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食物不会变质?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没吃完而变质,不得不扔掉的食物有很多,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那么有没有不会变质的食物呢?科学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以下几种食物是不会变质的:蜂蜜、食醋、白糖、白酒和精盐。至于这些食物不会变质的原因我们逐个来看。
蜂蜜:蜂蜜中糖的含量非常大,能占到蜂蜜重量的4/5以上。蜂蜜中水所占的比重非常小,这使得细菌没有合适的生长环境,同时,蜂蜜中还含有一种抑菌的物质。
食醋:食醋自身就具有杀菌的作用,它是很好的保鲜防腐材料。制作好的食醋,用坛子密封好后放于地下,时间越久,味道越香。
白糖:白砂糖、绵白糖等俗称为白糖,它的结构内部水分少,不适合微生物生长,所以受到污染而变质的可能性极低。
白酒:白酒的酒精含量超过了10%,具有消毒的作用。密封条件下的白酒能够保持长时间不变质的原因,在于微生物难以侵入和繁殖。
精盐:精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性质稳定,我们平时吃的精盐如果不注意保存的话,碘的含量会减少,但精盐的品质并不会改变。
食品为何会变质?食品变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因微生物的繁殖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因空气中氧的作用,引起食品成分的氧化变质;因食品内部所含氧化酶、蛋白酶等的作用,促进食品代谢,产生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致使食品变质;因昆虫的侵蚀繁殖和有害物质间接与直接污染,致使食品腐败。为什么鱼肉要比其他肉更容易变质?
如果我们买了鱼肉和牛肉,一般都会很快地将鱼肉先吃掉,因为鱼肉要比牛肉更容易变质,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经过研究得知,鱼的鳃和内脏里有很多细菌,在鱼死后,利于细菌生长的环境会使得细菌大幅滋生,并且这些细菌的滋生速度是极快的。相比较来说,牲畜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等,通常都是在宰杀后经过放血、去内脏等处理的,所以被细菌污染的概率也大幅降低。
鱼肉的特殊结构也使细菌更容易在里面滋生,鱼肉被疏松的结缔组织分开为很多小的肌群,细菌更容易在这样的构造下侵入鱼肉内部,而牲畜肉被紧密的结缔组织围成一束束的,很牢固,细菌不容易入侵。
还有一点也是鱼肉更易变质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在水中生活的微生物,适应低温环境的能力较强,就算我们将鱼肉放入冰箱,细菌还是会在鱼肉内部滋生,进而使鱼肉变质。烧鱼时怎样去除鱼的腥味?有人喜欢烧鱼时把姜与鱼一起下锅,认为这样可去除鱼腥味。其实过早放姜不能起到去除鱼腥味的作用,因为这时鱼体浸出液中的蛋白质会阻碍生姜的去腥效果。可以先把鱼放在锅里煮一会儿,待蛋白质凝固后再放姜,也可在烧鱼汤的时候加入适量的牛奶、米醋或料酒,同样可起到去腥的作用。
你知道吗,味精竟然也有度数?
“味精也有度数?谁说的,我可不相信。”也许很多人都会这样说。味精确实不像红酒和白酒那样里面含有酒精成分,但它确实有度数。
味精有鲜度,鲜度是由谷氨酸钠的含量决定的。因此味精的鲜度,也就是谷氨酸钠在味精里所占的百分比,它和酒类饮品衡量酒的度数是一样的。从谷氨酸钠所占味精的比重来看,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两种味精在销售,一种是度数为80度的味精,另一种则是99度的味精。80度味精代表谷氨酸钠的含量占到了80%,而99度味精则表示谷氨酸钠的含量占到了99%,因此这种味精也叫作纯味精。
做什么菜不宜放味精?用高汤烹制菜肴时不必使用味精,因为高汤本身已具有鲜香的特点,使用味精会将本味掩盖;酸性强的菜肴,如醋熘菜等,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含碱性原料的菜肴中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遇碱会变成谷氨酸二钠,产生氨水臭味。
白皮鸡蛋有营养,还是红皮鸡蛋有营养?
鸡蛋是人们常吃的健康食品,超市或菜市场里销售的鸡蛋多为红皮鸡蛋和白皮鸡蛋。红皮鸡蛋往往要比白皮鸡蛋卖得少,这跟人们认为白皮鸡蛋的营养价值要比红皮鸡蛋高有很大关系。其实鸡蛋外壳的颜色主要受鸡的品种影响。
科学家通过实验得知:白皮鸡蛋的蛋白质含量要高于红皮鸡蛋;白皮鸡蛋的维生素含量要高于红皮鸡蛋;红皮鸡蛋的脂肪含量和胆固醇含量要比白皮鸡蛋高。除了以上几点,白皮鸡蛋与红皮鸡蛋的营养价值差不多。
有的人认为鸡蛋越新鲜越好吃,其实不然,最好吃的鸡蛋为产后一周左右的,这时的鸡蛋口感最佳。刚产出的鸡蛋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吃起来会降低鸡蛋的爽滑感。
每天吃几个鸡蛋合适?从营养学的观点看,为了保证膳食平衡,一般情况下,老年人每天吃1~2个鸡蛋为宜。中青年人、从事脑力劳动或轻体力劳动者,每天可吃2个鸡蛋;从事重体力劳动、消耗营养较多者,每天可吃2~3个鸡蛋;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代谢快,每天应吃2~3个鸡蛋。孕妇、产妇、身体虚弱者以及手术后恢复期的病人,需要多增加优良蛋白质,每天可吃3~4个鸡蛋,但不宜过多。
为什么鸡蛋竖着放更容易保鲜?
