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穿过坟场走出森林B返回森林从草原出去C绕过坟场走出森林该测试最先来源于网上的一个趣味性的测试,经过我们的加工处理后,作了许多的改进,在分析上,在本测试中一共分为四个维度来测查了人们的性格和自控力。第一题测试了人们的理性程度;第二题测试了性格的内外向的程度;第三题到第五题测试的是人们的自控性;第六题测试的是人们的成就动机;第七题测试的是人们的冲动性,这道题也是为了验证第一题;第八题测试的是人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应对的。当然,实际分析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简单。我们有一定的编码规则,并穿插了BEI技术,即关键行为访谈技术。
3.在消费者调查中的应用
自由联想技术应用于市场实践,将消费者联想出的内容进行分析,看是否存在负面联想,对反应的延迟时间进行测量,以此估计某个词汇的情感性。这些技巧能挖掘出比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更丰富的语意学含义,并被运用于品牌命名和广告文案中。应用比较多的联想技术有语词联想技术和“手段目的”,又称为利益链技术,以及构造技术。
(1)语词联想技术。
语词联想的方法是给消费者看一段文字,然后要求他把反应过程中最初涌现在头脑中的词记录下来。在词语联想中,给出一连串的词语,每给一个词语都让被试者回答其最初联想到的词语(叫反应语)。这种技术的潜在假定是,联想可让反应者或被试者暴露出他们对有关问题的内在感情。对回答或反应的分析可计算如下几个量:每个反应词语出现的频数;在给出反应词语之前耽搁的时间长度;在合理的时间段内,对某一试验词语完全无反应的被试的数目;根本无反应的被试就被判断为是情感卷入造成的反应阻塞。研究者常常将这些联想分为赞成、不赞成和中性三类。一个被试的反应模式以及反应的细节,可用来决定其对所研究问题的潜在态度或情感。语词联想常常用于检验品牌的名称,偶尔也用于测量人们对特殊产品、品牌、包装或广告的态度。在美国,很多知名企业的广告文案和产品命名都要进行语词联想测试,以发现其中能引起消费者负面联想的词语,以便及早进行调换。例如奥利奥公司在小组访谈背景下运用投射技术获得了对品牌的更深刻了解,知道奥利奥这个牌子能激发人们的强烈感情,在对很多消费者进行词语联想的时候发现,很多消费者认为奥利奥很神奇,于是“释放奥利奥的魔力”成为广告的主题。
(2)利益链技术。
让一个被试者列举出某种产品或品牌所能提供的利益,再列出这些利益所能提供的好处,继续下去直到被试者列不出好处为止。例如,对某一品牌维生素,被试者可能将“减少感冒”做为它的利益之一,随后被试者会列出“工作效率”和“精力充沛”,另一个被试者列出了“气色更好”。二人都认为维生素能减少感冒,但最终的目的不同,假设以上两位被试者代表了典型的两类消费者,那么,针对两类消费者的广告应有所不同。
构造测验则要求被试者以故事对话或绘图的形式构造一种反应。在构造测验中,调研者为被试者提供的最初结构比完成测验中提供的少。构造测验中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图画回答法和卡通试验法。
(3)图画回答法。
图画回答法的起源为主题统觉法或叫TAT法。做法是显示一系列的图画,有一般的也有不寻常的事件。在其中的一些画面上,人物或对象描绘得很清楚,但在另外一些中却很模糊。要求被试者看图讲故事。他们对图画的解释可以指示出他们自身的个性特征。例如,可以将被试者的特征描绘为冲动、有创造性、没有想象力等等。称之为主题统觉法是因为主题是从被试者对图片的感觉概念中抽取出来的。
(4)卡通试验法。
在卡通试验中,将卡通人物显示在一个与问题有关的具体环境内。要求被试者指出一个卡通人物会怎样回答另一个人物的问话或评论。从被试者的答案中就可以指示出他(她)对该环境或情况的感情、信念和态度。卡通试验法比图画回答法在实施和分析上都简单一些。例如,奥利奥公司调查小组在运用了一系列的构造测试技术来发掘消费者对于奥利奥品牌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情感。如绘画心理测试:测试对象按照要求画出一些蜡笔画来解释食用奥利奥或者其他品牌饼干的经历。除了食物和人们的吃相外,他们可以画任何东西。这些画面的分析基于测试对象对它们做出选择的口头解释,以及心理研究人员对画面做出的心理测试。再如拼贴画分析:测试对象(只包括成人和十几岁的孩子)被分为两组。每组得到一堆各种各样的杂志,并且按照要求剪下一些图片和文字来组成一幅拼贴画,用来表现他们对奥利奥品牌(A组)或者其他品牌(B组)的看法。拼贴画完成后,与奥利奥品牌或者其他品牌最密切相关的图片放在中央让每一组再接着向另一组解释自己的作品。和绘画心理测试一样,对拼贴画做出的分析也依赖于测试对象的口头解释和心理学家分析出的含义。调查小组从这些测试小组中听到的反应令人非常吃惊,他们惊异地发现,许多测试对象认为奥利奥品牌几乎可以说是“充满魔力”,并且它能够帮助成年人回忆起甜蜜的青春。它不仅仅只是勾起一种怀旧情感,嘴里含一片奥利奥饼干,仿佛又变成了孩子。
