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孔子将走之时,老子对孔子讲:“我以前听说,有钱人送别的时候,给人钱财便于路上使用,有仁义的人送人的时候,只能送给友人几句话。我不是大富大贵之人,没有多余的钱财送给你,我还是送给你几句话吧。当今世间上,聪明并对世界的事情有深刻洞察力的人,往往容易遇到灾祸,不能善终,原因在于喜欢指责别人的不对;而擅长辩论且知识渊博的人,往往容易给自己找来祸事,是因为太喜欢批评别人的缺点。作为一个君子,应该谦逊,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作为下臣,不要代替君王拿主意,希望你一定要记住这几句话呀。”孔子听了之后,非常认同地点了点头说:“弟子一定将您的告诫牢记于心,不敢忘记。”
当老子送孔子到黄河边上的时候,看到黄河之水滚滚而来,像万马奔腾,又像雷声阵阵。孔丘站在岸边,不由得感叹道:“人生过往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日夜不停!黄河水奔腾不息,而人的年华也匆匆度过,河水不知道会流到哪里去,人生也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归宿啊!”听到孔丘的感叹,老子说:“人出生在天地之间,自然与天地是一体的。天地是自然形成的,人也是自然形成的,人一辈子会从幼儿、少年、青壮年然后变成老年人,这与天地是一样的。但是一年四季不停变换,难道需要悲伤吗?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一切事情,随着自然的发展行事,才能怡然自得,自由自在地活着。如果非要逆着天地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情,每天非要做成些什么,就会一忙忙碌碌地陷入到自然的羁绊中。功名利禄让人心乱如麻,每天坐立不宁,总是在担心,却永远也不能获得快乐,这就是人的自寻烦恼呀。”
孔子说:“我担心现在人心丧乱,仁义缺失,礼坏乐崩,战乱不止。国与国之间天天打仗,人与人之间天天争斗,这人生短暂,不能够建功立业岂不是枉为一生啊。”老子说:“天地在没有人之前不是好好地存在着吗?日月星辰不需要人来点燃,不是依旧光明吗?禽兽没有人自己会生活得更好呀,这就是自然的作用,根本就不需要人来添乱的。人就是因为总想做点儿什么,最后就会做不成。人总是想要获得荣耀,最终却会遭受到羞辱。这就是不遵循天地之道,非要逆着天道做事情,这也违背了人性。国家本来可以自己就能运行良好,人本来自己就可以纠正错误,为何需要天天去讲礼乐,天天去倡导人们施行仁义呢?这完全是多此一举呀!有时候做得越多,纠正得越多,反而却违反了人的本性,这就像依靠打鼓来追击逃跑的人,鼓声越响,那个逃跑的人不就跑得越快越远吗?”
老子指着黄河对孔子接着说:“你为什么不去学习一下水的高尚品德呢?”孔子很奇怪,问道:“这水还有道德?”老子说:“这个世界上最谦虚的就是水,水滋养万物却从不和万物争斗,这种谦虚的美德难道不是最好的品德吗?江河湖海能够贯穿所有山川沟壑,是因为水往低处流。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但任何强大的东西却又都战胜不了水,这就是谦虚的美德呀!所以说柔软能够战胜刚强,弱小的可以战胜强大的,这道理就在其中。因为水没有任何欲望,所以才能无孔不入,由此可见不去教化的教化,才最容易有效果。而不是天天在人们耳边不停地说仁义。”
孔子听了之后顿时大悟道:“先生这番话,让我真正明白了世界的道理:人们都要争着向上,而水却独自向下;人们都喜欢做容易的事情,而水却喜欢独辟蹊径,到危险的地方做难事;人们都喜欢自己千千净净,而水却不在乎浑浊。这就是人为何胜不了水的原因啊。”老子点点头说:“嗯,就是这个道理。当你不和别人争斗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想和你争斗,这就是向水学习啊!水的道理就是天地之道,水一切顺其自然,从高处流到低处,而不是从低处强迫自己流到高处,这是水的聪明之处。”
老子接着说:“水深不可测,厚德载物。真正有道德的人应该顺应形势去做事情,有本事的人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去变换做事的方法,有智慧的人应该明白不做事情也是一种作为,顺应形势做事自然事半功倍。你这次回去以后,要将傲气从一言一行中剔除,要防止自己的想法从脸上显现出来。要不然的话,你还没做什么别人就已经听说,你刚想什么别人就已经知道,这样张扬地做事情就像一只大老虎跑到大街上,谁还敢用你呢?”
孔子说:“先生的话,弟子深深体会到了,您的教诲,我会一辈子记在心里,体现在生活中。感谢您的谆谆教诲,弟子一定不会忘记。”说罢便倒地给老子磕头。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去了。
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师父这次出行所得。孔子说:“老子不是一般人啊,老子已经得道。举个例子,我只是知道鸟可以在天上飞,鱼可以在水中游,野兽可以在山林里面奔跑。在陆地上的动物可以用网来捕捉,在水里的动物可以用钩子来捕捉,在天上的动物可以用弓箭来捕捉,而见到龙以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龙乘着风会飞到九霄之外,我是没有任何办法去追赶龙的。老子就像是龙,我望尘莫及啊。他的才华就像九天一样高,他的品德就像龙一样随时屈伸,老子是我的老师呀!”