家中的冰箱里都会有专门放鸡蛋用的塑料盒,我们会发现,鸡蛋都是竖着放置的。冰箱里的塑料盒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为我们拿取鸡蛋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还利于鸡蛋的储存保鲜。
鸡蛋内部的蛋黄中有黏液素,如果将鸡蛋随便放置的话,黏液素就会在蛋白酶的作用下逐渐稀释,其对蛋黄的包裹力度就会减弱,容易出现散黄的现象。
假如我们在放置鸡蛋的时候将稍大的那一头向上,鸡蛋内气室里的气体就会让蛋黄远离蛋壳,这样可以降低出现散黄的概率。如果想延长鸡蛋的保存时间,可以拿纸巾将鸡蛋包裹住再储存。
生菜如何保鲜?生菜是人们常吃的蔬菜,但它不宜久放是最困扰人们的难题。我们可将生菜的菜心取出来,在里面塞入一块潮湿的纸巾,这样,菜叶就可以很好地吸收纸巾里面的水分了,等到纸巾的水分吸干后,将生菜放入保鲜袋中保持水分。这样,生菜就可以放置较长的时间了。
松花蛋能放进冰箱中储存吗?
超市里的松花蛋多是整盒卖的,有的人一顿吃不了,喜欢将松花蛋放进冰箱里储存,认为这样可以延长松花蛋的保质期。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么做不仅不能保存松花蛋,而且还会改变松花蛋的口感,降低其美味度。
松花蛋属于碱性物质,是一种胶状体,内部含有少量水分。如果将松花蛋放进冰箱冷藏或冷冻的话,其内部的水分会结冰,等把松花蛋从冰箱里拿出来吃的时候,结冰的部分就融化了,其胶状体就会变成蜂窝状,口感大不如前。
在低温下,松花蛋蛋黄的颜色会改变,口感会变硬,味道偏咸,与正常的松花蛋有很大的差别。假如我们一次不能将一盒松花蛋都吃完,可以用保鲜袋将松花蛋装好,袋口系紧,放在常温下保存,这样可以保证松花蛋即使在几个月后口感也不会变。
松花蛋上的松花是怎么形成的?禽蛋放置了一段时间后,蛋白中的部分蛋白质会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既能跟酸性物质作用又能跟碱性物质作用,所以人们在制造松花蛋时,在包裹禽蛋的泥巴里加入了一些碱性物质,如石灰、碳酸钾等。它们会穿过蛋壳上的细孔与氨基酸化合生成氨基酸盐,氨基酸盐不溶于蛋白,于是就以一定的几何形状结晶出来,形成了松花。
汤圆和元宵是一种食品吗?
到了正月十五,南方人会说要吃“汤圆”,而北方人则说要吃“元宵”,汤圆和元宵指的是同一种食品,只是称呼不同吗?还是它们本身就是两种食品呢?
北方人嘴里说的“元宵”,内部是有馅儿的,其制作方法是:先将馅儿准备好,切成小块,然后倒入机器里,再往机器中倒入江米粉,机器开动后在其振动下,馅料变成了球,将江米粉粘到其表面,慢慢地就滚成了元宵。因此,这样做成的元宵表皮薄而干,用水煮过后才会吸收水分变稠。
南方的汤圆制作方法类似于包包子,先将糯米粉搅拌揉好,做成皮,然后取适量准备好的馅料,将其用糯米皮包好。汤圆馅料的水分含量要比元宵多,而且表皮的水分也要比元宵的充足。
你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吗?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平定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为什么“饿过劲儿”之后就不饿了?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因为太忙或因其他事而错过了吃饭的时间,索性就忍着饿,直到手里的工作忙完再去吃饭。但等做完了手里的工作后,又会发现之前的饥饿感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的人说,“饿过劲儿”是一种习惯,人饿习惯了之后就感觉不到饿了,但这并不是饥饿感消失的真正原因。专家指出,人的主要能量靠血糖提供,人之所以会感到饥饿,是因为血糖的浓度降低而产生的正常反应。假如这个时候人没有能及时进食,那么人体会自动调节,分解平时储存在肝脏中的肝糖原,从而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时,人就不会觉得像之前那么饿了。
值得注意的是,“饿过劲儿”对人体来说是大有害处的,当肝糖原分解完后,机体就会分解脂肪来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觉得头晕,如果这时人仍然不进食,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的蛋白质也开始分解,这就会对人体器官造成伤害,严重的可能会丢掉性命。
对于工作繁忙的人来说,可随身准备些甜食以备不时之需,如果真的饿过了劲儿,不要喝过多的水,以免患上胃病。
胃为什么没有把自己消化掉?我们都知道胃是肉长的,但它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的胃酸消化掉呢?这是因为胃壁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胃黏膜。胃黏膜与胃液直接接触,使带有腐蚀性的胃液不能渗入到胃的内壁。由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使胃免遭或只受到轻度的酸液侵蚀。但是由于胃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因此这种损害仅是暂时的,胃能很快恢复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