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笑有如此多的作用,我们就应该常笑,“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一恼,不老也老”嘛!
十一、知足常乐,笑看万般人与事
有这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知足常乐,乐古乐今,凡事付之一笑!仔细品味一下,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笑是生活和生命的组成部分,是健康的需要。笑能给人自信,让人保持良好状态。马克思说过:快乐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身体上的痛楚。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笑越来越少了。美国有资料显示,20世纪中叶,人平均每天有18分钟在笑;可到了本世纪初,这一时间减少到了6分钟。想想自己,是不是连6分钟都没有呢?
这种现象很普遍,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满街都是冷漠的面孔,人们来去匆匆,擦肩而过,可能没人正面看你一眼,更不用说对你笑了。
其实,要别人对你笑,你首先要对别人笑,你对别人笑了吗?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想法呢?对陌生人微笑,会被认为居心不良,会被当做神经病。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真诚的发自内心的笑少了,更多的是官场上的皮笑肉不笑,生意场上用来出卖的笑,戏场上表演式的笑……这些笑是苍白的,充斥着苦涩、陷阱。
笑是轻松和愉悦的,是愉快情绪的自然流露,可是很多人由于心理压力太沉重了,笑不起来。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现代人压抑的概率是20世纪50年代的10倍。随着贫富悬殊的逐渐加大,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不管日子过得富裕还是贫穷,很多人就是笑不起来,笑也是装出来得多,不是坦诚而舒心的笑。
强求的笑是不真实的,“脸上在笑,心里在滴血”的笑是虚假的笑,这种笑是无法让身心健康的。这样的笑不如放声大哭来得好。
我们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笑,怎样才能笑得轻松,笑得自然呢?
1.知足常乐
一个人要永远保持愉快的情绪,欢乐的笑容,首先要培养乐观主义精神,“知足常乐”的思想。只有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才能保持笑颜常驻,笑口常开。
2.宽容大度
不论对人还是对己,都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们达不到老子所说的无身境界,但看淡得失我们总能做到吧,这样我们就能像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了。
3.丰富生活
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就应该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增加自己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彼此交谈,互相倾诉,使心情变得豁达、轻松。
总之,丰富多彩的爱好兴趣,可以调剂、装饰我们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五彩缤纷,从而激发起我们热爱生活的强烈愿望。
快乐为心景,如果我们只看到眼前的景,而看不到心中的美景,即使快乐,那也只能快乐一时。我们要做到心有美景,这样我们就能常乐常笑了。
笑看万般人与事,笑对生活每一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平安,快乐地生活。
十二、泪水流,解忧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在世,伤心总是难免的。一个人如果心理素质好,则能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心理平衡;若是情绪易引起较大波动,心里则会产生郁结,这会对身体不利,此时不妨哭出来,让泪水把忧愁带走。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哭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还认为哭是弱者的表现。其实这是错误的,健康离不开眼泪。虽然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眼泪可以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积蓄已久的压力和悲伤,这可以避免各种疾病,有利于身体健康,这些都是有科学根据的。
从生理方面讲,人若没有眼泪,易患干眼病。人的双眼,尤其是眼角膜,离不开泪腺供给的水分,通过眨眼能将泪水变成一层“泪片”,分散到眼角膜,保持眼睛舒服。不然,就很容易患上干眼症。泪水的制造和蒸发时间大约相同,因此,泪腺制造足够的泪水,是抑制干眼症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泪片”分为3层,最外层属油性,中层属水性,最内层属黏性。正常情况下,这3层的液体含量均等。如果有不均的现象发生,其中某一层的液体不足,眼角膜面便会出现“干燥点”,最后形成干眼症。
“泪片”发生障碍,开始时是眼睛变得干燥,这只是轻微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就可能出现慢性炎症和红眼病,最后,眼角膜透明度逐渐丧失,变成不透光,视力受损害。严重的话,还可能造成失明。
