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冷漠为亲近,用爱之火燃旺被教育者减退了的工作热情。对常犯错误常不改的人,我们因对他们失去耐心和信心,往往疏远他们,态度冷淡,不愿意去关心,结果使他们感到旧印象难变,破罐子破摔,更成了“难剃的头”。事实证明,教育者的态度越冷,被教育者的心就越凉,越不容易改造。要使被教育者有所醒悟,就必须加之以火,施之以爱。而爱是能创造出新人的。为此,我们就应该亲近落后的人们,从政治、思想到工作、学习,从衣食住行到身体病痛,全面给予关心体贴,使他们切身感到组织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产生一种羞愧感和失落感。
(2)变轻视为尊重,用人格的力量撼醒被教育者沉寂了的上进之心。从心理学看,自尊心是自我信任、自我肯定的一种表现。正当的自尊心,是人心理健康的标志,它能激发一种扬长避短、奋发向上的力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做到“四要”:一要平等待人。不论对方有多少毛病,都要把他看作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平等才能亲近,平等才能交心、换心。二要学会爱护人。爱护人就是施爱于人。雨果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人们爱你。”高尔基说:“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而是生存。”契诃夫说:“如果你知道有人像期待节日似的期待你恢复健康,这样甚至患病也是愉快的。”如果被教育者真正感到你是爱他的,他就会因感激因爱因受尊重,而使“良心”有所发现,有所清醒。三要真诚相见,热情相待。努力肯定其应该肯定的东西,要发现其心灵中的闪光点,决不可认为一坏百坏,无限夸大毛病而看不到其优点。发现了优点,其实就是找到了被教育者的振奋点,甚至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若能不断扩大其优点,就必然会逐步消灭其劣点,使他们成为崭新的人。四要提高有自卑心理的人的自爱心。一般来讲,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对别人采取不友好、不信任态度,多疑,伤感,对批评十分敏感。对这种人我们要充分肯定其长处,发挥其一技之长,帮他们学会自爱,做到自尊,正确地看人看己,看到人生的价值,激发其上进心和工作热情。
(3)变厌弃为引导,用道德的锻锤锻造被教育者削弱了的道德意志。有些人是因为道德感减弱而使意志消沉,常出毛病的。为此,要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就须努力培养其无产阶级的道德感和良心,这就需要做到“三抓”:一抓直感的道德感。这是一种由某种情境直接引起的,自觉性较低,表现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的情感体验。如人常由于莫名其妙的感觉而突然制止了自己不当的行为,或做出大胆的举动,事后才意识到这种举动的是非曲直。这种体验尽管来得突然,但它仍与自己在过去的道德环境中受到周围舆论的影响并取得的成败经验有关。为了使受教育者具有这种道德感,平时就须组织正确的舆论,使其行为取得正反面经验。二抓想象性的道德感。这是人们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所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为培养这种道德感,我们就须给人们树立起英雄模范人物形象或先进典型事例,作为做人处事的榜样。三抓理性的道德感。这是一种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更自觉的情感体验,是把道德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的最概括的情感体验。为使人们具有这种道德感,我们就须进行深入的切合实际的道德理论教育。通过以上“三抓”,使人们确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之后,我们还应该培养人们对各种诱惑的抗拒力和道德的意志力,以保证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总之,行为感化教育既重行动影响、言语劝导,又重工作艺术,若在这三方面下功夫,用气力,就必然会使这种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14.启发诱导教育法
启发诱导是按照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针对犯错误者及有思想问题的人的思想症结,所采取的启蒙思想、脱离盲目、逐步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它在具体做法上,主要有下列四点:
(1)提出问题,热心地和被教育者一起弄清挫折与错误所造成的危害,破除对方心理上的“稳态症”。
