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传佛教的文化里,“净土”是与“秽国”相对而言的。次仁师傅是个藏传佛教文化的高领悟者,他用沉稳的口气讲述着。
净土是指以菩提修成的清净之所,为佛所居住之所。因为众生居住之所,有烦恼污秽,故称为秽土或者秽国。据说,香巴拉王国隐藏于西藏北方雪山之中,整个王国被雪山环绕,八个莲花瓣状的区域和城市是人们的居处,中央又有雪山内环,为卡巴拉王宫,是香巴拉王国国王的住所。这里的人们不执、不迷、无欲;历代的神圣国王为未来之世界保存最高佛法,直到外部世界的宗教被彻底消灭为止。
边听次仁师傅讲述,我也边在脑海里搜寻,回忆起在过去翻阅的书籍或杂志里,也看到了关于香巴拉的内容。
据藏文、梵文翻译介绍,进入古代香巴拉圣境要越过荒漠和高山,旅途由印度或西藏出发,要经过不毛之地和神秘地区。行者除了必须克服崇山峻岭、大江大河等自然障碍之外,还要以神通求得之于护法神的协助,以慑服沿途不计其数突然降临的恶魔。
一旦进入香巴拉境地边缘,行者必须做好各种精神修炼,变换其身心,使自己适应于进入香巴拉国度。
当人们进入香巴拉王国,就会看到美丽的花园与城堡和谐存在的理想王国,王国四周有双重雪山围绕,分八区如莲花瓣状。香巴拉国度不仅不缺少食物,且居民富饶无比拥有大量的金银珠宝。这里生活安详宁静,没有犯罪,人们遵循理性和智慧,愉快地生活着,皆已达到修行的高层境界。他们大多数皆修持西藏密教最高佛法——噶拉恰库拉密法,即时轮金刚法。
香巴拉的国王居住在国境中央的卡巴拉大宫殿里,是一位菩萨的转世,这位菩萨本来可以入涅槃成佛,但为了指导众生而选择转世,为度人菩萨。国王身居菩萨位,兼具王国临时统治者和居民导师的身份。人们进入香巴拉王国后,经过国王与王国所护持佛法之助,得以发展成佛所需智慧与慈悲心,故香巴拉并非可求得天国喜乐的人间乐土,而是佛教之净土,是欲成佛入涅槃之人的特殊修行之地。
藏文典籍里还记载了香巴拉具有神秘色彩的历史。
传说释迦牟尼圆寂之前,把时轮密法传授给香巴拉第一位国王苏禅德喇。苏禅德喇曾到印度求得此法,并把此法带回到他在喜马拉雅山北边的国土,用文字记录下来。后来有六个王朝继承苏禅德喇,其中第二王朝将有25位国王,每位国王长寿百岁,均是西藏某佛寺中某一位活佛转世,在香巴拉保存并传授时轮金刚密法。根据预言,第二位王朝称为库里卡,将终于露札恰克林王,即愤怒轮王。他将从香巴拉出来,摧毁恶势力。在第12位库里卡王国统治时,大约为公元960年前后,有两位瑜伽学者在香巴拉求得时轮密法后返回印度,于公元1026年再度传入西藏,为佛法第二次传入西藏的一部分。
时轮密法又称为“时轮恒特罗”,为藏传佛教黄教主要教学内容。时轮密法曾对当时中亚诸种非佛教宗教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在时轮密成的原始教本里,明确包括了耶稣、摩尼以及默罕默德。因此,时轮密成发源之地,可能就是历史上带有神秘色彩的香巴拉的原型,后被理想化演变成了藏传佛教信仰的人间净土。
我们姑且不论香巴拉是否真正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过,因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神秘色彩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有关香巴拉的传说更是非常广泛地影响了藏地的文学发展,从民间传说、佛教经典到哲学、诗歌,甚至延伸到歌词的创作,无不受其影响。
讲到这里,次仁师傅显得很动情。
他说:“比如像我们熟知的歌曲《桑吉卓玛》,在藏地甚至全中国、全世界都有多多的人在传唱。”
这番话提醒了大家,诗人李维接口道:“我们请次仁师傅唱这首《桑吉卓玛》,大家说好不好?”
