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姓姬名旦,因为他曾经封在周地,因此又称周公。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的胞弟,是周文王众多儿子中最有才干的。
武王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征讨纣这个大国,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而小国统治大国,更是难上加难了。
然而,在天下初定,周王朝还不稳定,百废待举之时,武王却得了重病。周公到太庙祷告,为武王祈求延寿。在祷词中表示愿意以自己的性命换取武王的康复。祷毕,周公将祷词放到了"金藤之匮"里。病好以后,在存放祷词的"金藤之匮"里发现了周公的祷词,周成王非常感动,从此以后更加宠信周公。
不久,武王再次病倒,在弥留之际,见自己的儿子年幼无知,担当不了周王朝的大任,准备传位于有德有才的周公,周公哭着拒绝了。
武王去世以后,周公忠心耿耿地扶立年仅13岁的侄子姬诵继承王位。
但是,武王死后,天下危乱,年幼的成王无法治理国家大事。当时东方尚未平定,商朝遗民和一些心存不轨的诸侯都在窥视形势的发展,等待时机发动叛乱,西周王朝岌岌可危。
周公为了应付当时的危难局面,一面勤勤恳恳服务于周朝,礼贤下士、扶立幼主成王,一面代行天子之职,官称太师。
周公大权在握,总揽朝纲,皇位上坐着的只是一个年仅13岁的小孩子,对于周公来说,如果想篡权谋位,简直易如反掌。他的亲人、密友,以及坐在皇位上的小侄子都认为他有反心。
为了向所有的人表明自己对周王朝的赤胆忠心,更为了进一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受到了统治阶级的交口称颂,成为了后世辅臣推崇的楷模。
时至今日,民间还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设使当初便身死,一生真伪竟谁知。"这首诗讲的就是周公。
周公为了确保周王朝能够长治久安,制订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的王位继承法。王位继承法使奴隶主贵族形成阶梯式等级制度。随后,周公又详细规定了各级服饰、祭祀仪式等。周公制定出的尊卑有别的"周礼",使周王朝的统治稳固下来。
但是,周公确定的这套统治制度却令武王的兄弟们极为不满。按周朝过去遵守的"兄终弟及"的规矩,武王去世以后,应该是老三管叔即位,但是,周公所制订的"嫡长子继承法"却将王位留给了武王之子姬诵,使管叔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权利。管叔对此非常不满,认为周公想阴谋篡位。
周公大权独揽令很多王公大臣也非常不满。周公解释道:"我之所以会不避嫌疑摄天子位,是因为武王不幸早死,成王年幼,我怕诸侯因此反叛,不能向辛苦夺得天下的三代先王们交代呀!"周公对朝政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地工作,忙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他还宽以待人,人们称之为仁厚的长者。
对于年少的周成王,周公更是关怀备至,惟恐其发生一点意外。有一次,周成王突然得了重病,周公按习俗剪下自己的指甲投入河中,诚恳地向河神祈祷道:"现在成王年纪小不懂事,如果有什么过错都是我的。如果河神要怪罪的话,就怪罪我吧!"周公祈祷完以后,写下祷词,仔细收藏起来,希望河神能够显灵。几天后,成王的病就好了。
虽然,周公摄政时为了避免别人有异言,处处小心。但是,周公的忠诚却因手握大权,而频频遭到王公大臣们的怀疑,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断造谣捣乱。
周公摄政引起了素有野心的同胞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满,他们四处散布谣言,煽动武王的弟兄们与周公作对,并怂恿诸侯国反叛周室,妄图夺取周王朝政权。
纣王之子武庚和商朝的遗老遗少们对殷商的灭亡刻骨铭心,时刻惦念着复辟。武庚见有机可乘,便联合东方的诸侯国,扯起反叛的大旗。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仅不阻止武庚造反,还与其联合打出"清君侧"--诛杀周公,确保成王的大旗。
此时,年幼无知的成王,轻信管叔等人的谣言,准备让管叔、蔡叔、霍叔等人"清君侧"。辅臣召公也开始怀疑周公。西周王朝随时有被推翻的危险。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周公为了避嫌,离开了镐京,隐居于都城东面,他在此期间作了《君》、《鸱》两篇文章,得到了召公的理解和信任。同时,消除了成王的怀疑。
此时,正逢秋收,忽然狂风大作,庄稼都被刮倒了。成王惊恐万分,祭天求神,无意间发现了周公为自己写下的祷词,周成王既感动又悔恨,重新迎周公回朝摄政。
周公回朝后,假装用大龟进行占卜,假借上帝的旨意说道:"上帝认为,文、武王创下的大业要继续,武力平叛是最吉利的。"
随后,周公宣布自己要执行上帝的旨意,出兵东征。他借上帝的旨意和文王、武王的余威,组织起了一支实力强大的东征大军,挥师平叛。
周公首先攻击了原殷商王畿地区。周公大军刚到,武庚的叛军就分崩离析,全线溃败。武庚被杀。同时,周公杀死管叔,活捉蔡叔和霍叔。
随后,周公击溃了叛乱的小国,周王朝的势力迅速扩大到了渤海、黄海边上。
周公用了三年时间平定了武庚等人的叛乱,为周王朝的稳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