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老师对拉萨的熟悉,在于他对于拉萨各大寺庙的熟悉。每每讲述到这些寺庙,他就会激情满怀。
次仁老师的讲述极富感染力,有时,他是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江湖论坛、山寨闲聊,有时,他是端端正正地坐着亦史亦诗地娓娓道来,有时,他是在行走中间随意地说,像聊家常。
拉萨城的东、西、北三面,坐落着黄教著名的三大寺:西面的哲蚌寺、北面的色拉寺和东面的甘丹寺。我给大家一一道来。
哲蚌寺位于拉萨城西郊10公里的地方,矗立着根培乌孜山南麓,那巨大的山坳之中,层层叠叠布满了白色建筑群,俨然一座抢人眼球的山城。它就是举世闻名的黄教六大根本道场之一的哲蚌寺。
因为哲蚌寺建筑倚山而建,错落有致,又以白色为主调,远看像米堆。哲蚌,藏语意为“雪白的大米堆聚”,蕴涵繁荣的意思。
始建于1416年,有宗喀巴弟子嘉样曲结主持兴建,第二、三、四世达赖均在此坐床,二至五世达赖喇嘛居住该寺。嘉样曲结为尊称,意为妙音法王。他出生在桑耶地方的一个农奴主家庭,幼年聪慧过人,拜师以后很受器重。受命于宗喀巴在拉萨西10公里的北山坡建立了哲蚌寺。并在寺内建立了统治西藏的甘丹颇章(宫)。
哲蚌寺很大,让人如入迷宫。
哲蚌寺以“嘉样拉康”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扩展开去,庄严宏伟的殿堂、结构巧妙的僧舍恰如雪白的大米堆积而成。
那巍然耸立的碉楼、密如蛛网的巷道、顺山势次第升高的僧舍、经堂和佛殿、辉煌瑰丽的金顶、彩幡和鎏金宝幢,气势磅礴,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哲蚌寺是西藏规模最大、喇嘛人数最多的寺院。
到20世纪50年代,在这二十多万平方米的廊式庙宇建筑里,曾经生活着七千七百、多的时候达万名以上的喇嘛和活佛,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在酥油灯的陪伴下,剃度受戒、读经礼佛,研习着显宗或密法,从童年到青年到壮年暮年,直到终老……
夏天的青藏高原真是个妩媚的世界,因为与高山上的白雪一样的空气,因为与天空泼洒下来的阳光一样的心情。在这里,适宜做一只迷途的羔羊,充分享受阳光和雪山的眷顾和亲昵。
信仰藏传佛教的僧俗民众,以一生能亲自朝拜达赖、班禅一面并且受到两位活佛的摸顶为最幸福的事。
哲蚌寺布局按转经礼仪布置,由门厅、回廊环绕,中间是天井、经堂、佛殿。正殿是措钦大殿,气势宏大、蔚为壮观,大殿以183根立柱支撑,可容纳9000名喇嘛同时诵经。经堂有凸起的天窗采光,天窗周围挂满唐卡(藏传佛教卷轴佛像)、帷幕;佛殿光线幽暗,只有一小束光通过天窗照射到佛像面部,这一切都使观者感觉到神秘的氛围。大殿和主要经堂的外部都用金顶、相轮、宝幢等进行装饰,使庙宇建筑显得辉煌华丽。寺内保存有大量历史文物、佛教经典、法器、供器、工艺美术品等,还有3座银皮包裹的灵塔和13座银塔。
坐落于寺院西侧的甘丹颇章,是1518年乃东王送给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的佛邸。布达拉宫建成之前,历代达赖喇嘛在这里指挥整个黄教僧侣集团,直到推翻藏巴汉王的统治,建立甘丹颇章政权。甘丹颇章是座精美而坚固的藏式建筑,主楼高三层,楼顶“各扎岗”有个神女殿,供奉的女神叫唐坝·卡吉布芝,她本来就是寺院下面唐坝村的民女,很美丽。后来用她的肉身制成这尊神女像。
措钦大殿相当于内地寺庙的大雄宝殿。大殿里的经堂占地约两千平方米,伫立着一百八十三根巨大的立柱,支撑起大殿房顶,走进去就如走进一片森林里。每天早晨,全寺近万名喇嘛集聚于此喝茶早祷,诵经之声像是一片绛红色的海洋发出的拍岸惊涛。
每逢举行仪式或进行佛教活动,其声势浩大,十分壮观。
一排长号在吹响,低沉的号声像是在诉说着历史脚步的沉重。万里长空飞腾着大朵大朵的白云,似乎每一团云朵后面都隐藏着无数倾听号角的信众。紧接着,鼓乐响起,如海的浪涛,喧嚣、震耳欲聋,越过高高的根培乌孜山,直上九霄。那一望无际的绛红色袈裟,在阳光下折射着绚烂,令人目眩。
措钦大殿又是文物宝库和藏经楼,里面珍藏着明清两代帝王赐给哲蚌寺的经卷、佛像和宝物。三楼西北小殿内供奉着一座强巴(弥勒)佛,藏语叫做“强巴通真”,意思是看上一眼,死后便不会下地狱。
此外,还有四大扎仓(僧院)的经堂,二十九个康村(僧团)的僧舍,曲热(辩经场所)、曲登(佛塔)、晒经墙,还有许多活佛的拉让(府邸),数不胜数。
这座巨大的寺院不仅会集着上万名僧人,还汇集着西藏和西藏以外许多地区的财富,富可敌国。
哲蚌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色拉寺位于拉萨北部色拉乌孜山下,1419年由宗喀巴弟子绛钦却杰和释迦也失创建,前者曾代表宗喀巴到南京,朝见了永乐皇帝,并被册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明宣宗皇帝又册封他为“大慈法王”。
色拉寺的正名叫“大乘洲”(泰清林),定员5500人,是仅次于哲蚌寺的黄教第二大寺院。
