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主动,可能会被炒鱿鱼;工作太主动,别人怀疑你有野心。所以,不主动不行,太主动也不行--该偷懒的时候得偷懒,不该偷懒的时候那就打起精神不要偷懒。
什么时候该?什么时候不该?问问天,它知道。
有料的职业经理人
平定中山后,吴起很快就接受一个新的任务,马不停蹄回到了浴血奋斗过的西河。
这时候,魏在河西地盘上成立西河郡,吴起被任命为郡守,成为封疆大吏,负起独当一面的责任。他立木为信,在自己管辖的“一亩三分地”上,实行变法改革。
关于如何统一世界这个问题,吴起闲暇时也是有所考虑,私下认为只有用武力才能达到目的。在这一点上,他与儒家思想是不太一致的。吴起的这种思想,对稍后的孙膑“举兵绳之”,“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一主张有直接的影响。
不过,吴起在看到战争的重大作用的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此他认为对待战争还是要持慎重态度,并不赞同穷兵黩武轻率发动战争。
吴起跟子西(曾申)“老板”做研究生那时候,研究的就是《左氏春秋》;其中,对春秋时期东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许多记述。作为研究生的吴起,一不是为了文凭,二不是为了逃避就业困难,三也不是怀着消闲的心态去看其中的“宫闱艳情”和“武打场面”、“鬼怪故事”……《左传》作为先秦历史的散文名着,文笔很是不错,对一些重大战争和复杂的历史事件,往往能写得委婉曲折、有条不紊,甚至还能栩栩如生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语言也非常简洁生动,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这一切,不但提高了吴起同学的政治、经济、外交素养,无疑对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大有裨益。
据“高级砖家”考证,老吴为崇儒之主,而且爱好文学,文采斐然。以致于长期有人怀疑:吴起才是《左传》作者。咱也不是“砖家”,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有人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李鸿章的老妈咪,有权威部门统计说现在中国人平均身高“一米八”……鬼知道!
总的来说,吴起戴着近视眼镜跟子西师刻苦地“习儒者之业”那一阵子,还不排除一种可能:偷偷地钻在被窝里揣摩兵法,自学鬼谷子大学的各门课程。因此,被子西师赶出门墙,对吴起同学来说也无所谓,与墨家的几个朋友一起,索性一门心思钻研军事学。
吴起在总结过历史上战争的经验后,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而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他的意思是,动不动就轻率发动战争,无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使底下百姓疲弊不堪、国家积贫积弱,说不定哪天会招来祸患。因此,三番五次发动战争最终取得天下的少,而往往还是亡国的多。
老实说,连军盲都可以举出例证:拿破仑一世算能打吧?最终还是被人圈养在圣赫勒拿岛上写回忆录去了!还有希特勒,也够牛够猛的,地球差点儿给他打爆打裂,结果死无葬身之地,害得、害得……嗨,别提百姓有多晦气了。
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吧。吴起同学的说法,与其前辈军事家--孙武意见接近,孙武就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本“砖家”也认为:穷兵黩武,好战者危险;放马南山,刀枪入库,忘战者灭亡。概括说:战争,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言战争;战争,到了不可避免时刻决不畏惧战争。因此,除了用本大牛的思想武装国民外,还得“备战备荒为人民”。
吴起同学就是遵循他本人的伟大教导,从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形势出发,认识到随时都有爆发第N次世界大战的危险。连瞎子都能感觉得到,在北方,中山国刚刚被打垮削平,但是他们人还在心不死,残余分子逃上太行山打游击--那儿山高林又密,指不定什么时候会再次变得“兵强马又壮”,搬演一出全武行的新曲目:卷土重来。
而且,中山之地盘阻扼着赵国自邯郸到代郡的通道,成了人家的眼中钉肉中刺。
还有邺城方面,跟老赵势力已经亲密接触,利益冲突已成事实;只要哪天国际形势许可的话,进行一些军事较量--或者说“切磋一下武功”,都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因此,为了在战略上夹击赵国同时戒备齐国,西门豹同志已经在那儿深打洞、高筑墙、广积粮……至于东方,三晋联军正压着齐国人暴打,希望能打出几年太平日子来。
但是南方,楚国人恐怕也不可能坐视太久了,终有一天需要决个雌雄--宋、卫、郑,成了各方势力争夺蹂躏的对象!
说到眼前,吴起自己脚下的西河郡,也是刚从老秦人的传统势力范围内硬夺过来,如同在虎口里抢了一块肉肉,甚至是生生拔了人家的几颗好牙齿。问题是,老秦人能够忍气吞声就此罢休吗?
