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经济、文化最鼎盛时期,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楷书已成为社会通用文字,传统的篆书在人们生活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加之隋唐五代官印制度发生重大的改革,篆书已基本成为社会中装饰专用文字,其风格承袭了六朝遗风,印文篆书具有独特韵味,在不失篆法的同时,笔画大胆夸张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唐篆书体。我们从隋唐墓碑额首上和隋唐墓志盖上能窥见其踪。用笔委婉多姿,轻柔疏朗,字体篆法畅达,如“观阳县印”,如“齐王国司印”。隋唐官印具有以下特点:
印绶制度被废除,官署署印通用于社会。
纸张已出现,简牍废止,封泥不再使用,官印直接钤盖在公文纸张上。
长达八百余年的秦汉印系风格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印制改制后,官级表现遂渐转向符牌、服饰,后世效之。
隋唐五代印系确立,官印在承前朝朱文印基础上,隋唐五代篆书体入印达300余年(公元581—907年)直接影响后世印制。
隋唐五代官印出现了在印章上款识,在印史上有重大的创意。
据《旧唐书·职官志》载:“天后恶玺字,改为宝,其授命,传国符八字玺改雕为宝。”从《旧唐书》中看到了武则天在位时将“玺”字改“宝”,从此后世皆从宝。官印制度还规定官署印有专人管理,这一管理制度一直影响后朝。朱文的印章盖在公布的公告上,使公文中显得特别耀眼。人们通过印章的尺寸和印文区别官员级别的高低,印制的变革使其不必随身佩带,印章逐渐变大,一般在5.3cm×5.3cm正方形铜质。为了钤盖方便,印钮改制为当中铸一直柄(鼻钮),如会稽县印,印由专人管理并配有锁印盒。为了更好的管理印章和防伪,印背还凿刻官印制作的年月,铸印官名,这也是最早刻在印章上的款识。隋唐官印在制作上先铸印模,然后将小铜条盘曲成印文后再焊接于印模上。古称蟠条印,这也是隋唐官印的一大特点。这种朱文印制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据统计:隋唐代官印存世仅50方左右,弥足珍贵。
纸张的发明和普及,为印章和书画结合创造了物质条件,在东晋时就出现了鉴藏印章,在唐代开始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画,并经常请著名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鉴别书画真伪,以盖“贞观”作为识别,从此鉴藏书画钤印便随之大兴。史载中有名家多达上百人,这种风气影响到宋、辽、金、元、明、清。
唐时有个人叫韦述(西安市人),少年时中进士,官为工部侍郎,被封为方城县侯,典掌图书四十余年,任史官二十年,才识渊博,韦述著述甚多,一生著有《唐职官》、《高宗实录》、《两京新记》、《御史台记》、《开元谱》等,在当时影响很大,他作为史学家,除在收集各种资料的同时,还将古今字画、古碑、古器、药方、钱谱、玺谱等有历史价值史料一并研究,这也是我们知道的我国最早印谱的信息。宋代印谱盛行受其影响,说明了唐代印章已被用在鉴赏、书画作品中,也是鉴赏印章遂渐向艺术化过渡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