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帅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就是指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与开展活动相关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学校和学生等有机主体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构成和影响这些有机主体活动的相关因素,如实践活动的制度规程、基地建设、组织领导、物质保障、绩效考核等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的总称。一个科学高效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是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运行机制,在高校拓展育人空间,延长培养链条,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五结合”育人功能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从新时期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新要求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运行情况不平衡
近30年来,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尽管得到了政府各级部门、各高校党政领导以及团学工作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育人效果也与日俱增。但从运行总体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一是从纵向看,各级组织重视程度不平衡。尽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高校都积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以期提高这一活动的规模和质量。但从纵向上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心还是落在了高校身上。二是从横向看,各级组织间对实践活动的付出程度不平衡。从政府部门来讲,除各级共青团和学联组织外,宣传、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其他政府部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效果微乎其微。从社会组织来讲,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除了部分属于公益支持以外,大部分还是存在着人情关系的成分,而且随着人情关系的远近和关系人权利的大小,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程度和接待情况也大相径庭。从高校情况来看,高校间由于地域差别、学校的属性差别、专业差异等因素,实践活动的规模、方式、经费投入等也差别很大。三是从高校内部看,各类实践活动运行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具体体现在高校对各类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同,对不同类型和内容的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在实践活动的组织上表现出内容刻板、形式单一、覆盖面小。
(二)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各高校和地方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在共同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着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意义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基地建设的职责和义务不够明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少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徒有虚名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三)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
作为一项活动完整的运行机制来讲,评价体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高校在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包括建立学分制、开展骨干示范带动、民主评议、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角度来看,完善的评价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主要表现在获得实践学分的评价标准和手段不明晰、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全员参与很难真正实现、上级部门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有待深入等诸多方面。
(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系还不够紧密
中发16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多年来,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各高校在活动设计上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开展了诸如就业见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设计比赛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新形势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系不够紧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还需要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等不足。
二、健全和完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情况之所以存在上述不足和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受到实践主体和客体在观念、意识和经费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如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深入,部分实践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相对充裕的经费保障等。作为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对于高校拓展育人空间、延长培养链条,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促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健康、稳定地开展下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构建原则
健全和完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必须要遵循以下六条原则:一是坚持“五结合”原则。“五结合”指的是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二是坚持务实高效原则。社会实践活动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方针,力求使高校、学生和实践单位多赢,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以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健康发展。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原则。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行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四要坚持经常性运转原则。高校要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运行机制,坚持经常性、连续性,有条不紊地逐项落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行的各项工作。五是坚持多样化操作原则。社会实践活动应力求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新颖、操作合理可行,才能增强实效性。六是坚持分类指导原则。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应从学校实际出发,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针对社会急需的或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和建立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路子,才能取得实效。
(二)健全和完善校外宏观层面的协调运行机制
宏观层面的协调运行机制是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主要包含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两个方面,政府部门要有效发挥宏观协调、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等功能,社会组织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服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1.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宏观协调、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等功能。在现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中,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部门宏观协调、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等功能,要切实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宏观管理,整合社会资源。政府部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中处于顶层环节,每年要及早从宏观上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出安排部署。同时,要加强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这项功能发挥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省级各部门如何开展工作。而且这一领导体系到省一级参与的部门由宣传、教育、共青团拓展到了科技、文化、卫生等系统,这些部门从中央、省、市,乃至到县乡,形成了较为开阔的系统网络,掌握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果能充分调动起各级部门的积极性,加大对高校和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政策和财政扶持的力度,那么就能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相对便利的社会环境,这对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强化监督检查,促进交流协作。各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光提要求,而要重在抓落实。如果每年中央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省开展情况的督察,省级部门抽调相关人员对高校开展情况进行跟踪式调研,积极掌握活动开展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不盲从各基层单位上报的工作总结报告,这样一来,将会极大的调动和促进基层开展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各级社会实践领导小组要积极搭建平台,促进高校间的交流,以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水平和育人效果。三是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制度体制。法制的最大魅力在于普世的认同与追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法制建设,构建一个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将对高校更好地延长培养链条,拓展育人空间,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国外,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制定法律来形成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如在美国,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毕业;1993年3月,克林顿总统签署了为“国家和社会真诚服务行动”提供基金的法律。这些措施,直接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国内来看,国家针对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见习基地;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等。知名企业家也对此积极建言献策。这些做法和建议,都为社会实践活动法制化提供了思路。笔者设想,若国家能出台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法律规范,以法律的形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各方责任和义务做出明确的界定,从而使高校能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全员高效参与,学生必须经过实践锻炼才能走上工作岗位,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应该承担实践育人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坚强的人力资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