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终是需要在道德上自我肯定的,他要通过社会来证明自己是有爱心的,而非一个利禄之徒。而且,只有真正源自内心的善行,才会激发起一种强烈的道德快感,拥有持久的精神动力。真正高明的投资者并不是一味敛财的“守财奴”,而是懂得拿一部分出来回报社会,这样做并非只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而是一种选择的做人的方式。投资公益,不仅使你自身获得心灵的平衡,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从而帮你赚到更多的钱。一个愿意把钱花到别人身上的投资者必定拥有一种精明的“投资”谋略。要懂得,钱只是符号而已。
1.赚钱有方,用钱有道
在李嘉诚看来,一个投资人只有把钱用在别人身上,贡献给民众,才是最高明的“投资”手段,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1978年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这是李嘉诚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也是他逃避战乱远走他乡38年来,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
那时的李嘉诚,已经是香港颇有名气的实业家,正处于迈上香港巨富“三级跳”的助跑阶段。但是,除了有关官员,北京没有谁知道李嘉诚,就连香港商界泰斗包玉刚,当时也鲜为人知。这样也好,可以自由自在地观光游览,不像现在,只要李嘉诚一出现在公众场合,就会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
时值10年动乱结束不久,李嘉诚对往昔的传闻记忆犹新。他告诫自己,到了北京,千万得谨慎小心,不可对政治妄加议论。他特地为自己赶制了一件中山装,他不想穿得太显眼。
李嘉诚急需了解祖国内地,内地也需要了解这些在海外建功立业的游子。观礼团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游览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十三陵、长城。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李嘉诚从首都人的精神面貌上,预感到中国将会发生巨变。与此同时,他又从街景、车流、人们的服饰等表层现象,看出内地的贫穷落后。首都如此,乡村就更不用谈。过去,他透过传媒,对内地贫困并不陌生,但现在亲眼目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该为祖国为家乡做些什么?这一问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中。
这年年底,李嘉诚从家乡的来信中,获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或露宿街头,或挤在临时搭起的矮棚笼屋栖身。李嘉诚深感不安,马上复函至家乡政府,提出捐建“群众公寓”,以缓解房荒之急。
幼时,李嘉诚随父读过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在香港,他承建的楼宇近千万平方英尺,却不敢将自己的行为与杜甫的诗联系在一起,因为那是出于商业利益。捐建群众公寓,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荒,但也算是为家乡父老尽了绵薄之力。
李嘉诚捐建的群众公寓有两处,共9幢,4至5层不等,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安排住户250户。李嘉诚共捐资590万港元,工期分几年完成,陆续迁入新居的住户无不欢天喜地。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当日,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茶话会上,李嘉诚说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话:“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至今已经有整整40年了。4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做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槛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李嘉诚说到这,已泪水潸然。
回港后,李嘉诚与家乡飞鸿不断。他在信中恳切道:“乡中或有若何有助于焱梓福利等,我甚愿尽其绵薄。原则上以领导同志意见为依归。倘有此需要,敬希详列计划示告。”“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以为荣的……”
1980年间,李嘉诚捐资2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大大改善了潮州医疗条件。其后,李嘉诚又积极响应市政府发起的募捐兴建韩江大桥活动。李嘉诚捐款450万港元,名列榜首,庄静庵(其舅父、岳父)居其二,陈伟南(香港屏山集团主席,饲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5950万人民币。大桥于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桥东侧笔架山,有一座韩江大桥纪念馆,在捐资芳名榜中,李嘉诚彩色大照位于正中。另外,李嘉诚还多次捐善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医疗、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