有些员工受挫后尽管情绪上有波动,但对问题没有充分认识,于是表现出一种“稳态症状”。即:对后果估计上的“稳态症”,总以为没啥了不起,看不到后果的危害性;思想认识上的“稳态症”,总觉得受挫出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看不到主观方面的失误;行动上的“稳态症”,由于抱着一贯正确的态度,于是出现一种心理定势,思想上无触动,表现上无行动,依然故我。要破除这种稳态,首先应该从弄清后果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使大家看到危害的严重性,从而打破认识上和心理上的恒定状态。那么,挫折与错误有哪些危害呢?从客观表现看,它往往使人的需求中断,不敢去追求高远的正确目标;它往往造成事业上的损失,使应该达到的目标无限期地推迟了。从主观表现看,由于挫折与错误,有的人又不能正确认识,结果不是推诿于别人,便是自己沉默寡言,陷于自我孤立;不是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从消极方面思考问题,不思进取;不是高度警觉,而是自我安慰,交了“学费”反而未获得任何教益。所有这些,于己于人,于集体于国家都是没有丝毫好处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启发式的谈话,使被教育者清醒地看到这些危害,那种不警觉、无所谓和无认识的“稳态症”,就有可能得到破除。
(2)以循循善诱的态度,耐心地疏导被教育者内心的苦闷,理顺对方“紊乱”了的情绪。受挫后,由于人们所持的态度不够端正,往往通过外罚反映或内罚反映来表现其紊乱的情绪。所谓外罚反映,就是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以攻击别人来消除自己受挫后的紧张情绪。所谓内罚反映,就是把受挫原因归于自己,不吃不喝,自寻短见,自己惩罚自己。心理学把前者称为“攻击型机制”,把后者叫做“自我防御机制”。这两种反映都是消极的,错误的,是容易造成不良后果的。在做思想工作时,我们主要应帮助启发他们正视问题,查找根源,正确对人对己,消除其闷气、怨气、泄气。有些时候,我们不妨对他们的情绪紊乱加以“诱发”,有气话让其一吐为快,逐渐保持心理上的平衡,然后再找对方谈话,指出其错误所在。
(3)以启发性的语言,细心地和被教育者一道查找受挫原因,使对方变得清醒而又理智。
人们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是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主要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主观动机不能实现。如政策、规定的变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偶然事故的发生,社会、集体规范的约束等等,都会使一些努力受挫,内部原因主要是主观条件的限制,使某些动机不能实现。如自己的要求超越了自己的能力,好高骛远;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胜任自己所确定的任务,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想法很好却方法不对,过河未解决舟桥问题等等。在帮助受教育者分析受挫原因时,要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大家思考,在讨论问题时,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是一说一,是二说二。这样有利于他们看清问题,正视错误,恢复冷静,变得理智,从挫折中接受教训,将教训变为自身的财富。
(4)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诚心地和被教育者研讨战胜挫折的办法,使对方获得从头开始、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要帮助受挫而泄气的人们重新振作起来,拯救那即将消失的成功的希望,帮助他们找到获取成功的具体办法。具体点讲,就是:一要坚定其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经不起挫折,就得不到胜利,等等,这些浅显的道理对于坚定信心都是大有益处的。二要引导被教育者分析现实,审定目标。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现实,客观地估价自己,要使目标既符合自身的条件,又符合客观现实的可能,吸取过去超越自身条件、脱离现实而导致失败的教训。三要鼓励被教育者脚踏实地,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开拓进取。要教导他们胜不骄,败不馁,要有愚公挖山不止的毅力,有珠峰攀登者一往无前的勇气,有深海探宝者识水性瞄目标的机智。四要不断地给被教育者以指导和帮助,协助他们去达到目标。
启发诱导从程序上来讲,大体可按上述四方面来进行。但由于生活多变,情况悬殊,要使此法真正有效,还须进行多方面的摸索和探讨。
15.因人施教法
因人施教是根据问题的差异性和气质的差异性,所进行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思想帮教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解决问题而采取的。因为尽管人的个性及问题具有特殊性,但不少问题的产生及其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时期、某一部分人的思潮和倾向,总是和当时当地一些思想教育课题发生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为解决特殊问题必先解决普遍问题,这样做,既可扫清外围障碍,又可将问题看得更准,同时为解决特殊问题奠定思想基础。
因人施教刻意追求针对性,锐意讲求创造性,因而它是最灵活、最富有色彩的思想教育方法之一。在具体做法上,它要求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针对人的不同气质植采用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