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说了六下西洋的所见所闻。
建文帝沉吟一回,道:“看来贫僧是得回国了。”
王刚强道:“不可!既已逃离,哪有回头之理?”
智深道:“阿弥陀佛!当今皇帝心胸狭窄,心狠手黑,回国就是死路一条。”
郑和道:“智深大师此言谬矣!”
智深惊道:“你怎知贫僧就是智深?”
郑和笑道:“民间风传建文君乔装僧侣出走,陛下已彻查僧界,早已查明智深、智慧和智仁等大师随扈。下官第五次下西洋之前,曾专程到泉州开元寺,断定‘三僧两卫’跟随君上扬帆出海。”
智深转向建文帝,道:“当今皇帝如此处心积虑,君上就更不能回国了。”
“三僧两卫”纷纷道:“君上,不能回去!”
建文帝未置可否,问郑和:“这些年当今皇帝都做了些什么。”
郑和道:“第一,修《永乐大典》。收录自先秦至明初各种书籍八千余种,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占卜、医书道经、工艺农艺等,荟萃百科,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两亿八千多万字。”建文帝点点头,道:“贫僧相信《永乐大典》会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金字塔’。”
郑和道:“第二,削藩。”建文帝道:“当今皇帝不是对贫僧削藩深恶痛绝吗?”郑和道:“此一时彼一时也,‘靖难之役’后陛下即削宁王,永乐四年削齐王,永乐六年削岷王,永乐十年削辽王等。”建文帝笑了,道:“贫僧没有完成的削藩大业,当今皇帝完成了。贫僧削藩时,当今皇帝作为藩王,又何尝不知贫僧削藩的良苦用心,自己当上皇帝后大力削藩,真是莫大的讽刺。”郑和道:“是,陛下说藩王拥兵自重,早晚会为害朝廷。”建文帝又笑了,示意他继续说。
郑和道:“第三,五征鞑靼,亲剿瓦刺,将大明北方边境向西向北各推延伸了两千余里,边民从此再无兵灾。第四,灭安南。第五,通运河。第六,创‘永乐盛世’。第七……”
建文帝仰天一叹,由衷地道:“帝王之文治武功莫过于此,贫僧不及啊!”
郑和道:“再就是差臣六下西洋,四海臣服,万国来朝。”
建文帝站起身,对“三僧两卫”说道:“贫僧若再不回国,只怕当今皇帝会差人十下西洋了。回去吧!贫僧已是别无选择,回归故土也是贫僧的夙愿。适才听郑和说了当今皇帝之所作所为,能有此创举者,定不会再为难贫僧这个废帝。贫僧早已无意再争皇位,对当今皇帝已无威胁,今后可安居寺院,念佛诵经。”
“三僧两卫”道:“难保当今皇帝不会翻脸。”
郑和道:“请放心,下官已有应对之策。”
建文帝问道:“如何应对?”
郑和道:“君上,恕臣不恭。”起身转到建文帝身后,耳语一番。
建文帝笑了,道:“回国!”
建文帝启程回国,伊兹科亚特尔王带着胞族、氏族首领,以及文武百官和一万多兵民一直送到码头,依依惜别。伊兹科亚特尔王紧紧握住建文帝的手,道:“临别之际,请君上赐言!”建文帝想了想,道:“贫僧最担心的是,扶桑一旦被白人发现,就会兵连祸结,哀鸿遍野。”竖起食指,说道:“一百年,最多一百年,只怕灾祸就会降临在扶桑大地。”
伊兹科亚特尔王问道:“我等该如何应对?”
建文帝道:“重工技、良利器,练士卒、增人口,富民强国,严阵以待。”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要重视科学技术,改良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素质,增加人口数量,强国富民充分做好迎战准备。
建文帝道:“西方诸国在我中土元朝时候就已得到火药配制之法,他们制作的火药兵器十分精良。贫僧虽然把火药配制之法已悉数告知你等,但不知扶桑能否找到硫磺和硝石,如果找不到,火药便无法配制,火药兵器便无从制作。”尤其是硝石矿藏,在当时很难找,元朝时阿拉伯人为了配制火药,曾从中国大量进口。
毫无疑问,一个民族如果科技水平不高,军人素质低下,人口数量不多,武器装备落后,就难以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建文帝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当年黄帝在统一时就曾说过,任何人都无法割裂这个民族大家庭的兄弟般的情义,任何力量都不能拆散这个亲如一家的民族。这个民族因古老而心胸博大,因和睦而坚不可摧,因善良而得道多助,支撑这个民族的是顶天立地的铮铮脊骨,组成这个民族的是不屈不挠的龙裔圣胄。中华民族虽几经磨难,却屹立不倒,这与中华民族的人口众多和英雄辈出不无关系。”
伊兹科亚特尔王问道:“中土怎么会有那么多人?”