李嘉诚慷慨解囊,善举义行在家乡广为流传。尤令人称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调。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为潮安、潮州两医院命名。尽管如此,李嘉诚的名字早已被人民深深刻在心中。
[投资金律]
一个投资人成功了、有钱了自然是值得骄傲的事,但是怎样用这些钱却体现了一个人品质的高低。有些人有了钱就大吃大喝、大搞奢华,想在人前显贵,但是,越是这样,别人就越瞧不起你,顶多把你看成个“暴发户”。“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我认为一生中做很多事,确是付出金钱、时间和心血去贡献别人。
2.赤子归乡,捐资办校
一个真正成功的投资家应当有造福于社会的善举,从而赢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李嘉诚是一个“投资办学,注才重教”的知名人物,这是他把财富用于社会的重要善举。其中,独资兴办汕头大学,更是李嘉诚爱国义举的一块丰碑。
汕头大学是198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东省省属综合性大学,也是继陈嘉庚独资创建厦门大学之后,中国第二所由爱国人士捐资兴办的大学。这所大学位于潮安、澄海、揭阳和汕头市区交界处,背靠峰峦叠嶂,前眺茫茫平原,校园内风景秀丽,夏天清凉宜人。学校附近还有名胜龙泉岩,在巍峨屹立的巨石之下,有一可容纳数十人的天然石洞,岩边还有一股格外清纯的泉水,终年潺流不绝。岩前尚存古迹“翁公书院”,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的蓬州人翁万达及第前用心读书的处所。整个校院看上去雄伟壮观,幽静典雅。
无论是为了物质生活的富足,还是为了精神生活的满足,人类都要不断追求更深更全面的知识和文化,而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则是实现人类这一追求的载体。可人口已达1000万的潮汕地区,长期以来没有一所大学,这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近百年来,不少潮汕人为建这样一所大学努力过,像张竞生、杜国库、林子肩等人,他们奋斗不已,但终未能实现千万潮汕人的梦想。海外有识之士陈嘉庚先生在毗邻粤东的厦门独立捐资创办厦门大学之后,对粤东地区筹建大学一事也非常关心。他在《论潮州大学》一文中指出:“潮州与闽西毗邻,并与嘉应、海陆丰接壤,地广人稠,人口一千万,尚未有一所大学,诚属憾事”。
在潮汕地区创建一所大学,已成为潮汕父老乡亲们的迫切愿望。1979年,中国开始搞改革开放,汕头市被列入经济特区,更加需要大量经济管理人才。为了满足潮汕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潮汕地区迫切地需要一所大学。在这种形势下,海内外又一次掀起了建立汕头大学的高潮。
在了解这一现实需要之后,李嘉诚与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汕头大学筹委会副主任庄世平老先生进行了长谈。会谈中,李嘉诚和庄世平越谈越兴奋,越谈越激动,仿佛眼前已经出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汕头大学。
李嘉诚在《我对汕头的希望》一文中,敞开了一个身居香港的中国人爱国报国的诚挚情怀:
“教育的重要,是国家的兴亡,社会繁荣的关键。甚至一个机构,一个家庭,其成员教育程度的高低,都对其发展前途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时代的发展。一个国家资源丰富,若人才鼎盛,善于开源节流,则自可克服各种困难,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从历史上看,资源贫乏之国不一定衰弱,可为明证。
“基于这一信念,我深感人才的重要性,只有选拔人才、培育人才和重用人才,才能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选才、养才之功有赖教育,教育事业跟不上,国家就会造成人才缺乏。因此,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快慢,和教育事业的成败进退有着直接的关联,教育的成败,是国家强弱的根本原因。汉唐能奖励文教,而成一代盛世,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我再三呼吁国家的领导人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希望我个人的微薄力量也能为教育事业做出一点贡献。我认为今日祖国的状况,要使民族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从而走上富裕的道路,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但要使科技水平提高,则首先要有良好的专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的有用人才,担负国家重任。否则,空谈理想,高呼口号,最终不会有什么效果。因此,我产生了在汕头创办一所高水准的大学的想法。正在这时候,吴南生先生、庄世平先生和我商议筹办汕大的计划,他们的崇论宏识,和我的初衷不谋而合。中国应该抓住这一良好机遇,迅速办学培养人才。若能因此而加速祖国四化的步伐,也可作为我为祖国做出的一点贡献吧”。
铿锵有力的话语,正道出李嘉诚对祖国早日实现繁荣富强的殷切期盼,也显示出了他在如何达到这一目的上的敏锐目光和独到见解:只有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我们的祖国才能迅速走向强大。
李嘉诚仔细考虑了汕大创办的重要意义,考虑了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以及信守诺言的处世准则之后,认为办汕头大学比生意上的得失更重要。
