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怕失去机会的心理,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销售方面也是如此,如果能让消费者从内心感到这种购买机会转瞬即逝,这次不买以后永远都没机会了,就会刺激一些人趋之若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店铺打出“促销最后三天”、“店面到期”等类似的标语后,往往能吸引大量的人过来抢购。
消费者常有一种紧张心理,害怕失去机会。“饥饿营销”正是针对这种心理的营销策略。打破常规,刺激客户的好奇心,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将法。
世界知名手表品牌宇舶就曾经这样做过,他们将手表的展柜玻璃全部去掉。要知道这些腕表动辄价值几十万美元,以往在展出时都是被放在厚厚的玻璃罩里面,甚至还有什么高压报警装置保护着。而这次,宇舶表却完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立刻引来众多人的围观。当然你想拿走它却门也没有,你的手只要快触到腕表,它马上就会自己缩回到展柜里面去;等你的手收回来,它又会自己跑出来,真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第三节)应对逆反,反其道而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逆反心理是一种因情绪对抗而产生的在行为上与指令、要求、规则相左的倾向。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反对要求者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在认识层面他有意和你较劲,而是一种情绪上的不自控。充分认识逆反心理,是我们拥有自控力的必修课。
不同人眼中的世界也不同
18世纪法国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切在美洲发现了土豆,觉得这个食物容易栽种,而且吃了有饱腹感,所以想把它引进到法国大面积种植。但是,他完全没有想到,当时的国民竟然一致反对种植土豆,他的提议无人响应。后来,他干脆向国王申请了一块土地,自己在那片土地种了很多土豆,白天还安排士兵在土地旁边驻守站岗,不许人接近,到了晚上,他又悄悄地把卫兵给撤了。这一系列的举动,引起周围农民的好奇心,一到夜深人静时,就有人成群结队地来偷土豆,拿回家后种在自家的地里。没过多久,大部分农民都开始种植土豆了。安瑞·帕尔曼切利用了人们的逆反心理,让居民接受了土豆这个新鲜事物。
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有一段很经典的故事:
汤姆因为闯祸,被波莉姨妈罚去粉刷临街的木板围墙,在大太阳下粉刷一面九英尺高、三十码长的围墙,可不是一个能让人高兴得起来的事情。本来就够郁闷了,在工作时还要遭受伙伴贝恩的嘲笑奚落。
小汤姆灵机一动,眯着眼,像个艺术家一样,打量着自己刚涂完的墙面,像欣赏一幅名画一样,偶尔还用刷子修补一下。
贝恩看他这样,问道:“你还挺喜欢做这件事情的嘛。”
汤姆骄傲地说:“我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做呢?难道你以为这种机会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的吗?”
贝恩看他像个画家一样在刷着墙,心里也开始痒痒,他请求贝恩让他也来刷刷。
汤姆心里乐开了花,但是脸上尽力不动声色,用很为难的神色和贝恩说:“不行不行,这道围墙对着街,所以姨妈很重视,席德和吉姆都争着要来干,姨妈都拒绝了,要是你没有刷好,我可就麻烦了……”
贝恩用哀求的语气说:“你就让我刷一下吧,我答应你肯定会很仔细小心地刷,我用手中的苹果和你换好不好?”
