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令人寂,月使心明。
常观国画,见江南山水间亭台楼阁,在淡墨间隐隐晕开。一轮明月高悬于楼角的一片天幕上。总有人,或士子,或仕女,月下吹箫,无限清绝。
此时,面对着画面,只感到轻风吹衣,相思如酒,浑不知故乡在江南在塞北了:只要身在异地,就有思念;身在家乡吧,又反而叹息远行的友人。
因为一轮月,故有相思情。
有时独坐,默诵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句子,觉得此诗实在是中国人特有的情结。分离,让人中宵不寐,步月中庭,听到风吹叶鸣,清露滴下。在月光下,露光与月光一样,让人心地清明,一片皎洁。至于月亮嘛,当然是家乡的那一轮月洁净而纤尘不染,是家乡的那轮月可亲可爱。
更何况,故乡月下,有心仪的人,也同样望月思人,对月徘徊。就连诗圣此时,也禁不住吟哦:“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言辞之中,孤独如鹤,相思弥漫,让每一个漫游江南的人,或流落塞北的人,都中夜彷徨,难以自己。
月,永远是华夏民族心中一枚感情的邮戳,我们永远想依托这轮月亮,把自己的感情邮寄给故乡,或者朋友,却又永远邮寄不出去。
邮寄不出去的感情,于是都聚焦在月光中。
大概是太多眼泪的滋润,大概是太多离愁的打磨吧,月亮总是不同于太阳,它总是汪着潋滟的水色,总是有着太多的忧伤,也总是显露出太多的挂念和无言的安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再超迈的诗人,面对着月,也拂不去心中的那轮思念。越是故做安慰之辞,越是显出思念之苦;越做豪迈,越难以在乡愁中突围。
一杯酒,怎能消了乡愁?
一轮月,寄托着如许相思。
每一次走入古诗,或者古词,看诗人们远行,在清露薄霜的早晨,或者是夕阳西下的傍晚,心里,总会代他们产生一缕淡淡的忧伤。故乡如母,故土连根,每走一步都牵扯着一种疼痛和眼泪,每走一步都牵扯着无限的思念和遥望。
但同时,也替诗人们暗暗庆幸,毕竟,和他们紧密相随的,还有一轮中国月啊。
无论诗人们走到哪儿,那一轮中国月都会相依相伴,脉脉含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身处异地,同看一轮月,也聊胜于无啊,思念也会得到一点慰藉。
看到月,想到看月的人,心,也就有了一泓清水,汩汩流淌起来。那情切切意悄悄的话,也会从心中流淌出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无论是文人,还是将军,在这轮多情月亮下,感情都清纯如酒,那酒,当然是薄薄的,三杯两盏,怎敌得月夜清寒,怎敌得思念袭人身心?
在思念中,悄悄睡去,梦里,在月光里远行,走遍故乡的每一个角角落落,看遍故乡每一个熟悉的人。然后,再踏着月光回到现实,略微有些凄凉,可这种凄凉也是美的,也是充满诗意的。
是月亮,这轮中国月,和中国的游子永远不离不弃。
当他们骑一匹蹇驴,走在薄霜覆盖的小桥上时,那一轮清清明月,在西边的山尖上,给他们依依照明。
当他们坐一叶扁舟,漂泊在江河湖海上时,清风吹衣,酒后微醺,除了自己的影子陪伴着自己之外,还有一轮清凌凌的月呢。“杨柳岸,晓风残月,”不也是一种孤独心灵的抚慰吗?
当夜宿驿馆中时,明月临窗,月光如水。中夜醒来,床前地上,一团积水。朦胧下地,才知是那轮多情的故乡月洒下的清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年,李白所见的月,就是这轮月啊;白居易驿馆所见,苏轼海南所见,也都是这一轮月啊。
有这一轮月朗照着,走在哪儿,我们都能找到回家的路;有这一轮月滋润着,走到哪儿,我们都怀揣着一缕乡愁,甜蜜而忧伤地遥望故乡。
无论走到哪儿,我们都不会孤独,不会寂寞。因为,有那么多唐诗宋词熏陶的人和我们拥有同一轮故乡月,拥有同一轮中国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