太上老君感悟生死
老子在周天子身边做了官,就要将母亲接过去,可是母亲始终不愿意离开陈国相邑,因为老子的母亲将相邑看做故乡。于是老子只能隔上几年就回家看看母亲,时间飞快地过去,老子已经在周天子身边呆了三十多年了。一天,老子刚刚起床沐浴更衣,突然母亲身边的一个家人满脸悲伤地出现在老子面前,原来老子母亲病重,可能不久于人世,让他速速回家。
老子赶紧奏报天子,请求回家乡看望母亲。天子准奏后,老子就赶紧出发,等到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去世了。老子悲痛欲绝,忍痛将母亲安葬后,便按照礼法在母亲坟前守孝。老子看着眼前的孤坟,想到母亲的音容笑貌,和小时候与母亲一起生活的过往,老子心如刀绞,寝食难安,泣由心生,在母亲坟前一直跪着,不肯吃也不肯喝,只是苦苦思索,为母亲的逝去而伤心,为自己不能再见到母亲而难过。
老子想着想着,突然感觉自己真是愚蠢。老子终于大彻大悟,心中的愁烦之情一扫而空,这忧愁刚刚消失,老子顿时就觉得饿得要命。赶紧将家人唤来,饱饱地吃了一顿,然后倒头就睡着了。家人看到主人这样反常的行为感觉非常奇怪,心想主人难道心情过于悲痛,精神不太正常了?
等到老子醒来,便赶紧问主人身体是不是舒服,为什么一反常态大吃大喝还能安心睡着。老子回答说:“人出生在这个世界后,饱含着感情也拥有了万物无法比拟的智慧。人有情,相互之间相亲相爱,人存在这个世界上才会感觉到幸福;因为有智慧,人才能通达事理,明白人情世故。人的感情需要理智来补充,人的理智需要对感情加以控制。如果完全让感情掩盖了理智,人做事情就会失去判断,没有了轻重之分,也就不能做事情了;只有让理智去疏通感情,这样人才能聪慧,适度地表达感情。母亲费尽千辛万苦将我生出来,这份恩情如山一样重。如今母亲去世,我的感情一下子完全失去了倾注的对象,我的心全乱了。这就是让人难以割舍的感情啊,这是人之常情啊。”
老子接着说:“但是,我这样心都乱了,完全失去了理智,做事情就会颠三倒四了,所以先前一直悲痛欲绝。后来我一直想着母亲,突然间明白,母亲将我生出来,不是让我整天悲痛的,母亲常常教导我说,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智慧,她说任何事情都要有度,不能完全乱了方寸,这才是大丈夫的作为。所以我突然明白了母亲教导我的真正含义,我要对感情加以控制,不能完全失去理智。也就是因为想明白了这个,这才突然觉得饿了,又困了,才饱餐一顿后又好好睡了一觉。”
家人恍然大悟,问老子:“那人怎样才能用理智来管理感情呢?”
老子说:“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从什么都没有产生的,那人既然能从无到有,也就必然会有从有到无的一天,也就是人终有一天还是要回到自然,变成尘土。在母亲没有怀上我之前,和我是没有母子之情的,但后来生出来我,我们就有了母子之情。如今母亲去世了,母亲的爱已经随着她去世而没有了,我对母亲的感情仍在,却没有倾注的对象了。人的感情在没有产生之前和人去世后感情消失了,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吗?如果我一味地沉浸在悲痛之中,岂不是很愚蠢吗?骨肉之情,就算是天荒地老也不会割断,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但不会中断,不代表不需要对感情加以一定的控制,如果不控制,显然也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因为人如果不吃不喝,不睡不休就会导致身体损伤,因为这样做是违反了自然的规律,身体自然就会受到损害。因此我考虑到这样,才开始吃东西并且开始睡觉了,我想要用剩下的一生来怀念母亲,而不仅仅是眼前的这段时间。”
大家听到老子讲述生死之道这样精辟,个个都暗暗折服,心想这才是至情至性,有些人在守孝期间悲痛欲绝,一过守孝,不少人仿佛完全忘记了父母的感情,就好像守孝期满就能将父母的恩情完全偿还一样,实际上人的一生都不忘记父母养育之恩,一生都应该永远记着父母,一生对父母的感情都不改变,这才是真正孝顺的人应该做的事情,这才是有智慧又有感情的人应该去做的事情。
太上老君函谷关着书
周敬王二年(前518),老聃为母亲守丧期满,便返回周朝都城。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周王室祸起萧墙,王子朝率兵攻打刘公的封城,周敬王不得已向当时最为强大的晋国求救,晋国出兵后,王子朝难以抵挡,便命令手下兵士将周王室所藏的典籍带走,将这些典籍作为礼物,送给楚国。而负责图书管理的老子被周王贬斥。老子感觉心灰意懒,觉得周王室从此即将衰亡,于是挂印出走了。
