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兖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鉴赏】
本文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是集中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文中概述了曹操统一中国北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写得坦白直率,气势磅礴,充满豪气,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
曹操统一北方后,政权逐渐巩固,想进一步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和刘备两大军事势力是他的巨大威胁。孙、刘除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
《让县自明本志令》抒情言志,饶有文学意味。鲁迅先生指出,汉末魏初文章的特点是“清峻”和“通脱”。曹操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艺术特色。“清峻”即简约严明的意思;“通脱”即随便不拘的意思。
文章善于引古证今,以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证明自己的现实思想之合情合理,而且十分可信。用齐桓、晋文说明自己同样“尊王攘夷”;用乐毅、蒙恬说明自己也忠心耿耿;用介推、申胥说明自己也不贪封赏;用周公《金縢》之书说明自己写本文时的良苦用心。由于这些模拟得当,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并且使文章典雅庄重又多彩多姿。
语言质朴明白,浅显自然,丝毫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句句平易近人,字字熨贴自如,利落而痛快地表现了曹操在根本问题上绝不妥协,不能让权让位,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却可以做出让步,甚至可让出四分之三封地的政治家的器量和风度。
文章的结构看来似乎没有精心结构,好像漫无边际,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其实不然。全文信笔挥洒却又文气贯通,结构安排也井然有序。大体上说,前半部侧重叙事,后半部侧重“明志”,而“明志”之意又统贯全篇:先言志郡守,继言志在封侯,再言志植有限。后半部畅言平生之志在于荡平天下,但又断无“不逊之志”,只是出于利害得失的种种考虑才暂时不肯让出兵权的。这种结构突出了中心和重点,而且前后文之间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不枝不蔓,首尾相应。而且全文无论引古还是证今,都做到有事实,有分析,有理有据,有材料有观点,并使二者有机统一,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