缺少眼泪只是引起干眼症的因素之一,但流泪对预防干眼症还是很有效的,因此应该多眨眼,确保“泪片”能将水分分散到眼角膜,防止眼睛干涩。
这是关于生理方面的情况,而在心理方面,“有泪不轻弹”更不利于健康。
身心健康离不开眼泪,哭有利于身心健康。当一个人受了委屈,或者悲痛欲绝时,只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就会解除抑郁、忧愁和悲痛,身心轻松。
医学研究发现,人在情感激动时流出的眼泪会产生高浓度的蛋白质,它可以减轻乃至消除人的压抑情绪。美国一位学者曾对几百名男女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在痛快地哭过之后,自我感觉都比哭之前好了许多,健康状况也有所改进。这是因为哭有良好的减压作用,短时间内的痛哭可以让自己释放不良情绪,达到心理保健效果。
俄罗斯家庭心理医生纳杰日达·舒尔曼说,眼泪经证实是缓解精神负担最有效的“良方”。最明显的例子是神经性胃炎的消化道疾病。当情绪紧张时,胃开始一阵阵痉挛性疼痛。这实质上是胃在“消化”你的紧张情绪,是一种心病。假如这时你能大喊大哭一场,把委屈挥洒掉,这个病就会不药而愈。所以,劝君“有泪尽情流”,疾病自然就会痊愈。
相反,把痛苦和委屈强忍在心里,害处可大了。医学家们通过化验人的情绪性眼泪,发现它含一种有毒的生物化学物质,会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和消化不良。这些有毒物质,其实就是心理郁结的产物。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和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人在哭的时候,会不断地吸一口口短气和长气,这大大有助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正常工作。泪液的分泌还会促进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防止肿瘤的形成。
提倡哭,并不是不分场合地乱哭一气,而是在想哭、该哭的时候就哭,不要强制自己。应该指出的是,只有内心的委曲和不幸达到一定程度时,放声大哭才有效果。如果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哭哭啼啼,悲悲泣泣,反而会加重不良情绪。
所以,在悲愤难抑时,不妨大哭一场,将情感的能量释放出来,你就会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就会感到身心轻松,从而保证了身体的健康。
十三、男人哭吧不是罪
曾经,有一首歌唱出了男人的心声: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作为男人,不如尝尝阔别已久的眼泪的滋味吧。
虽然说许多人都知道眼泪可以缓解压力和悲伤,但我们很少会看到一个男人在众人面前流泪。女孩子遇到伤心事,可以通过大哭一场来释放悲伤,可男士们却“英雄有泪不轻弹”、“大丈夫流血不留泪”,为了所谓的大丈夫气概,就是在极度悲伤时,也强行压抑着自己,打落牙齿和血吞,就是不愿哭出来。东方男人更是“英雄流血不流泪”的典范。可是这种做法对健康危害极大。所以有专家提出:男士们不妨向女士学习,该笑则笑,该哭则哭。
原始时期,洪水泛滥,鲧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想要堵住洪水,最终不但没把水堵住,水势反而更加凶猛,让百姓受灾更重,最终自己还落个斩首示众的下场。后来,他的儿子禹放弃父亲的方法,带着大伙开山掘土,利导水势,这才治好了洪水,还坐上了王位,成了万民景仰的楷模。可见“水非导不利”。
和水一样,人的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适当疏导,长期积累,一旦爆发,就会冲破理智的“息壤”,那时就不可收拾了。
所以说,男人的“忍术”常常是他们患病的原因。痛苦与烦闷只能放在心里,一忍再忍,不能发泄,苦于发泄,甚至于不知道如何发泄。如此,情感势能不断增强,到了无法控制的时候或被触动到要害位置,就会“冲堤而破”,像山洪之爆发,一发而不可收拾,一泄再泄,到后来形成心理疾病,后果严重。
有一位中年男子,母亲去世,妻子又患了癌症。在数月里,他一直感到胸部疼痛不已,精神抑郁,吃药也不见效。他不得不去医院认真地检查。当他把一切告诉医生时,眼里充满泪水,可是还坚持着不让眼泪留下来。
医生对他说:“你可以在这儿哭,哭出来就好多了。”
于是这位中年男子突然痛哭起来,足足哭了10多分钟。几天以后,这位男子的胸痛明显减轻了。
男性从小就被灌输“男子汉就算流血也不能流泪”的思想。今天看来,如果你这位男子汉真的从来不会哭,那你就是不幸的人,最好去看医生,因为心理学家认为不会哭是一种心理障碍。
其实,真正的强者不会掩饰自己的脆弱,“发乎于情,止乎于心”的哭是人的本性。不要以为不哭就是真的坚强,能及时把痛苦和委屈哭出来,对身心健康大有好处,这样,你才能做个强者。
十四、睡心是本
“先睡心,后睡眼”是历代养生专家们提倡的睡眠方法。因为在睡眠的过程中,睡眼是标,睡心是本。
因为诸多的原因,许多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有的人在失眠时使劲地闭眼强迫自己入睡,但是却不能如愿。这就要从失眠的原因来找对策。
失眠多是因为压力大、心理矛盾冲突导致的,所以,想要睡好,必须先调节情绪,只有先让心“睡着”,才能进入真正的睡眠状态。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的老寿星,活了100多岁。孙思邈十分讲究睡眠养生,他在自己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眠,先卧心,后卧眼。”“卧”字本意为伏在矮小的桌子上,这里引申为躺在床上。
清代初期著名养生学家石成金先生在《长生秘诀》中曾说:“凡睡下就要一心安慰思睡,不可又复想其他事务,只‘先睡心’三个字,即是极妙睡功。”
