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聪明睿智,贤能过人,是周王朝的治国贤臣。周公班师回朝后,为巩固周王朝进行了一次大分封。分封的诸侯国,既是周王朝统治奴隶的据点,又可起到保卫周王朝的作用。
周公分封之后,开始着手营建东都。
虽然周公取得了东征的胜利,但并没有彻底消灭商朝潜在的社会势力,要想制服商朝的潜在社会势力,困难非常大。周公认为,周王朝的国都镐京太偏西了,对控制东部的广大地区非常不利。鉴于武庚和管、蔡叛乱的教训,周公认为不能让商朝奴隶主贵族继续留在原地区,于是周公下令营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将大批"殷顽民"迁到那里,并派大军把守。
从此,周朝有了两座都城,即西部镐京,东都洛邑。
大批殷商遗民被迁到洛邑以后,周公命大军严加把守。殷商遗民在周王朝的军事和政治监督下,逐渐臣服了。
为了加强周王朝的统治地位,周公潜心创立了《周礼》。周礼将商人和周民族的宗教、政治制度、信仰传统融为一体,将天命为主导、宗教宗法为基础的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周公采用的一系列措施,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西周发展成为了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公摄政七年以后,将政务归还于20岁的周成王。成王封周公为太师,继续辅佐自己。周公勤勤恳恳地服务于周朝。
周公惟恐成王重蹈商纣王的覆辙,写出《毋逸》劝戒成王。周公在文中指出,国家的兴亡直接与国王的好坏相关。
成王亲政后,周公病死,他临死前嘱咐周成王道:"我死后一定要将我葬在成周,让我永远陪伴成王。"成王对周公的死感到非常悲痛。
成王认为叔父周公一生对周王朝忠心不二,扶立年幼的自己登上王位,为国操劳毫无私心,功在天下,为了纪念周公为西周王朝立下的卓越功绩,成王将周公葬在文王、武王的墓地,并准许周公的后人以祭祀天子的礼仪祭祀他。
后人都将周公视为与尧、舜、禹、汤、文、武、孔、孟齐名的圣贤典范。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青年时期,他为了谋生长期经商,后来辅佐齐桓公治理政事,并对齐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管仲非常擅长搞活经济,拓展商业贸易。管仲使齐国走上了富强之路,纵横于春秋早期,称霸于诸侯。
千古一朋,管鲍相知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齐国颖上人。管仲虽然出身贫寒,但小时候就熟读了《诗》、《书》,研习过礼仪,跟人求学过驾车、射箭的技艺。可是却由于家贫,只好在青年时代中途放弃了求学,不得不从事商业经营,那时候从事商业是被人瞧不起的职业。管仲以经营商业来维持家用,管仲经常游历于天下,再加上他擅长把握时机,常常赚得许多钱财。与此同时,多年的经商经验使得管仲对于社会有很深的了解,获得了大量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因此,管仲对于那时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弊病等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
管仲看到社会动乱不安、国库空虚、百姓忧愁困苦的残酷现实,发誓要干一番大事业,建立不朽功业,从此他便积极寻觅机会达成自己的伟大抱负。不幸的是,管仲虽然几次谋官,却都没有获得成功。
管仲经营商业的时候,结交了一位名叫鲍叔牙的朋友。鲍叔牙和管仲一样也胸怀远大的抱负,因此两人交谈很投机,成了志同道合的知音。从此,两人便合股做生意。因为他们两人都非常精通经商之道,很快就成了大富翁。
鲍叔牙深知管仲的才能在自己之上,知道管仲具有很强的治国能力,因此非常赏识管仲,对于管仲的缺点或者不高尚的地方总是给予谅解。例如每次赚了钱以后,应该两人平均分配,可是管仲总是要多取一些,鲍叔牙是个重义气轻钱财的人,因此对管仲从不计较。别人知道以后常常私底下议论此事,认为管仲十分贪婪,对朋友无义。鲍叔牙听到以后,常常替管仲辩解,说管仲不是贪恋那些钱财,只不过他的家境贫寒,是我自愿让管仲多拿一些的。
经营商业的时候,管仲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都逃跑了,许多人嘲笑管仲胆小畏死,不具备武士精神。鲍叔牙也多次替管仲辩解,说管仲不是真的胆小怕死,是由于家里有年迈的老母全靠他来供养,因此管仲才逃跑的。
在春秋初期,齐僖公生有公子诸儿、纠、小白。后来,齐僖公任命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任命管仲与召忽一同辅佐公子纠。
鲍叔牙接到任命后,觉得公子小白并非齐僖公的庶子,不愿意服从齐僖公的命令。管仲与召忽知道后,前去看望鲍叔牙,他们为鲍叔牙分析利害,对他说小白虽然位卑,然而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小白虽然性子急,不过有远虑,到时候肯定会成大器的。两人劝鲍叔牙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以国家大事为重。鲍叔牙听了深受感动,放弃了自己的偏见,接受了齐僖公的委派,忠心辅佐公子小白。
管仲曾经和召忽议论如果公子纠失宠的话,他们将如何自处的问题。召忽发誓要以死来效忠公子纠,管仲认为召忽的办法很不对。管仲说:"我身为齐僖公的臣子,是接受了齐僖公的命令来为国家效力的,绝不能为了公子纠个人的利益白白牺牲!如果要我为之牺牲,只能在国家败破、宗庙灭绝、祭祀灭绝这三种情况并存之下,我才去死呢!否则我会好好地活着,这样对齐国非常有利。我若死了会对齐国一点好处都没有。"
后来,管仲还劝告鲍叔牙也要以国家利益为重,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他们的交往与言谈中,能够看出为国家效忠的政治理想将三位仁人志士维系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其说是亲朋好友的关系,还不如说是志同道合的忠臣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鲍叔牙对于管仲的能力、抱负更是心慕已久。对此,管仲深受感动,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来,长子诸儿继承了齐国的王位,史称齐襄公。管仲继续辅佐公子纠,鲍叔牙仍旧辅佐小白。就这样,一对好朋友仍然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
由于齐襄公昏庸无能,致使齐国危机四伏,国家政治异常腐败,百姓们怨气冲天。管仲与鲍叔牙都深知灾难要来临了,知道齐国要发生内乱了。于是两人各自替主人寻找起后路来了,管仲率领人马护送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率领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他们都想暂时躲避危险的不利局面,仔细观察国内局势的发展,等待机会起事,掌握国家的权柄。很快,齐国果然出现了内乱。
齐襄公十二年,襄公同宗兄弟公孙无知与大夫狼狈为奸,两人率卫队闯进王宫,将齐襄公杀死了。公孙无知自立为王,一年以后,齐国贵族举兵攻进王宫,把公孙无知杀死,这时齐国便没有君主了,国家更加混乱了。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朝中大臣纷纷商议拥立新君。正卿高溪与公子小白小时候就十分要好,于是高溪就与另一位大夫国氏秘密商议,派人到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登基。
公子小白得知后大喜,于是与鲍叔牙乘坐莒国的兵车,快马加鞭,赶紧奔赴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