“好啊!”大家异口同声地高呼。
次仁师傅没有谦让,清清嗓子,开口唱道:
在那迷人的香格里拉,
神秘的山水掩映你的家,
那天我千里迢迢找到了你,
你的微笑就像一朵格桑花。
捧出醉人的青稞酒,
糯米飘香酥油茶,
你的真情让我流下了泪,
你的歌声点燃我心中的彩霞。
……
次仁师傅的歌声感人至深,引来大家一阵掌声。
唱完《桑吉卓玛》,次仁师傅继续讲述香巴拉的传说。
藏地的说书艺人在听众面前摆出香巴拉王国的地图,便能滔滔不绝地表演出关于香巴拉的精彩节目,他们在地图上指出人们如何攀登高峰、穿越雪山之巅进入香巴拉。艺人们还把一些寓言编入故事里,用以启迪听众。其中有一个故事这样讲道:有两位朋友在进入香巴拉途中,遇见一位流浪的僧人并送给他们黄金作为礼物。二人当中接受了黄金的人因体重加大而坠落山下,拒绝接受黄金的那个人则顺利地进入香巴拉。由此可见,只有那些弃绝世俗执著向佛,并能增进道业之修持的人,才能进入人间净土。
随着佛教在藏地蓬勃发展,时轮密法和香巴拉成为格鲁派的主要教学内容。据说释迦牟尼曾在拉萨哲蚌寺为第一代香巴拉国王讲述时轮密法。达赖和班禅也都被认为是过去香巴拉国王转世。根据预言,班禅将转世成为香巴拉国王,自香巴拉出外摧毁恶魔势力,建立佛法的黄金时代。
“还有……”次仁师傅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若有所思。
接着,他又讲了起来:“六世班禅除了撰写了著名的《香巴拉王国指南》外,还撰写了长诗《香巴拉祈祷文》,其中一段描写了最终战争,诗中写道:百万雄狮兮,彩色缤纷。四十万大象兮,愤怒狂奔。黄金战车满载战士武器,齐赴大战场兮,英勇莫敌。”
“真是充满了想象力!”听到这里,诗人李维频频点头,赞不绝口,“我也想写如此恢宏的长诗,但往往力不从心呀!”
邱老师说:“由于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神秘色彩的艺术感染力,关于香巴拉的传说,早已演化成为藏地艺术创作的源泉式的题材库,说唱、歌曲、舞蹈、藏戏、绘画、壁画、岩画以及唐卡等等形式,很多都是依据古代经典中关于香巴拉的内容而表现的。”
吴老师说:“我们这一路上,的确是看到了很多围绕香巴拉传说创作出来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品,可谓目不暇接。”
邱老师接着说:“香巴拉所带来的顿悟般的享受和快乐,只有用心阅读的人,才能深刻地感受其美。”
“这一点毋庸置疑。”次仁师傅说。
稍停,次仁扎西接着讲道:“六世班禅在《香巴拉指南》一书中,把香巴拉的传说划分成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前往香巴拉的历程,第二部分是王国本身的状况,第三部分是香巴拉王国的历史及预言。直到今天,这些内容还不断地被赋予更新的意义和启迪。”
香巴拉这一古老的藏地传说,一直以来广为传颂,激励着无数人去探寻这个“世外桃源”。
据说有位年轻的勇士四处寻觅这个神秘王国,历经千山万水之后,来到一个山洞前,和一位年迈的修行者交谈起来,修行者问他准备到哪里去,年轻勇士回答说是寻找香巴拉。
那位德行高深的修行者对他说:“你不用去很远的地方。”
年轻勇士问:“为什么?”
修行者回答道:“因为香巴拉就在你的心中。”
……
次仁师傅在结束讲解时,意味深长地说:“对于藏传佛教的信仰者而言,必须在心觉悟之后,才能在外界找到香巴拉王国啊!”