睡前摒除一切喜怒忧思、烦恼杂念,放松精神,做到恬淡虚静、内心安宁,静静地躺着,使大脑处于轻松状态,合上双眼,自然就会酣然入梦。
事实上,心不睡的人是无法安眠的。要想心睡,先要心静。达到心静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静坐。
“静坐”是针对失眠者的脑神经“开关”不能在短时间内关上,即不能很快入睡的特点,采用的一种过渡方法。失眠者利用“静坐”达到“入静”状态,头脑中不再想任何事。这种状态能使脑神经各种“开关”分期、分批地关上,而且关上的神经开关短时间内不会被打开。达到这种入静状态一般需要30~45分钟,这段时间又称为“亚睡眠状态”。
进入亚睡眠状态,睡意自然就产生了,而且睡意很浓,还伴随着哈欠不断、睁不开眼等现象。这时马上躺到床上去,不用几分钟,就会睡着了。
“睡心为本”,“先睡心、后睡眼”的“心”指的是大脑,如果你的脑神经细胞不能进入睡眠状态,尽管你的眼闭得严严的,还是会睡不着。只有先放松大脑,让情绪缓解下来,并消除一切思虑,才会达到“睡心”的状态,才能真正地入睡,这也就保障了身体健康。
十五、心补胜过药补
最好的药物是“心药”,最好的治疗是“补心”,只要有一个好心态,很多疾病都可以不治而愈。心补胜过药补,心治胜过药治。
现代人的身体似乎特别娇贵,稍微患一点小病,他们就拼命吃补药、保健品。其实,这些东西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并不能对强身健体、治病养生有什么特殊功能,对疾病治疗起作用最大的是心理疗法。
不少人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大问题,问题可能出在心理上。他们只要心理积极一点,乐观一点,就会感到身体没有什么不适,小病也就好了。
心理作用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事实的确如此。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暗示试验:心理医生将一批患了同样胃溃疡的病人随便分为两组,然后告诉第一组病人,他们所服用的药物是当前疗效最好的药物,如果按医生的要求服药,病很快就会好;告诉第二组病人,他们所服用的药物,目前正处在试验阶段,效果如何还不清楚。
过了几天,第一组病人中有75%的人疗效很显著,而第二组病人只有25%的人疗效比较好。其实,这两组病人所服用的是同一种药,服用的方法也完全一样。是什么原因造成不同结果呢?其实,这两组病人的区别只不过是各自的期望不同而已。
很多研究表明,“心理药”是特别有效的,这是由于人的潜意识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只要相信自己的身体会好起来,身体就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
没有什么药能超过心理作用,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任何营养品都不能使之振作起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例行体检中,一位老干部被查出患了癌症。在治疗的时候,医生没有告诉病人,只告诉了他的妻子。结果,治疗效果很好,病人自我感觉也良好。
很快,5年过去了,一切都很稳定,他的妻子觉得没什么危险了,就透露了丈夫患癌症的事。这下可不得了,病人听到这个消息,感觉天崩地裂了,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以为死期将至,于是惶惶不可终日,整天在痛苦中等待死神降临。两个月后,他撒手人间,死了。
癌症没有要了他的命,却吓死了他,真是可悲啊!
十六、乐养身,书解愁
人活着,不能只为“吃香的,喝辣的”,还应当多一些兴趣爱好来陶冶情操,调节心理,从而使自己身心愉悦,快乐健康。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情舒畅,排除杂念,精诚专一,心平气和,起到调整呼吸,安定心态的作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古埃及有这样一句健康名言:“音乐是人类健康的妙药。”所罗门王患了忧郁症不是请名医看病,而是请人给他弹竖琴,不久病就好了。
音乐为什么能够对人体健康起作用呢?
首先,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能协调人体各器官的节奏,激发体内的能量。研究发现,节奏明快的乐曲,可增长肌肉力量;节奏徐缓的音乐,可使人呼吸平稳,脉搏有力;优雅动听的音乐,有助于大脑休息,消除疲劳。
其次,研究证明,音乐能够舒缓人的情绪。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的大脑网状结构能够直接发挥作用,调节精神活动,从而产生镇静、安定、镇痛、兴奋、调节情绪及降压的功能,并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有利于人的消化吸收。
最后,音乐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现在,音乐医学正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如音乐代替麻醉药物拔牙,效果良好;小提琴协奏曲能够使高血压病人血压下降;忧郁症病人每天听优美的轻音乐,症状会明显减轻。节奏舒缓的音乐是治疗神经衰弱的良药;而节奏较快的音乐会使人精神振奋,对精神压抑和过度悲伤皆有疗效。
吹拉弹唱,不仅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还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吹、唱可以扩大肺活量,改善大脑血液供应;拉、弹能够活动手指,廷缓脑细胞衰老。这是因为指挥手的大脑皮质的相应部位面积很大,通过活动手指,可以使大脑皮质的大部分面积血流畅通,从而改善脑的营养状况。“脑健则体健”,“乐养身”的道理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