老子刚刚离开周王朝洛邑,城郊之间到处野草横生,断壁残垣,耕田荒芜,流民失所,道路损坏,一片荒凉的景象。虽然王子朝兵败逃走,但周王朝都城并没有恢复耕作,反而到处仍旧是战马奔跑。老子看到如此民不聊生的景象,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说:“军队强盛是不祥之兆,而不是君子治国所必须的。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不得不使用武力来保卫,但要适可而止,恬然娴静。通过武力获胜并没有什么可以扬扬自得的,如果因武力获胜而倍感喜悦,只会变得更加喜欢战争。而武力是难服天下众人的,也得不到老百姓真正的拥护。”
老子接着说:“真正的帝王,不以武力征服天下。所谓刀兵过往,田地就荒了,大规模的战争过后,一定会遭遇灾年。天下安定的时候,到处是耕地用的牛马,而天下大乱的时候,才会到处奔跑着战马。当到处都是战马的时候,距离国破家亡的时候也不远了。”于是老子继续前行,向西方走去。
不久老子便来到秦国的函谷关,这函谷关周围都是大山,只有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道路可以通行,正可谓易守难攻的军事重镇。而这函谷关当时守关的将军叫做关尹,关尹从小就喜欢读书,到处拜师学习,他对观看天象也颇有所得。一天,关尹独自一人在函谷关城楼上观看夜空,只见东方有紫色的祥云凝聚,长有三万里,形状像一条飞龙,并且冲着函谷关的方向而来,他自言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多里,莫不成是有圣人要从函谷关经过。”于是关尹第二天一早就命令手下士兵,清扫道路,并在函谷关前设置香案,焚香迎客。
就在一切准备妥当的时候,老子骑着他那头大青牛缓缓来到函谷关前。关尹在关上看到这位白发如雪,双眉垂肩,一身朴素装扮的老人骑着大青牛缓缓而来,关尹赶紧下关出门相迎,在老子面前深深一鞠躬,说:“没想到关尹我三生有幸,能够得见圣人,望圣人度我。”老子见来人浓眉大眼,身材魁梧,眉宇之间却流露出饱读诗书颇有见识的神情,问道:“我不过是个老头子,大人何必屈尊,我想大人一定是认错人了。”
关尹道:“老先生就不要推辞啦,昨天晚上我看到紫气东来,就知道圣人即将经过函谷关,如今看到您,仙风道骨,您一定就是我昨天夜间看到天象所昭示的圣人。”老子说:“我就是个普通人啊,并不是什么圣人呢,你这样说,真是羞愧老夫呀,让我无地自容呢。”关尹赶紧又鞠一躬说:“昨日除了见到紫气东来之外,还看到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随,便知道圣人是乘着青牛来的,您骑得青牛非比寻常,所以您定是昨日天象中昭示的圣人。另外,早就听说周天子身边有圣人每日以青牛代步,不知道您是否就是老子先生。”
老子一看被认出来了,哈哈大笑道:“大人好眼力,一眼就把我看出来了,恭敬不如从命,我便随你而去吧。”关尹闻言大喜,赶紧牵着老子的青牛,亲自将老子带人函谷关,接人家中。关尹设宴款待老子,在宴席前跪倒在地要拜老子为师:“先生是当世圣人,圣人不吝啬教诲他人,以天下为己任,教化万众为先导。我孤陋寡闻,虽然不才,但一直渴望能够得到您的教诲,如今三生有幸见到您,希望先生教我,以后您出了函谷关,再去寻找您的踪迹,就太难了,希望先生能够着书立说,好让弟子学习。再者,这世间太多人活得浑浑噩噩,都想寻觅圣人的点化,却没有几人能有如此福分。先生写下书籍,弟子才可以将这些书籍流传后人,让众人能?够聆听先生教诲,造福万代。”
老子听后被关尹的诚恳之心所感动,于是便收关尹为徒,遂以天下之兴亡,百姓之安危,幸福之大道为基本对象,上溯远古洪荒,下测未来兴亡,着书两篇,一共五千字。上篇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起言,故被后人称为《道经》,下篇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开头,故被后人称为《德经》。这两篇书合成一篇,便叫做《道德经》。
其中《道经》主要讲授天地之源,宇宙之本,将天地之间的变化和四季的循环往复,以及阴阳交换做了较为深入的阐述。而下篇《德经》则主要谈人间与人相处的方法,将做事法则,进退之道,以及养生的道理阐述得非常精辟。关尹得到这部书之后,像宝贝一样爱护着,整天琢磨,终日诵读,并将这部书传遍天下。不久,老子便辞别了徒弟关尹,出了函谷关,得道成仙去了。老子得道之后,成为“三清”之一,号太上老君。
而紫气东来也就成了中国文化中最为高贵的代名词,后世人常用紫气形容帝王,将紫气作为吉祥瑞福的代名词,并认为如果有户人家生孩子,屋子上空有紫气的话,这孩子将来必定成就大业,传说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他出生的时候,他家屋顶上空也漂浮着紫气。
太上老君点化阳子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