邱老师说:“我们知道的香格里拉,是来自詹姆士·希尔顿的自传式传奇小说《失落的地平线》。二战时,一架盟军战斗机迫降在中国川滇交界崇山峻岭深处的一块草甸,飞行员走出机舱不由惊呆了!一个世外桃源出现在眼前:雪山巍峨、芳草萋萋、树木葱茏、溪水明澈……语言不通的飞行员得到当地山民热情款待和全力支持,并得以顺利返回英吉利。后来他在回忆录中深情地叙述了在那块神奇的土地上的所见所闻,并称之为‘最后的香格里拉’。
“小说引起极大轰动,包括美国一家地理杂志社在内,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沿着书中描写的方向,踏上艰难的香格里拉寻觅之旅。人们被所到之处的绝美景色所陶醉,但无法确定香格里拉的准确方位。从此,香格里拉称为人间天堂的代名词,代表着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般的静谧与无法言传的美丽景色。香格里拉就是高原人所说的天堂般的坛城盛世。在那个盛世里,没有生,没有死,没有中伤和嫉妒,没有仇恨与杀戮。”
“不仅如此,我们还知道,帕巴拉是圣洁、圣仁的至高无上的意思。”次仁师傅接着说,“博切仁是珍宝、稀世珍宝的意思,这两个词汇都是藏文,常常用于藏传佛教中至高无上的尊者的称谓,把两个词汇放在一起使用的话,意思就是圣洁而至高无上的珍宝。
“而‘帕巴拉·博切仁’则是从英国探险家福马·特尼德口里传出拉的。福马·特尼德是19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考古探险家之一,他的每次探险都会引起轰动,同时也带动了很多人心生探险梦想而后成为探险家。比如德国的考古学家谢尔曼,成为探险家后,发现了特洛伊城;又比如美国人皮尔里,是第一个踏上北极点的人。福马·特尼德的考古探险有个特点,他深信那些流传于人们口中的神话和传奇一定都是真实的,它们是历史通过人们的口诵的方式流传了下来。
“这位19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者,就是从说唱艺人的口中得知帕巴拉·博切仁神庙的。如同人们需找香格里拉那样,从古至今,去寻找帕巴拉·博切仁神庙的人不计其数,活着回来的人也不计其数,但是,帕巴拉·博切仁神庙究竟在哪里,仍然是个谜。”
前不久,国家对香格里拉大致的方位做了认定,成立了位于川滇交界的香格里拉环境保护区。但这并不意味着别处不存在香格里拉了。
至今,人们热情不减,仍在寻找。无论哪个国家的人仍在寻找着香格里拉。香格里拉不只是一个地名,更多的时候,它成为了许多人为避开烦扰喧嚣而会刻意去幻想或描绘的一座心灵家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香格里拉”的追求,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向往,折射出各族人民热爱和平、热爱生活、追求光明、以善心待人、向往美丽景色和追求生活环境美的品质。
“香格里拉”作为一个词汇,应该是“香巴拉”、“雄格里拉”、“帕巴拉”等藏语的音译或衍生词,或者说与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藏语中的“香巴拉”也表示美丽宁静、神圣的人间仙境及梦想之地或者圣仁、圣洁的至高无上的意思。“香格里拉”一词无论在读音还是内涵上都秉承了藏语的文化特性,而艺术的创作和使用这一词汇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这一概念得以升华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香格里拉”的精神内涵。
经过两天的采访,我们每个人都有了感受,每个人都在思索,在悟,在问:香格里拉在哪里?人们传说的幸福在哪里?
带着如此纠结的心情,艰难地行走在青藏高原上。每一次剧烈的颠簸,都会增加人在江湖游的心境。沿着崎岖蜿蜒的公路,视野划过的是高原特有的纯洁天空和连绵不断的群山,稍稍抬头望一望,便很容易勾起心中的感慨,相信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如此。
其实,正如那位德高望重的修行者所说,正如《香巴拉并不遥远》那首歌里唱的那样,香巴拉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我想,使我不能遗忘的东西,一定是生命中最本质、最有价值的东西。人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或被寻找着什么,它可能仅仅是一种精神或者说是一种状态而已。大概只有独具人文情怀的人们才会发现格聂神山这样的地方,高天阔地之间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过度不惊不诧,却有着无言的震撼力——人们顿然生出一种疏离红尘的清旷,一种无拘无束、宽松与闲散的感动。
“感动之余,香格里拉就已经进入你的心中。”赵静指着自己的胸口对我说,“不是吗?”
我从沉思中惊醒,连忙回答说:“是的、是的。”
赵静接着说:“我也写了一首诗,不知道能不能表现感悟?”
“是写给他的?”我指的是诗人李维。
“才不是!”赵静像个淑女一样把身子一扭,脸色绯红,连忙申辩说,“是写给香格里拉的。”
“给我看看,可以?”
“写得不好,尽力而为的。”
“尽力就够了,抒怀才是诗的灵魂。对吗?”
赵静抬起头,看着我,像是发现了什么奇迹:“哎,杨兄,一语道破天机。你也应该写诗的。”
我开玩笑地说:“听你们朗读所写的诗,我已经陶醉。自己根本写不出来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秘密所在,
那便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那扇通往香格里拉的门,
隐身于神威严的慈悲里。
朝圣之路悠悠漫长,
却并非艰辛和劳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秘密,
那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呀,
你就在那蓝天白云红墙金顶下面,
在那草原上羊群和牦牛身边,
在那羌姆奔放的舞动中,
在那白塔披着的阳光里,
在你那震颤不已的心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