汤姆假装很无奈,不情不愿地把刷子给了贝恩。然后他躲到树荫底下,边看着贝恩在烈日炎炎下汗流浃背地刷着墙,边悠闲地吃着苹果。
贝恩珍惜着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很努力地刷着墙。汤姆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想要一个人极其热烈地去干某一件事,那你就要设法把这件事弄得很困难,不易得手。”
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会认为是享受,而有的人则会认为是吃苦,不同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就看你怎么去引导他。
减少逆反,从预防开始
我们要了解一点,逆反并不是简单的反对,而是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欲望。所以我们不要把逆反当成反对来处理。
减少逆反作用的发生得从预防开始。我们不仅要应对别人的逆反,更要了解和处理好自己的逆反。
1换位思考
公司员工常常抱怨上司:“我们部门经理就是个傻蛋”、“我们那个副总是个马屁精”……人们在逆反心理的状态下,往往是片面地在看问题,无法了解上司做一个决定需要考量多方面的因素。有的人会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要我领着小员工的钱,却要去想他需要思考的东西,那是不是他的工资也给我啊?”如果你不会去换位思考,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在底层打工的小员工。像你的上级那样去思考,不管你能否走到你的上级那个位置,这对于你而言,都是能够帮助你成长和进步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换位思考,才能让你的眼界更开阔,心胸更宽广,避免固执和偏激,克服逆反心理。
如果你要孩子早点去睡觉,孩子就是不听,你就要检查检查自己平时跟孩子说话的语气,或者“换位”看一看,孩子到底为什么要对抗你的要求。
我们常常看到父母指责自己的孩子“说话大声、霸道,没礼貌”,但你看看父母是怎么教育他的孩子的就会知道,孩子的“没礼貌”恰恰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因为在父母之间以及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父母本身就是“大声霸道”的坏榜样。
2丰富的想象力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许多的可能性。逆反心理强大的时候,往往是人们缺乏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思想被逆反心理控制,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甚至显得愚蠢。它使我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有限的,更容易一条道走到黑。其实一个问题在解决前可行的办法是有很多种的,如果我们没有去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狭隘的思维和判断会把我们束缚在“固执”的轨道上。所以,善用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也许你在和人交往、谈判中,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表达方式,比你强硬的手段来的要好。丰富的想象力能为我们开阔思路,摆脱偏执,甚至于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而固执强硬的方式常常激化矛盾,破坏正常的人际关系。
3少用陈述
在与人交流时,多用诸如“你认为”、“你觉得”、“你的想法是”等等这样征询意见的语言,少用过分强调自己观点的陈述句,尤其是语气不要过于强硬,这也是避免产生逆反的有效方法。
实战训练:学会换位思考
什么是换位思考?简单地说,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你要能够把你的身份从甲方变成乙方、从领导变成员工、从父母变成孩子、从男人变成女人、从丈夫变成妻子等等。除此之外,你还要转换你的思维方式,变成他的。这才是换位思考的本质。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到现在三十好几就是不结婚。当然她不是因为条件不好找不到,人很漂亮,事业也算成功。很多人都劝她早点结婚,不管站在哪个角度都说服不了她,反而使她非常反感。这都是因为劝她的人没有做到换位思考,不了解她的经历和情感,只是一味地从自己的认识出发去劝说,结果适得其反。
当然,如果两个人非常熟悉,包括熟知对方的性格、经历等,加上可以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就更容易做到换位思考。因为他们的思维结构类似,这种换位思维就很容易引起共鸣。
所以说,换位思考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真正做到。我们很多人都会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不体谅自己,却很少想我们自己呢?我们有没有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呢?
前几天看了一个小故事,说妻子在厨房炒菜,丈夫一直在她耳边唠叨不停:“慢点儿,该放盐了,油放太多了,火太大了……”妻子不耐烦了,脱口而出:“我知道如何炒菜,不用你在旁边指示。”丈夫则在一旁平静地答道:“我只是想让你知道,在我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我们都有被别人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我们对此耿耿于怀,针锋相对,就会引发冲突,甚至破坏人际关系。就算憋在心中,也会有解不开的“疙瘩”。这时我们不妨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换位思考,或许能达成谅解。当我们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时,不妨也换位思考一番,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理解别人那样做的原因,就能避免很多冲突。
自控力训练实战:学会换位思考
回想一下,最近一次你与别人争吵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结果如何?过后是否有后悔?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最后再试着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他(她)的角度,为他(她)当时那么做找至少三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
训练人:与人争吵的时间争吵的原因争吵的结果是否后悔是否他(她)那样做的理由
你是如何换位思考的
1将心比心
2转换身份
3设身处地
4深入了解
5感同身受
6关爱他人
7宽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