绛钦却杰的功劳是不朽的。传扬黄教的强烈欲望﹑修建黄教寺院的一切努力﹑沟通汉藏关系的付出,构成他灵魂的主要支撑。他在前行的路途上,遥望着佛陀的幻象,尽其一生为传教而奔波。
内地和蒙古的黄教首先由他传扬;五台山的5座黄教寺院由他修建;黄教和明朝建立关系由他开始,并在沟通汉藏两族关系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他于80高龄时,还往返于条件艰难的西藏到内地的驿道上,最终圆寂于返藏途中,以身供法,谱写了汉藏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
他兴建色拉寺的目的,就是为了供奉明朝皇帝赐予的佛像、佛经。“色拉”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酸果林”。因为色拉寺所在的色拉乌孜山下长满了这种酸果林,所以用色拉来命名。另外,“色拉”还有几种解释:一是说冰雹,这种说法比较普遍。另一种说法是野生蔷薇生长的地方。
青藏高原就像是苍穹和大地之间的真空地带。自然景观美到极至,人文景观妙在其中,藏传佛教独异而传奇。
色拉寺大殿内供奉着造型精美的弥勒佛和菩萨铜像,壁画保存完好。寺内保存有从北京带回的《大藏经》一部、大慈法王缂丝像一幅、紫檀木雕十六罗汉像1套,还有各种佛像、法器、供器等珍贵文物。
在色拉寺,众僧俗民众参拜释迦牟尼和宗喀巴塑像、敬献哈达,再到法轮殿进行诵经活动。在法轮殿,面对宗喀巴塑像诵经。法案上香烟袅袅,散发着一股特殊的香气。
色拉寺每个僧院都有自己的法苑,那是一片绿树围合或石墙围绕的场院。早祷结束,僧人涌向法苑。绛红色的袈裟映着朝阳,像滚滚流淌的红色波浪。僧人们在法苑席地而坐,进行“晓曲”作业(早晨的辩经会)。辩经前先要诵经,不学经的僧人,便去寺院的空地上游戏或者进行体育锻炼。
诵经完毕,读经僧人开始练习辩经,
色拉寺的辩经活动最具特色。
辩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辩经的喇嘛会集在树林空地上,借各种手势,引经据典,喋喋不休,欲战对方。另一种是由四个辩经师上场,每两个人为一方,用藏语对仗,且歌且舞,且舞且用手击掌作节。你来我往,你刚住口我便接唱,各自陈述自己对佛经大意的见解和理由。
午间辩经会往往由僧院的住持(堪布)参加。等执法喇嘛点过名后,他把每个班词的僧人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进行考察和指导,然后练习辩经。每两人一组,一坐一站、一问一答。在回答提问时,还要用手势、击掌、忽高忽低的动作、忽长忽短的叫喊声来加强辩经的气势和趣味性,辩经的僧人往往情绪高亢、异常活跃,你一问我一答,引人入胜。
辩经师是从众多喇嘛中筛选出来的出类拔萃的人物,知识广博、义理在胸、能说善辩、对答如流。
藏传佛教历来重视逻辑推理和辩经,尤其注重培养僧、人的辩才,主张通过辩论理论,理解佛教深奥的教义哲理。因此,藏传佛教的高僧往往又是雄辩家。
色拉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丹寺坐落于拉萨东北方向大约60公里的达孜县拉萨河南岸旺古尔山坳,甘丹寺有几千名喇嘛。这座寺院以其建造者宗喀巴而闻名,那里存放着宗喀巴的遗体。
在一个相信智慧是人们的最高成就,相信心智的力量能够呼风唤雨掌管生死的地方,这里还是西藏的主要学府。
甘丹寺1904年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兴建,为黄教首座寺院,被称为黄教祖庭。“甘丹”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兜率天”,相传是释迦牟尼母亲摩耶夫人和弥勒佛居住的地方。甘丹寺住持称为“甘丹犀巴”,是宗喀巴“法座”的继承人,地位仅次于达赖、班禅,世代居住在寺中。寺内保存着宗喀巴和历代甘丹犀巴的肉身灵塔共90多座,以及大量明代以来的重要文物和工艺品。
说到甘丹寺,不能不说一说贾曹杰·达玛仁钦。
贾曹杰·达玛仁钦得到宗喀巴的衣帽传承,继任甘丹寺的法位。他是宗喀巴的大门徒,起初他也是仁达瓦的门徒,以擅长辩论著名。本与宗喀巴是师兄弟的关系,但当他发现宗喀巴在佛学方面的造诣比他深透得多时,就心悦诚服地拜宗喀巴为师,把他们的师兄弟关系变成师徒关系。这大约是1397年前后的事。
贾曹杰·达玛仁钦追随宗喀巴之后,积极地参加了“宗教改革”的活动,建立甘丹寺的时候,出了不少的力。因此历史上大多说甘丹寺是宗喀巴和他共同主持建立的。甘丹寺主在藏语中称为“甘丹赤巴”,又被尊称为“赤仁波切”,在藏族社会中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即是黄教的教主。宗喀巴被认为是甘丹赤巴的始祖,而把贾曹杰·达玛仁钦称为第一任甘丹赤巴。他不仅接替了宗喀巴的法位,并继承遗命,大力推广黄教教义,尤其在戒律方面更为注重。
甘丹寺在1969年文革中惨遭破坏,近年修复开放。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