建文帝道:“春秋时中土出了一位圣人孔子,他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推崇子孙满堂,倡导早婚早育。孔子创立儒家,并为世人接受,多生出许多娃子。应该说中土的人口众多,正与孔子此说有关。”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人口有四万万五千万,涌现出众多抗日英雄。日本当时的人口还没有中国的四川一省多,进行的又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注定会失败。抗日战争期间中华各族儿女伤亡3500万人,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共同筑起的血肉长城,挡住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最终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在民族危难关头,人口优势成为一种战略资源,《论持久战》中正有阐述。
促使中国人口增长的除了孔子,还有乾隆和毛泽东。清朝前,中国人口最多时在5000万左右,乾隆在位六十年,将“康乾盛世”推向空前,社会安定,人口突破一亿,奠定了后来人口爆发性增长的基础。毛泽东提倡“人多力量大”,赞美“六亿神州尽舜尧”,这种诗情画意般的人口政策导向,加上新中国大幅降低婴幼儿的死亡率,提高人均寿命,中国的人口迅速达到13亿,雄踞世界人口排行榜榜首,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
冷兵器时代,建文帝注重增加人口和兵丁,重视科技,改良武器,富民强国,无疑是对的。最后,建文帝对伊兹科亚特尔王说道:“你们要多生娃子!”
建文帝回国,玛雅之行未能如愿,印第安统一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如果当时印第安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富强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改写的不仅是印第安民族的历史,不仅是美洲的历史,还有世界历史,但这一切都只是“如果”。
建文帝回到阔别近二十年的故国,感慨万千。
明成祖终于找到建文帝,打开了多年的心结。
郑和在扶桑见到建文帝,当即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保护建文帝回国后不受伤害。
郑和信仰回教,注重善行善举,对建文帝充满同情,他在永乐十五年第五次下西洋前,曾到泉州开元寺并到灵山圣墓(伊斯兰教先贤之墓)行香,在灵山立碑为记:“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这就是著名的“郑和行香碑”。郑和行香选择在五月十六,并特意记事刻碑留存于世,本身就隐藏着对建文帝的隐忠之情,因为这一天正是建文帝登基为帝的纪念日。访到建文帝,这是多大的功劳,但郑和率领船队回到出发地江苏刘家港后,并没有马上带建文帝进京邀功,而是故意先见了胡濙,这里面暗藏玄机。
胡濙原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名义上是在寻找仙人张三丰,对建文帝的查访自然不能大张旗鼓。胡濙十分敬业,数过家门而不入,后来升任礼部左侍郎。这时胡滢正在江浙巡视,得到郑和的通报,急匆匆赶到刘家港。郑和与胡濙商议,由胡濙北上去见明成祖,胡濙自然是欣然答应。
这一年是永乐二十一年即公元1423年。明成祖正在亲征鞑靼的途中,驻军宣府。胡濙赶到时已是深夜,明成祖“闻濙至,急起召入”,披衣下床,二人一直谈到四更天,《明史》上说明成祖“至是疑始释”,也就是疑虑顿消,特别精神。
胡濙问明成祖如何处置建文帝。
明成祖沉吟半晌,道:“不宜杀,不宜放,不宜关……”
此时郑和把建文帝带回国,实际上给明成祖出了一道难题。在明成祖刚登基时,担心江山不稳,郑和的前四次下西洋,的确是想找到建文帝,以绝后患。而今明成祖经营大明已有二十多年,江山稳固,文治武功直追汉武帝、唐太宗,很想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明君形象。郑和的第五、第六次下西洋,明成祖想向世界展示“永乐盛世”,震慑建文帝永远不要回国,没有给郑和“见之即斩”的权力,没想到建文帝偏偏回来了。郑和回国已有一段时间,船上官兵难免上岸,走漏消息已是必然。此时再杀建文帝显然不妥,关押亦不可取,事涉明成祖的仁君形象和历史评价。郑和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对建文帝耳语一番,促其回国。
明成祖盯着胡濙,道:“以爱卿之意……”
胡濙道:“臣与郑和曾有商议,如今之计只能假戏真唱,既然建文君已入僧界,无意争天下,不再问世事,不如就让他出家。在寺院周围布下锦衣卫,确保万无一失。陛下雄才大略,如此处置,正显我大明大帝的非凡气派。”
明成祖当即批准了这一建议,并升任胡濙为礼部尚书。
永乐二十二年即公元1424年七月,这位知人善任、刚愎自用、性情难测、褒贬不一的大帝明成祖,病逝于征讨鞑靼的途中,享年六十五岁。明成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让郑和去发现世界吧!”
