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别人用心良苦给你的建议,你明知道很有道理,可就是听不进去。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有时甚至故意和别人唱反调,他让你往东,你就不想往东,可能去选择往西、往南或者往北。别人说yes,你就想说no……这些都是逆反心理在作祟。为了维护自尊,而对要求或者建议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为逆反心理。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提坦神的儿子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火种送给人类,天神领袖宙斯非常生气,决定要惩罚一下人类。
宙斯命火神赫淮斯托斯用水和土做材料,依女神的形象做出一个可爱的女性,然后爱与美神阿弗洛狄忒为她淋上令男人疯狂的香味;智慧与工艺女神雅典娜教她织布,让她有灵巧的双手和智慧,使她看起来更加迷人;神的使者赫尔墨斯传授她语言的天赋……
传讯者汉密斯建议把这个女人取名叫潘多拉(Pandora),在古希腊语中,潘是所有的意思,多拉则代表礼物,即表达这个拥有一切天赋的潘多拉是诸神送给人类的礼物。众神都很赞同他的提议。
临走前,宙斯送给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让她在嫁人时,把它送给她的丈夫,在这之前都不得把盒子打开。潘多拉天天看着这个盒子,非常好奇。终于有一天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她打开了盒子。原来里面被宙斯装满了瘟疫、祸害、罪恶等祸患,这些东西都跑了出来,从此人间充满了各种丑恶和灾难。
宙斯利用的正是潘多拉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也称作“逆向心理”、“对抗心理”,越是一些被规定所禁止的、所不容的事情,越会激发人内心的斗志,产生强烈反抗的愿望。越是禁止就越容易产生偏激情绪。
(第一节)是不听话还是无法听话
人在遭受挫折时,会自然产生心理防御。人的心理防御可以分为三大类:积极心理防御、消极心理防御和中性的心理防御。而“逆反心理”属于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你要我往东我偏往西”。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方向和他的动机方向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当一个人受到比较大的挫败之后,如果调适不当,就可能出现强烈而盲目的反抗,这种行为便是逆反。
持逆反心理的人往往是故意而为之,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除或者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不满。当然,他们自己并不清楚。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
我们每一个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尤其是对于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物,总是更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常常成为逆反心理的诱因。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对A表现出明显的热情和关注,唯独你完全无视他的存在,A反而会对你产生兴趣,因为,他会很想知道你为什么跟其他人不一样。你的不同刺激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了逆反心理。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曾经独自一人在华盛顿“逛街”(那时候的狗仔队事业并没有很发达,他只是稍加修饰一下,便没人能认出他来)。
正当他很悠闲地散着步时,突然看见前面一栋房子的门前围了一群人,伸头看着什么。他也很好奇地凑上前去,发现这是一家名为《智慧》的杂志社,杂志社在门旁边的墙壁上有个小洞,周围写着几个很醒目的大字:不许朝洞里看!
