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看柳,当看柳的清新,柳的柔媚,柳的多情。
柳如美人,不浓妆艳抹,不扭捏作态,一任自然,如一小家碧玉,淳朴,含蓄。临流照水,依风梳妆,那份慵懒,那份娇弱无力,又如大家闺秀。尤其那种欲睡还醒,依依倚人的情态,更是倾倒了无数的文人词客、多情才子,让他们歌咏不已,这,实在是妖桃艳李所难以比拟的。
究其实,柳,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润染的女性形象的化身。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再瘦,瘦得过细柳吗?可怜价的,纤纤一撇,一掐就断的样子,让人心痛。古人说李清照这一句句之所以出名,是塑造了一个古典女子的形象;可柳,本身就是一位古典的女子啊,是唐宋诗词沁润过的韵到骨子的女子,让人一见,俗气顿失,只感到精神如洗,骨健气清,书卷气充溢,仿佛脱胎换骨了一般。
看柳,实在是眼睛、精神以及文化的多重享受。
宫墙柳、灞桥柳、河边柳——,一到春来,多情还依旧,醉倒了每一个具有汉文化情结的人,让他们面对细柳,感情变得那么细腻、丰富而又朦胧醉人起来,也让他们文思张扬起来。
故《诗经》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画形画神,画出了柔柳无语依人恋恋不舍的情态。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哪有游子不思故园、想故国的呢?
韦庄在凭吊石头城时,登上高台,手扶台城柳由衷慨叹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多情只有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岁月来去,潮打空城,繁华散尽,六朝烟消云散,时间已经淡远。变了的是时间,不变的只有柳,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感情,陪伴着故国上空的一轮冷月。
柳,其谐音之意,乃是留也。
多情长条,牵绊着即将远行的人。无论是劳劳亭下、筹笔驿边,还是乐游原上,柳,依然一株株一缕缕一丝丝,或鹅黄,或青绿,袅袅娜娜相思欲绝,引得每一个游子,无论在塞北还是江南,无论在海外还是孤岛,都魂牵梦绕,心系故园。
柳,永远是我们这些黄皮肤黑头发心中抹不去的情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当我们在外漂泊太长时间,已经忘记归乡的方向时;当我们在成功和荣誉中迷失自己,淡漠爱情时;当我们心灵干涸缺乏激情时,让我们到野外去看看柳吧。
柳依然在那儿,我们少年的河边等着我们,依然是当初的风韵:乍暖还寒时,它怯怯的弱不禁风;细雨霏霏时,它凝睇含泪若不胜愁;春日和煦时,它低眉敛目含情脉脉;和风习习时,它迎风举袂飘飘欲飞。
这就是柳啊,寻遍大江南北的故园柳,绿遍河沟湖海的中国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