正是明成祖的这句话,促成了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六年即公元1431年十二月,郑和扬帆出海。郑和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前六次出海重任在肩,都是来去匆匆,这次船过麦加,终于实现了朝圣的梦想。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郑和在归国途中,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古里即今印度卡里卡特,享年62岁,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古里也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途经的地方,当时立碑留念,碑文刻着:“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没想到这里竟成了郑和的归地。英雄归去,结束了一个令人无限遐想的英雄时代……
这次远航,郑和派出若干支船队周游世界,其中一支到达澳洲,一支到达南美,一支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到达地中海。
孟席斯继《1421:中国发现世界》之后,又推出了另一部更具爆炸性的新著《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经孟席斯考证,郑和船队曾到过意大利,并赠给罗马教廷一部《永乐大典》,中国人点燃了欧洲文艺复兴之火,结束了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他对比了那个时期的多位意大利科学家特别是数学家、建筑学家和工程学家的思想、方法和成果,断言出自中国的《永乐大典》。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绘制的许多机械设计图,在《永乐大典》中的《农书》里都有“母本”。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的1434年,意大利才掌握了生铁和钢材的冶炼,以及先进的农业栽种技术、印刷术等。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授和点拨,仅仅依靠自身的技术积累,突飞猛进获得这样的技术和文明成果,是不可想象的,更何况处在压抑人性压抑科学的“中世纪黑暗时代”。不过,这些技术和文明成果,四百年后欧洲人以坚船利炮“回敬”给了中国这位老师。
在孟席斯的书里,郑和成了实际上的“欧洲文艺复兴之父”。
据《殊域周咨录》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一直封存在兵部仓库,包括皇帝敕书、船队的编制和人员名单,以及航海日志和账目等大量原始资料。成化年间,明宪宗下令整理,不料《郑和出使水程》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私自拿走阅读,明宪宗追问时,刘大夏不敢承认。私藏兵部档案属于杀头之罪,刘大夏无法收场,只好偷偷焚毁。《殊域周咨录》是明朝行人司行人、刑科右给事中严从简,在明神宗万历二年即1574年撰写的一部关于明朝边疆历史和中外交通史的书籍。严从简因职务之便,接触许多外来使臣,掌握海外国家和边防的状况,以及大量内部文件和记录。《殊域周咨录》成书年代距离《郑和出使水程》被焚毁的时间不长,此事当为可信。《殊域周咨录》因把女真列入东北夷,在清朝被列为禁书。
建文帝真正出家后,再未踏出山门一步。建文帝去世后,“三僧”坐化,“两位”出家。关于建文帝的出家之地,目前有多种说法,各地都有自己的依据。
云南武定狮子山正续禅寺有一匾联,耐人寻味,现录之: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是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建文帝的回国,玛雅乃至整个印第安失去了统一的最后机会。
玛雅实行松散的城邦体制,各自为政,其力量在印第安三大主要族群中最弱。1519年科尔特斯攻占特诺奇蒂特兰,灭亡阿兹特克帝国,1527年科尔特斯派蒙特霍率军入侵玛雅。蒙特霍参照科尔特斯入侵阿兹特克和“老皮”入侵印加的模式,企图直接袭取玛雅的首都,从而一举灭亡玛雅。没想到玛雅人是松散的联邦,各自为战,抗击的烈火遍地燃烧,蒙特霍处处挨打,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出。不过蒙特霍被赶走后,玛雅人进行了内战,实力被大量消耗。1531年蒙特霍重返玛雅,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先跟玛雅海岸城市坎佩切结盟,然后派出军队深入玛雅腹地扫荡。
蒙特霍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倒霉的人,在征服印第安三大族群的将领中,“老皮”得到了大量的财富,科尔特斯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大片的土地,唯有他一无所获。这支西班牙军队由妒而恨,由恨而狂,由狂而疯,每人除了携带战斗武器外,还特地带着一把锤子,见到玛雅建筑即砸,见到玛雅书籍即烧,见到玛雅人即杀。
关于多数玛雅人的消失,世上有两个传说。一说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玛雅人被西班牙殖民者杀死了,一说玛雅人原本就是外星人的后裔,多数又被外星人用宇宙飞船接走了。我们很愿意相信玛雅人真的飞回太空,穿越星际,回到了阔别多少个世纪的故乡。我们真诚地祝福玛雅人,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玛雅确实是最后才被征服的印第安人。到了1546年,除了现在危地马拉北部的密林地区外,整个尤卡坦半岛均落入西班牙殖民者手中,但玛雅人躲进丛林里继续抗击达三个世纪。墨西哥独立战争期间,玛雅人举行了大规模起义,并于1821年宣布独立。1847年,玛雅人在尤卡坦东部建立了国家,英文名是“ChanSantaCruzstate”,一直延续到1933年4月才被摧毁。
1562年7月,在尤卡坦半岛美里达市(Merida)南郊广场上,西班牙殖民者狄亚哥·迪兰达(FrDiegodelanda)下令焚毁了从各地搜罗来的成千上万册玛雅书籍。迪兰达后来称,那些书籍记载的都是玛雅人的迷信和魔鬼的谎言,必须一把火烧掉。据目击者介绍,那些大部分是用玛雅象形文字书写在鹿皮上的古书,还有一些绘画图书,以及世界上最精确的航海图和天文资料等。随着火焰的跳动,随着烟雾的升腾,那些关于玛雅先民神奇智慧和中华先民开创美洲的历史记录,也随之灰飞烟灭,化为乌有。
玛雅古书抄本现仅残存三部,分别收藏在西班牙马德里、法国巴黎和德国德累斯顿。
葡萄牙同样觊觎南美印第安人的土地和财富,殖民掠夺从砍伐巴西红木开始,“红木”(Brasil)一词逐渐成为国名,中文音译为“巴西”。1555年法国出兵争夺,后来荷兰也加入争夺行列,但都被葡萄牙驱走。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萄牙王室逃到巴西,巴西一度成为葡萄牙帝国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