然而路过的人们还是抵不住心中的好奇,都抢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林肯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也朝洞里看了看,原来是《智慧》杂志的广告,它是由很多不同颜色的霓虹灯组成,里面显得五彩缤纷,煞是好看。
回家之后,林肯还在想这个有趣的事情,觉得这家杂志社的广告做得很好,简直是出其不意,于是让秘书定了一份《智慧》。这本杂志不论是封面设计、版式装帧,还是内容的质量和编排,都让林肯感到惊喜。
有一天,处理完公务的林肯,习惯性地翻阅起新一期的《智慧》,翻到中间时,发现有几页没有裁开。他有点意外,杂志怎么会这么粗心大意?他失望地把杂志放回了书架。晚上睡觉前,林肯又想起杂志的事情,觉得这个风靡全国、还很有创意的杂志,不应该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又联想到杂志社用小洞来做广告的事情,会不会这又是他们想出来的一个什么新创意呢?于是他立即找来小刀,把连页裁开,发现里面有一页的一小块内容被纸覆盖住了,他想可能是印刷出现错误所作的补救措施吧。但同时他的心里也很好奇,被印刷错误的内容是什么呢?林肯用小刀把上面粘黏的纸慢慢地一点点挑开,看到这样几句话:祝贺您!为了奖励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我们将赠给您一万美元的奖金。请将本刊退还杂志社,我们将负责调换并给您寄去奖金。——《智慧》杂志社编辑部。
林肯感觉很兴奋,他很欣赏杂志社这种启发读者智慧和好奇心的做法,于是给杂志社写了一封信。没过多久,杂志社便给林肯寄来了一本新的杂志、奖金和一封回信:总统先生,您好,我们这一次一共印刷了300本连页的杂志,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直接把杂志寄回杂志社重新调换,只有8个人和您一样获得了奖金。您是一位眼光敏锐、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的智者。根据您来信的建议,我们决定将杂志改名。再次感谢您的建议。
这本改名后的杂志就是至今风靡世界的《读者文摘》。
逆反心理如果善加利用,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下面几种情况下比较容易诱发逆反心理:
1当某种行为或者事物被禁止时,更容易挑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只是做出禁止的标示,而不进一步加以说明,人们会因为好奇心,更想去看个究竟。
2年轻人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来说,更加容易逆反。因为年轻人正处于想办法获得社会认同的阶段,所以有时候他会有意地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举动,想通过标新立异引起别人的关注,从而获得他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满足心理上渴求的自我肯定的欲望。
3在某种特殊经历下,人也容易逆反。例如,有的人一辈子都踏实安分地过日子,但某一天突然被莫名地羞辱或遭人陷害,之后性情大变,与之前判若两人;热烈追求爱情的人,在遭遇失恋后,可能会完全走向反面,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爱情……
4过于爱面子的人容易逆反。人往往有很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如果这时候你的意见比较高明,那他会觉得要是同意了你的观点,岂不是做了你的跟屁虫?他的自我价值就不存在了。所以他即使知道你的意见更对更好,但是自己却坚决抵触不愿接受。
心理学家费尼·贝克和辛德兹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所大学的两个男厕所里各挂了一块牌子,其中一块上面以强硬的口气写着“严禁胡乱涂写”,署名为“大学警察保安部长”;另一块以委婉的语气写道“请不要胡乱涂写”,署名为“大学警察区委员”。分别比较两种牌子哪个更容易引起别人去涂鸦,结果发现挂有“严禁胡乱涂写,大学警察保安部长”牌子的卫生间情况比较严重。
这个结果说明,当你越是用权威的姿态来严加禁止时,就越是容易让别人产生更强的逆反心理。
就是不想顺你意
逆反心理并不只有孩子和年轻人独有的,它是不分国界、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地位的。其实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所做的反对,只不过是当事人在做本能抵抗,并非是故意去攻击或伤害别人。
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常常让逆反者以为那是一种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行为,并为此沾沾自喜。这其实是逆反者下意识给自己心理减负的方式。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
小孩在完成功课后问父母:“我能出去玩吗?”得到的答案常常是“不行”;而当小孩在完成功课后问:“我还要再学一会儿吗?”得到的答案却往往是“出去玩会吧,要劳逸结合!”
