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中国饮食生活的基调和格局初步奠定。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就涉及很多当时最为盛行的食器。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农业和手工业较新石器时代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而提供了更为充裕的食物来源,饮食具的发展也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夏商周时期饮食器具的种类和数量都较以前大为增加。
青铜饮食具
国家的出现,阶级观念的强化,使得饮食器具被赋予了等级的含义,大量的青铜饮食具的出现与繁盛是这一时期最伟大的变革。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在造型、装饰,多给人庄重神秘的感觉,被人们用于各种祭典中的通神礼器,青铜饮食具从而进而成为国家祭祀的礼食之器。
夏商周时期的奴隶主阶层主要使用青铜器作饮食器具,青铜炊煮器主要有鼎、、鬲三种,都是新石器时代就有的器形。鼎又是重要的盛食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殷墟妇好墓还出土过一件气锅,中间有一透底的汽柱,柱顶铸成镂空的花瓣形,十分雅致。这类气锅可能在商代前就发明了,代表着一种高水平的烹饪技巧,说明人们对蒸汽能早就有了深入的认识。
商代的盛食器有圆形的簋和高柄的豆,水器则有盘、缶和罐等。酒器有饮酒的爵、觚,盛酒的觥、尊、方彝、壶等。一般的庶民阶层所用器皿大多为陶制,但造型却与青铜器相似,他们死后,照例在墓中随葬一两件陶、爵、陶、觚等酒器,以表明他们饮酒的嗜好。
自商代中期开始,原始瓷器也开始出现,并成为存放食品的新器具。另外,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漆器在夏商周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成型与装饰也越来越精美,漆器餐具也逐渐成为饮食具中的重要内容。
九鼎等级制
在奴隶社会,鼎不被看作是地位的象征,也是王权的象征。原先仅仅作为烹饪食物之用的鼎,在商代贵族礼乐制度下成为第一等重要的礼器,又称作彝器,即“常宝之器”。鼎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炊器和食器,它成了贵族们的专用品,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演化为统治权力的象征。
天子用九鼎为制,据说起于夏代。后来三代的更替,是以夺到九鼎作为象征。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鸣惊人”,与晋国在中原争霸,他陈兵东周王朝边境,向周王室的大臣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后世将“问鼎”比喻为图谋王位,正缘于此。值得回味的是,这九鼎尽管如此神圣,到了战国时竟被弄得下落不明,成了一桩历史公案。
贵族们在古代被称为“肉食者”,这是他们饮食多肉的缘故。东周时烹饪技术有较大发展,肉食制品种类增多,进食方式也有了改进,餐叉的运用正是这些变化的一个结果。
这种饮食上的等级制度,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在埋葬制度中。考古发现过属国君的九鼎墓,也有不少其他等级的七鼎、五鼎、三鼎和一鼎墓,没有鼎的小墓一般都见到陶鬲,这是平民通常所用的炊器。能随葬五鼎以上的死者,不仅有数还有车马殉人,各方面都显示出等级的高贵。
列鼎而食
考古发现,西周贵族墓葬中的随葬品中有很多成组的鼎,这些鼎的形状、纹饰以至铭文都基本相同,有时仅有大小的不同,容量依次递减,这就是“列鼎而食”的列鼎。列鼎数目的多少是周代贵族等级的象征,用鼎有着一套严格的制度。据《仪礼》和《礼记》的记载,大致可分别为一鼎、三鼎、五鼎、七鼎、九鼎等。一鼎,盛,即小猪,规定“士”一级使用。“士”属贵族阶层的最底层。三鼎,盛、鱼、腊,或盛羊、、鱼,称为“少牢”,为士一级在特定场合下所使用。五鼎,盛羊、、鱼、腊(肉干)、肤(切小的熟肉),也称为“少牢”,一般为下大夫所用。七鼎,盛牛、羊、、鱼、腊、肠胃、肤,称为“大牢”,为卿大夫所用。九鼎,盛牛、羊、、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又称为“大牢”。《周礼宰夫》说:“王日一举,鼎十有二”,十二鼎实为九鼎,其余为三个陪鼎。九鼎为天子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