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原名孟轲,字子舆,邹国人。孟子自幼丧父,母亲倪氏日夜纺纱织布,教养孟子。倪氏非常勤劳而且很有主见,渴望孟轲读书上进,早一天成为栋梁之材。但小孟轲顽皮好动,不愿意学习。
孟轲天天和邻居家的孩子爬树逮鸟,下河捞鱼,跑到田地里偷人家的瓜。孟母对孟轲又骂又打,想尽了办法,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孟母心想:儿子不愿意读书,和附近的环境有关系。因此,孟母找到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地方,第一次把家搬到那里。
搬家后,孟轲仍然坐不住。有一次,孟母外出回家一看,孟轲不见了。孟母心想,孟轲会去哪里呢?来到邻居家,见那里支了一个大炉子,几位铁匠师傅正在"叮叮铛铛"地打制农具。孟轲正在院子的角落里,拿砖块当成大铁砧,拿木棍当成大铁锤,模仿着打铁的动作,干得正卖力呢!孟母认为这里的环境不好,又搬家了。
这一次,孟母把家搬到荒郊野外,外面是大片坟地。孟母心想,这里肯定没有东西能够吸引儿子了。后来,清明节到了,坟地里十分热闹,孟轲又不见了。孟轲看见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抬着棺材来到了坟地,几个小伙子拿锄头挖了一个墓穴,把棺材放在里面埋上土。孟轲感到很好玩,便用树枝挖土,用一根小树枝当成死人埋了。后来,孟母硬把他拽回家。
结果,孟母又搬家了,这已经是第三次了。隔壁就是一所学堂,有一个老先生教一群年龄各异的弟子。老先生天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弟子们念书,他们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一样,孟轲也摇头晃脑地跟着念。孟母非常高兴,带着两块干肉送给老先生,把盂轲送去念书。
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十分伤心。孟轲刚回来,孟母就问他:"你现在书读得如何?"孟轲说:"很好。"孟母气得骂了起来:"你这没出息的家伙,逃学了还骗人!我一天到晚织布究竟为了谁!"说完,揪着孟轲的耳朵拽到织布机前,拿起一把剪刀,把织机上快织好的布剪成碎片。
孟母把剪刀扔在地上,大声说:"你逃学不念书,就跟剪断了的布一样,半途而废;不好好念书,你就永远不是人才。"
孟轲认真地想了很久,明白了母亲的苦心,从此认真读书。因为孟轲天资聪颖,被孔子的孙子子思收为徒,孟子终于成为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