1983年5月,李嘉诚在给汕大筹委会的信中动情地说:“近年世界经济衰退影响所及,长实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各行业倒闭及亏蚀者甚多,他们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上述捐赠,在个人今后数年之现金收入,已达饱和,但鉴于汕大创办成功与否,较之生意上及其他一切得失更为重要,而站在国民立场,能在此适当时间,为国家尽心尽力,即使可能面对较为困难的经济情况下,他们也一定要做这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于是,李嘉诚果断地决定,一定要把汕大办起来。他再三向广东省、汕头市的领导表示,不管将来情况如何,他都要走下去,“我李嘉诚如果创办汕大的意志不够坚强,那么,汕大只能成为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俗话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义也就在于此罢。”
在李嘉诚的大力推动下,汕头大学终于创建起来了。1986年6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经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李嘉诚时,专门对其表示感谢。邓小平说:“你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我和香港领导是理解的,中国人民是理解的,我代表全国人民表示感谢。”
李嘉诚对邓小平说:“办汕头大学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事。发展教育事业对促进祖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我愿为此而努力。许多华侨和外国人士愿意为汕头大学的建设贡献力量,希望这所学校对外更加开放一点。”
邓小平对李嘉诚的想法深表赞同,并承诺要给予大力支持。他说:“这是一件好事,全国应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把这所大学办好。我们今后要全力以赴,办好中国的教育事业”。
李嘉诚很清楚,对于创办汕头大学这样的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国家领导的支持,是很难办成的,就算是办成了,也无法办好。因此,李嘉诚曾上书邓小平,特别针对师资力量与教育实验设备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问题,希望邓小平“一言九鼎”,指示国家教委协助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给予大学更大开放,招揽国外良好之师资,并尽快调派国内优秀人才南下;
(2)给予大学更大权限,在汕大成立研究院,派遣研究生出国,早日学成归来,为汕大服务,使汕大学术水平能达至国际水准;
(3)给予大学更大方便,使国内外有心为汕大贡献一份力量之人士,能为汕头培养科技人才贡献力量。
邓小平很快对此做了批示,国家教委马上落实了邓小平的批示,鼓励汕大进行改革,允许汕大开放办学,并先后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许多高校抽调了一批学科带头人、系主任和骨干教师支援汕大。
1986年10月7日,李嘉诚在第四次到汕大时动情地说:“我把一生的心血放在汕大上了,说句心里话,汕大是我一生最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为了汕大我付出了不少心血,为了汕大我破釜沉舟……”
在汕头大学的筹建过程中,李嘉诚多次追加捐款,从1980年9月的3000万港元,增加到1989年10月的3.7亿港元,一个月后又增至5.7亿港元。前后相比,所赠款项竟比原计划多出近20倍。
李嘉诚一心要把汕头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名的高等学府。为此,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毫不吝惜。在确立了“立足粤东、面向全省、顾及全国、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之后,李嘉诚在海外组建“李嘉诚汕头大学基金会有限公司”,参与投资在汕头市兴办的一个10万千瓦的年发电量5亿度的火力发电厂。李嘉诚汕头大学基金会有限公司除了对这一项目投资1000万美元外,还负责代汕头向国外筹借5000万美元。
汕头大学基金会是一个不图利润的组织,其目的在于保证汕头大学的后续资金支持,它的本金及其获得的利息和利润将全部用于此。
李嘉诚不是一名专业教育家,但他以其治理企业、开拓李氏王国所具有的独特理念,潜心经营汕头大学。李嘉诚认为,一所大学要敢于创新,积极进取,决不能墨守成规。正如他在经营企业时十分重视搜集全面、准确的信息一样,李嘉诚也会在日理万机中,抽出时间来搜集有关教育方面的信息,为汕头大学的发展提供先进的办学经验。
[投资金律]
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个爱国的实业家、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国者。他们的奋斗目标早已经不是单纯的金钱了,他们更是在追求一个梦想——做一个爱国的中国人。这种梦想产生的力量比单纯为了获得更多金钱带来的力量不知要大多少倍。
3.热心残疾,报效桑梓
李嘉诚不但在生意场上是个胜者,在人生的舞台上,他同样是我们的楷模,在关注祖国建设,为祖国的医疗建设,福利事业的捐资当中,他从来都是走在前面的。其中,由于他对残疾人的资助,使很多人重获新生。
因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翟艳萍在地上蹲行了漫长的28年,是李嘉诚的资助,使她得以接受矫治手术,开始新的生活。如今的翟艳萍有工作,有家庭,还有了可爱的孩子。一提起李嘉诚,翟艳萍泪流满面:“28年来,这是我第一次站起来做人,李先生是我的大恩人,是他让我从新有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