罗夏墨迹测验概述
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InkblotMethod,简称RIM)是最典型的投射测验,是投射测验之王。它不仅能进行内容分析,还能进行形式分析,因此,其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它自1921年创立以来,一直是临床上用得最广的心理测验之一,现在其应用目前也进一步拓宽到了企业人员招聘、学校学生管理等社会各领域中。
一、罗夏墨迹测验的基本原理
1.什么是罗夏墨迹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H.Rorschach)于1921年出版的墨迹测验,是通过对标准化的刺激进行反应,并对反应进行的观察分析,来预测或推断被试者在其他场合的行为样式。它是以墨迹偶然形成的模样为刺激图版,让被试者自由地看并说出所想到的东西,然后将这种反应用符号进行分类(称为“记号化”),加以分析、捕捉人格的各种特征,从而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
罗夏墨迹测验是一种标准化的,在心理学上很可靠的心理测量工具。如果能够做到正确的操作,其测验就能得到大量有用的信息。至于罗夏测验背后的理论实质到底是什么?是感知实验?是问题解决作业?还是一种心理投射测验?对此,罗夏本人的观点和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它首先是一种问题解决作业。但在“罗夏墨迹测验综合体系”中,罗夏测验既是一种标准的问题解决作业,又为心理投射测验开启了方便之门。
罗夏墨迹测验所用的用具是印刷好的10张墨迹图(见图13)、记录用纸和计时表。施测在宽松、自由的气氛及安静采光很好的房间中进行,测查的时间大约45~55分钟。主试者把一张张编有一定顺序的墨迹图版递给受试者,被试者两手拿着卡片观看,也可以自由地转动图形,从不同的角度看。
在测试完后,测试者对所测得的结果进行分类,将被试者的反应分为四类:①反应领域。是对图形作整体反应还是部分反应;是对其中某处特殊反应,还是对空白部分反应。②决定的原因。决定反应的知觉因素是形态还是运动;是彩色还是黑白;是浓还是淡等等。③内容。反应内容是人、是动物,还是解剖特征等其他内容的反应。④一般反应和独特反应。与大家反应是一致的还是与众不同的。然后再按正确度、明细度、组织化对形态水平进行整理。最后就根据分类结果来对被试者的人格和智力等进行评价。
罗夏测验不但能对一个人的人格和智力做出评估,而且能够诊断一个人是否正常;对正常人的某些特征如认知、情感、意志的特点等能诊断出来。同时,罗夏墨迹测验不受语言文字限制,图片本身无须修改,在任何不同文化背景中都可以使用。人格测验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之分。结构化测验要求被试直接报告自己的情绪、态度、经验和行为表现,通过这种直接的报告获得行为样本,从而得到人格的信息。在结构化人格测验中被试所表达出的信息大都经过了意识的审查。每个人在报告自我的信息时,必然在考虑自己展示出来的“我”是否与自己的社会角色协调,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运用“印象管理机制”,使反应中出现由社会称许性等引起的偏差,使测验失去效度。罗夏墨迹测验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测量方法,其刺激物和指导语都是非结构化的。非结构化测验旨在通过被试完成一定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如绘画、完成句子、编造故事、识别图形等)间接地评定其人格。罗夏墨迹测验是这种非结构测验中的典型,这类测验的目的是隐蔽的,被试不可能猜到测验的目的,他们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为了完成当前测验任务,而根本想不到这些行为会折射出自己的心理。因此表达出的心理信息就较少受到意识的审查,可以避免社会称许性问题的影响,被试在测验过程中也就不会掩饰和伪装。同时,罗夏墨迹测验的要求是从图片中识别出物体(让被试说出图形可能是什么),而不是根据图形编造故事和产生联想。因此,它与其他投射测验有根本的不同,刺激物的特征对反应有相当大的规定性,因此测验具有相当程度的结构性,也相当具有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一个客观化的心理测验。所以RIM具备测量真实心理的可能性。
2.罗夏墨迹测验的本质