无论是谁,当别人询问我们意见或者让我们给出对某事的建议时,我们首先浮出脑海的回答往往都不是顺从其本意,而是否定的。这是个人抵制、反推动或持相反态度的本能反应,并没有任何恶意。
人们都希望在同龄人当中受到尊重,也想要突出体现自我的价值,所以就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就像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那么他们更容易相互唱反调一样。
心理学家威尔逊所生活的城市,有一座很美丽的公园,每当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时,都会吸引很多游客来观赏。在公园里的很多显眼处都放有“禁止折花”、“摘花可耻”、“摘了花朵,丢了修养”等警示语的牌子。但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游客会不自觉地去摘花,甚至有一些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就被折断了。
有的游客把摘下的花带回家,有的人则直接把花又抛回花园里。看到花被游客这么摧残,花园的管理员坐不住了,他找到威尔逊,希望可以得到他的帮助。
于是威尔逊亲手为公园写了一些警示语,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等。
换上这些像诗一样优美动人的警示语牌子后,整个公园的情况真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折花的游客明显减少了。
管理员很是惊讶,敬佩地问威尔逊,为什么换个牌子就能带来这么大的改变。
威尔逊说:“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来维护,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付之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
后来人们把这称之为“护花原理”。
“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它与“护花原理”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外在的和谐必须与内在的和谐相统一”。
严重的逆反心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为人,使其变得头脑简单、自大傲慢和偏激。如果这种心理长期得不到改变,就会使人变得更加自负、狭隘。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对照以下特征,看看你的逆反程度:
是否经常性地反驳别人的观点;
是否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可以看透和预知一切,争强好胜;
是否总是侃侃而谈自己的观点,觉得自己的观点比别人更高明;
是否对所有人都很较真;
是否没有理解对方的真正意思,就急于表达自己;
是否喜欢说“我知道”。
(第二节)我们身上都有一片逆鳞
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一片逆鳞,即使你是一个好好先生,其实你内心深处还是有点做坏事的想法。不管是青春期的孩子,还是耄耋老人,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点小叛逆,程度不同而已。只不过,逆反更多地出现在儿童与青少年身上。而成人因为理性使然,一般能够客观地对待别人的要求,逆反心自然较少。逆反并不代表行为恶劣,有时仅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已。
但是,事出必有因,你知道自己逆反心理的真正原因吗?看看下面几个问题,先了解一下我们自己:
(1)我有什么好习惯?
(2)我有什么坏习惯?
(3)我能接受什么样的交流方式?
(4)我不能接受什么样的交流方式?
(5)每次和家人、朋友交谈时的冲突点是什么?
(6)我最常用什么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7)发泄情绪后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吗?
(8)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宣泄情绪?
(9)如果你还没有经济独立,那么你认同“谁出钱,谁老大”的法则吗?
(10)“不给别人想要的,别人也不会去满足你,因为你对他没有价值。”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青春期的逆反
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让父母或长辈“受惊”。不管曾经是妈妈多么贴心的“小棉袄”或者是以前很温顺的孩子,在这段时间里都可能会变得“不听话”、和父母老师“顶着干”、让老师和家长们头疼不已。
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喜欢与人争论,但常常论据不足;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喜欢发表见解,但又经常判断不准;喜欢质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这些心理,都是孩子为了突出自己的“高明”与“非凡”而产生的。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而且症状表现很多样。例如:对老师和家长不再信任,跟老师和家长“顶牛”、“对着干”;对正面宣传不认同,对先进人物和榜样持怀疑态度,甚至根本否定;对规章制度消极抵制,甚至积极对抗;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态度,甚至大喝其彩等等。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这种反常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孩子有了逆反心理,需要格外注意;另一方面也说明孩子长大了,做家长的应该适当地放开手脚,让他们开始试着自己做主。
孩子到了青春期,出现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表现,作为老师和家长不要过度担心,要以积极和放松的心态与孩子进行正面的交流和沟通,使其逆反心理得到适当的缓解。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成因有很多,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孩子自身原因。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他们逐渐开始不愿意盲目听从别人的安排或者追随成人,而对同龄人也往往更愿意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尤其是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更是唯我独尊,不喜欢受人约束。
(2)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成龙成风,所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根本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甚至当孩子还在母亲的肚子中时,父母就为他们画出了一幅未来美好生活的蓝图。
父母总有一个误区,认为孩子是我辛苦生下来的,所以把子女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子女一定要听从自己的,不得反抗。有的家长甚至为了实现自己当初的愿望,而将其强加给孩子,动不动就说我们当年如何如何,你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却不知道珍惜之类的话,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他们对于子女的形象,有一套标准:勤勉好学、力求上进、知书达礼、光耀门楣等,觉得这才是他们心目中的完美子女。有些父母还把子女当成“工具”,一个实现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的“工具”,希望他(她)能按照心中所想的路去生活。
(3)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还有的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本身的接受能力,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只要稍微不如自己意愿,便对孩子拳打脚踢。他们坚信“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传统教育理念,或者对孩子实施“软暴力”,时不时的对孩子讽刺、挖苦,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家长,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的目标。这样,孩子在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