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王六年(公元前714年),戎人出兵攻打郑国。郑庄公率军抵御勇猛善战的戎人军队。他担心地说:"戎人军队步兵占有优势,我国军队在车兵占有优势,如果戎人对我们发动突袭,我们的阵形就会被打乱,到时后果不堪设想。"
公子突出献计道:"您可以先派那些勇敢却没有持久力的士兵迎战,命他们与敌人交战时打了就撤。然后分三批兵力进行伏击,等待追击的戎军。戎军性情鲁莽,军纪不严,贪图财利,内部不团结,获胜就会争夺战利品,战败了就会四散而逃。我们要让戎人的先头部队误以为获胜而不断追击。当戎人的先头部队遇到埋伏阵势大乱、四散而逃时,后面的军队也会随奔走逃命。戎人军队不能首尾相连,我们就能获胜。"
郑庄公采纳了突出的计策,果然使戎人军队节节败退。郑军乘势追杀,全歼戎人军队。
紧接着,郑庄公又与周天子互换儿子作人质,这件事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周朝虽然国势渐衰,但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郑庄公身为周平王的卿士,多年来不但不将周平王放在眼里,还霸气十足地处理周朝大事,甚至都不与周平王商量就自作主张。周平王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恼在心里,总想找机会削弱他的权力。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与来洛邑朝拜的虢公忌父谈得非常投机,闲谈中周平王说要将郑国一半的土地转赐给他。虢公忌父不敢要郑国的土地,吓得匆匆离去。不久,此事传到了郑庄公的耳朵里。郑庄公怒气冲冲的趋车上京,向周平王奏道:"臣平定逆弟叔段的叛乱以后,便来朝拜大王,路上听说大王想把郑国一半的土地转赐虢公,臣认为虢公比臣更有才华,因此前来辞呈。"
周平王听到郑庄公的话以后吓坏了,惊慌地敷衍道:"这是根本没有的事,你千万不要多心。"
郑庄公对周平王不依不饶,周平王急得满头大汗,情急之下说道:"你如果信不过我,我只好将太子送到郑国当人质,为了取信于你,总可以了吧!"
这本是周平王的气话,不料郑庄公竟然当场答应了下来。周平王以周朝天子之尊,居然为了取信臣属国,而要将太子当人质,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周平王坐在王座上下不了台。这时一名朝臣打圆场道:"双方为了取信,理应互换人质。"郑庄公同意了。
周平王去世以后,朝臣将在郑国做人质的太子姬狐迎回,姬狐刚刚回京便因悲伤过度而死。姬狐之子姬林继位,史称周桓王。
年轻气盛的周桓王不肯坐而受制,下令解除郑庄公在朝中的所有职务。
郑庄公忿然回国,为了报复周天子,他派军将王畿麦田收割而去。当稻米成熟的时候,他以郑国闹灾向周桓王借粮,再度到麦田收割。周桓王被气得七窍生烟。
周恒王六年(公元前707年),忍无可忍的周桓王亲统王师,向郑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进攻。周王汇合了蔡、卫、陈国的军队,其军事实力远远超出郑国。郑国虽然连年称霸于诸侯,但主要是借助齐国和鲁国的力量。
双方在葛(现在的河南长葛县以北)摆开战场,郑庄公面对强大的周军心里没底,大将子元献计道:"周军中陈国士兵最不想打仗,我们如果先向陈国开战,陈国军队就会逃散;周军照顾陈国军队,就会打乱阵势;力量薄弱的蔡国和卫国,就会撤退。到那时,我们集中全部力量攻打周军,一定能获取最后的胜利。"
郑庄公采纳了子元的计策。战役开始时,子元见周朝联军摆出了陈旧的传统战法,便建议郑庄公将郑军布置成鱼网阵。战役打响以后,郑国直趋力量薄弱的蔡、卫大军。郑国大将祝聃操起强弓,奋力向周桓王发射,周桓王的肩膀中箭。
郑庄公虽然获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但是为避免触犯众怒,当晚便派人带着丰厚的礼物,到天下诸侯国的共主--周天子的行营进行慰问。
郑庄公一面向周天子谢罪,一面请求赦免。此时的周天子不但损兵折将,还身负箭伤,根本惹不起郑庄公,不得不签发赦书。周王朝从此以后,再也无力兴复当年的威仪。
郑庄公在春秋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的霸主,开春秋五霸之先河。
春秋时的晋国公子重耳从43岁开始逃亡,在外流浪了十九年,周游各个国家,受了许多折磨,61岁时回国继位。重耳的流浪生涯使他成为一位胸襟广阔、政治手腕成熟的帝王。他在位的短短九年里对内照顾百姓,对外图谋霸权,联合秦国打击楚国,挟制周天子以令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