艺巨星成龙主演的影片中,扮演的角色都是智慧、勇敢、灵活的人,可谓是个选择高手。这样想象一下,你就是成龙,你受困于一个没有门、没有窗、没有任何出口的铁屋子。
突然,天花板退去,露出一块恐怖的满是铁钉的铁板,钉子很长、很锋利,缓缓地向你压下来,屋子四面的铁墙也向你围拢,钉子渐渐扎向你的脑袋,随着屋子的缩小,你所剩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怎么办?在这儿等死吗?你打燃火机,四处搜寻,突然你看到屋子边缘有两个坑儿,坑里面是满满的黄褐色的液体,不时散发出浓浓的臭气,每个坑旁边都插着一块标牌,一个写着1.5米深的“粪水坑”,另一块写着3米深的“粪水坑”。(做一个插图,两个粪坑,上面插牌子1.5米和3米的牌子)
怎么办?你有了选择,一种选择是待在那里等待被铁钉刺穿,另一种选择是跳进坑里。想了片刻,你决定跳。现在还得选择,往哪个坑里跳?跳进3米深的粪水,立即就会被淹死;别傻了,跳进1.5米深的粪水吧。你捂住眼睛,堵着鼻子,就在两堵墙闭合的一刹那,你跳了进去。
当你从粪水里爬出来时,你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可能是“啊,真臭呀!”你会不会这样想:“真不错,我还活着。”
不可能这样想吧!你可能这样说。
但我邀请你这样想一下。
每一时刻,你是不是做出了最好的选择?是的,但你为什么会在1.5米深的粪水里难过呢?因为你没有同3米深的粪水比较,而是同飘着玫瑰花瓣的泡泡浴或者是与有美女陪伴的沙滩冲浪做比较。你在拿当时的状况同根本不存在的状态比较。
这个故事只是比喻,它也同样适用于你做的其他选择,你所做过的所有选择,已经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当时有更好的选择,你会不选吗?
往往我们不是拥有我们所拥有的,而是想拥有那些想象中的非现实的东西,我们所做出的比较就这样成了不必要且巨大不满足的源泉。
你想象过自己生活在1.5米深的粪水里,而且喜欢在那里的每一分钟吗?
这依赖于你的理解。第一,不要总是去评判你没有做出选择的那个选择,那样很愚蠢而且不会产生任何价值。第二,如果你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而不是将其与幻想比较,你会有更多的自由去采取有效行为。第三,你生活的体验依赖于你的理解,为什么总是把自己陷入循环往复的后悔中呢?总会有人比你富有,比你能干,比你先行了一步。那又怎么样,那是别人,不是你,你就是目前这个样子,这已经是足够好了。第四,你不能总是控制出现在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因此,最有效的建议便是选择你能控制的环境,不要对任何以前做出的选择感到后悔(如你的配偶、事业、家庭或是工作),也不要去分析它们,相反地要看到你自己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如果你不能选择环境的话,你便选择自己的心态,或者去适应或者是离开。
就算事情没有向你想象的那个方向发展又能如何呢?你应该自问的问题是:“接下来我将怎么做?”或“对此我该做些什么?”或“我还可以创造什么?”
这就是负责任于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同有责任不同,负责任是由心而发的主动担当或承诺。有责任可能是因为岗位或职责,或者是外界赋予你的责任和要求,如果不能转移理解的话,便会背负一个被动的压力,从而产生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