答案是非常不肯定的,如果不委婉一点儿说:答案是否定的。
他们祖上的发祥地本在甘肃礼泉,几百年来一路向东扩张到了西河边上,由此可见也是侵略成性,哪里像个好讲话容易商量的主儿。人家本性是虎狼,即使发病也决不会变成病猫;就算昏睡过去,醒来依然是猛兽一条,岂能善罢甘休哦。
所以吴起明白,在战略上必须重视战争的准备工作。
自动自发地工作吴起是一个自动自发的好员工,几乎比老板本人还积极耶。
为把工作做得更好,他给魏侯打了个报告,说:要想国家长治久安,需居安思危。
为此,他希望政府挑选些精英人物,培训成专业打手,专门从事打架工作,用来防备意外危险突然降临;甚至主张出门就得像上战场那样,拳不离手,时刻准备打。
为更好打动说服魏侯,颇具忧患意识同时野心勃勃的吴起还举例说:以前齐桓公招募勇士五万,称霸诸侯,无人敢惹;晋文公召集敢死队员四万,得以实现强国之梦;秦穆公操练兵马,最终压服了邻国。……对军队,吴起主张“教戒为先”,注重平时训练,天天做广播体操。
他认为上战场,人必须掌握各种战斗技能,学会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本领。他说:不少同志都是因为不能开飞机、开大炮、开坦克,又不能熟练使用冲锋枪、机枪、步枪……从而送了性命,也因为不习惯于某些特殊情况而稀里糊涂吃了败仗。
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装备精良,这些因素对战争也有重大作用。单纯依靠念咒语、鬼画符,那还是不保险,喊一喊“刀枪不入”,有时候还不如套上一副质量可靠的铠甲和结实的盾牌……等等。
对战马,吴起也很重视。他认为,战马应该住别墅,太冷的冬天和太热的夏天,最好要开空调;膳食要十分讲究营养平衡,饥饱也要适度。给马梳头打小辫子做卫生,也得小心头屑飘落飞舞。另外,最好是给它们戴上墨镜和耳机,免得受刺激和惊吓。
总而言之,吴起说: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
本人的大同乡“常凯申”先生也很重视战马哩,据说他跟军校学生讲课就强调:嗯,这个、这个……军马很重要滴,阿拉在日本留学,就专门研究养马,可见很重要!
吴起还注意到人、马、车、地形等,在战争中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解地形的险易并善于利用,就能使地形便于跑马;及时喂马,使之膘肥体壮,马就便于驾战车;准备好足够的润滑油和车轴上用的铁,注意及时修理,就使车便于载战士;兵器锋锐,铠甲坚固,就使战士便于作战。
只有这样,打起仗来才得心应手。
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
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激励士兵。
魏侯觉得,吴起的想法有些道理,就批准他建立常备军、创建“武卒”的方案。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个建议很好嘛。
尽管魏国山多地少,且人口密度比较高,粮食生产只能勉强维持国内需求;但是,魏国境内有当时着名的盐产地--盐池(今山西运城解池)。盐池产的盐,再统一加些碘元素,弄成小包装销往世界各国,获利颇丰,是魏国的重要外汇来源之一。
魏文侯批准创建“武卒”方案后,就用盐业收入维持募兵制下的常备军。
于是,吴起大刀阔斧实行军队的制度改革,开始征召选拔身体素质强健壮实的人,成为“武卒”战士,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
首创严格的考选士卒之法--政治思想方面:热爱魏国,热爱魏国人民,热爱魏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魏侯。时刻做到:三忠于,四无限;早请示,晚汇报……等等。
身体素质方面:时速20华里,规定半日内跑完百里;具体要求是,身着全副甲胄,荷戈带剑,背50支箭,携带三天口粮。另外,发射功力必须达到:可以拉开约需720斤(即12石)拉力的弩……社会待遇方面:一经入选被录用为“武卒”,则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房地产税(田宅租税)。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全家死光光……哦,不对,最后一条不适用于魏武卒。
就这样,魏国人接到征兵命令之后无不踊跃参加选拔。
可惜那时还不作兴送礼开后门托关系,否则征兵官也许就先富起来了;要按现代来做,饶你吴起最厉害也难不倒弄虚作假的套路--甲胄可以是纸板剪裁的、戈剑可以是以假乱真的道具、50支箭则用一大把羽毛来代替就是、至于三天口粮以及开出720斤拉力的弩……都是小菜一碟子。
反正,办法总比困难多呗。
好在古代中国人在耍小聪明方面还没有现代中国人刁钻,他们压根儿就没往这方面想。更何况,吴起的部队条例不是吃素,杀一些弄虚作假作奸犯科的家伙--如果有的话,恐怕也决不会手软。
吴起是谁呀?问问鲁国人,他们将会告诉你;问问卫国人,他们将会告诉你……那可是六亲不认的,够猛够残忍,有哪条死狗胆敢挡着他的道,他愿意不惜一切叫你后悔不迭!
于是,按吴起的要求保质保量选拔了七万名身强力壮的超级猛男。
七万猛男被集结起来,组成魏武卒;魏武卒属于常备军,个人待遇优厚。
他们平时不种地,只管训练和打仗,俨然成了职业化的军人。又经过吴起的一番魔鬼式训练调教,终于个个成了魔鬼式杀人机器。
姓嬴的秦国为什么总是输
这时候的秦国,是年青的秦简公在当家。
秦简公,姓嬴名悼,有人亲切称呼他嬴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