罗夏认为反应是由原有的记忆和刺激物所引起的感觉这两者整合而成。这一整合,或者说是由刺激物引起的感觉同原有心理印象的匹配过程,是一个能在意识层面上的操作。换句话来说,就是当事人能够意识到墨迹图形不等于记忆中保持的事物,而是要对他们进行匹配,找出共同的相似点。所以罗夏也把这一辨认过程描述为联想过程。因为,这个测验要求注意墨迹图或者墨迹图的一部分,而事实上这一部分又是不同于记忆中的事物的,当事人就必须得把它与记忆中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辨认。同时罗夏还认为人们在利用记忆事物同化和整合感觉刺激的能力是不同的,此能力的差异也是得出不同反应的主要原因。他也以此为前提推翻了无意识元素有可能影响反应形成这一概念。他把反应过程看做是一种知觉或统觉,即当事人在系统的陈述前,多多少少都觉得那些刺激物与记忆中的痕迹不相符,然后通过知觉或统觉过程将它们匹配起来。而且这是在向当事人出示第一张图片时,他们都觉察到了,他们被要求提供事实上不存在的物体,实质上是要求他们对刺激进行“错误的确认”,同时鼓励他们在这一“错误确认”过程中将自身的一些东西投射到反应中。比如很多从事墨迹测验的专业工作者都遇到过这样的当事人,他们的联想和解释能力都受到一定的损伤,以至于他们在做测验的时候不能做出反应,还有那些与现实相距太远的当事人,他们面对墨迹也只能提供出幻觉内的反应。但以上两类当事人都相当少见。绝大多数接受测验的当事人,完全知道自己在对墨迹图做反应。实际上,测验的本质就是迫使当事人把墨迹转换成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这就创造出了一个要求违背现实的问题解决情景,同时当事人又要保持他或他本身的真实。结果这样要求对刺激的“错误确认”就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过程,在决策和得出答案时达到了高潮并最终将自己的人格特点投射了出来。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在做出反应前的短短时间内,当事人的精神活动总共包含了六项认知操作。这六项操作也可以看做是发生在反应过程中的三大阶段。
阶段一:
①对刺激及其各个部分的视觉输入和编码。
②对刺激及其各个部分进行分类,以及对各个可能被创造出来的潜在反应进行等级评定。
阶段二:
③放弃等级较低的潜在反应。
④放弃其他通不过审查机制的潜在反应。阶段三:
⑤根据个性特点和风格在剩下的潜在反应中进行选择。
⑥根据当事人心理状态在剩下的潜在反应中进行选择。
实际上当事人在看到墨迹图和做出第一反应之间,都已进行了以上六项认知操作。因此,到最后他们所做的决定或决策主要是从经验中展开联想,寻找匹配的对象,当事人面对的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是一个知觉和认知的课题。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当事人试图将图形识别为某种事物,而图形的本身也确实和现实中的某些事物有相似之处,这也是他们做出反应的依据。但不管当事人对图形最后做出何种的反应,刺激图形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私有的意义,而且这些私有的意义都是当事人自己赋予的。正因为如此,这也反应了当事人独特的心理,换句话说,也就是对图的每一项反应都有当事人心理的投射。
二、罗夏墨迹测验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罗夏墨迹测验自1921年由罗夏(H.Rorschach)创立以来,它一直是临床心理学界用得最广的心理测验之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它几乎成了临床心理学的同义语。但怀疑和批评它的人也很多,直到70年代,罗夏测验的发展才走向了整合的道路,人们对测验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关系进行了反思,重新界定了测验的性质,并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将测验引向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1.罗夏早期的发展
在罗夏(Rorschach)之前,泼墨游戏早已在瑞士民间广为流行,人们将墨泼在纸上,对折后形成不规则的对称图形,然后看谁的想象最丰富、最别具匠心。最早对墨迹图片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有JustinusKerner、Binet等,他们尝试用墨迹图来研究想象力。这些研究侧重分析反应内容,而没有探讨反应与人格的关系。罗夏早年研修医学,毕业后成了一名精神科医生。他自小就擅长泼墨游戏,并曾获得了“Klec”(意为墨迹图)的绰号。成为精神医生后,他开始用墨迹图研究精神病人。罗夏在墨迹图片的研究中采用了客观的方法。他采纳了格式塔学派的观点,认为测验主要涉及了知觉和统觉过程,并将此测验的性质界定为“图形解释测验”。测验只要求被试报告出他从图片中看出了什么,而不要求对图形作过多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