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人第一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会做人是教育之本,而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
要培养孩子有爱心,首先要培养孩子有孝心,孝敬长辈。但据我观察,今天的父母对孩子很有爱心,孩子对父母的孝心却很不够。这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孩子的原因。
北京有个妈妈很会教育孩子。他们一家三口都喜欢吃橘子,十多年前,北京的橘子还很贵,这个妈妈买橘子与众不同,她不是按斤买,总是按3的倍数买。晚饭后全家人吃橘子,妈妈就让儿子拿3个橘子,一人分一个。
就剩下最后3个橘子了,儿子拿着橘子没送过来,而是用眼睛看着爸爸、妈妈,意思是就剩3个了,你们俩还吃啊?妈妈给爸爸使眼色,吃!
后来妈妈说,她吃这个橘子的时候,一点儿味道都没有。但是她觉得自己做得对,她要让孩子从小。中有别人。
孩子在家里千万不能吃独食!一旦养成习惯,就培养出一个“白眼狼”。当孩子变得自私、娇纵的时候,父母就觉得受不了,“这孩子怎么会这样?”可孩子的缺点常常是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培养出来的。后来这个分橘子的孩子长大了,考上了北京大学。亲戚朋友很高兴,给了他500块的祝贺钱。让他妈妈没想到的是,春节回家,儿子把这些钱装了个红包,给奶奶当了压岁钱。
这个孩子有如此孝心爱心,与父母培养的习惯分不开。在他家里,只要做好吃的,妈妈都让儿子先给姥姥、姥爷送一份。每月给爷爷、奶奶汇款,妈妈都是让儿子去邮局寄。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他的天性一样自然。
我女儿也是个很有爱心的孩子,平常生活的点滴中,不难发现她对父母、对师长的真情,哪怕这真情还只是一颗颗小小的种子。为此女儿还写了篇作文:
今年春节我得到了45元的压岁钱。我想这钱要花在有用的地方。
今天阿yi带我去北太平庄买东西,我带上了15元钱。走在大街上我觉得自己很神气,就像百万富翁似的。一边走一边想买点儿什么好呢?对了,我们家缺一面镜子,再买一条毛巾,爸爸的毛巾都旧了。到了商店,我先给家里买了一面镜子,然后又给爸爸买了一条漂亮的毛巾。回到家,爸爸、妈妈看到我买的东西,都非常高兴,表扬我是家里的小主人。(当时女儿9岁)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赵翔告诉我:“徐老师今天没吃早饭。”我听了一惊,老师怎么能饿着肚子给我们上课呢?于是,我想给徐老师买份早点。一摸衣兜,里面有一块钱,正好可以买一个煎饼。
下课铃响了,我拉着好朋友王莹跑出了学校,来到旁边的农贸市场的煎饼摊前,却有个瘦高个叔叔在我们前面买煎饼。我俩可着急了,因为还要赶回去上课。这时,赵翔也来了,我们三人看着表上的秒针“嗒嗒嗒”地走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瘦高个叔叔终于买完走了。我递上钱,嘴里说:“阿姨,您快点儿,快点儿……”
煎饼做好了,赵翔拿起就往学校跑,我们在后面飞快地跟着。就在我们跑进教室的那一刻,上课的铃声也响了起来。当我们把煎饼递给徐老师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徐老师捧着煎饼,激动地说:“这个煎饼不一般,它融进了咱们四(3)班同学对老师的一片真情。”听了这些话,我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当时女儿10岁)
持之以恒的培养使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东北山区有一对农民夫妇,养了5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老二回忆说,当时家里困难,他们几个只能带点儿玉米面干粮去上学。有一天他走在路上发现自己忘记带东西,就回家去取。到家后看到妈妈正在舔他刚才喝过粥的碗!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他带的干粮是家里仅有的吃的,就把干粮拿出来让妈妈吃,他说:“我不去上学了,我要在家帮你干活、挣钱。”但妈妈却说:“孩子,咱们家砸锅卖铁都要供你们上学!”后来,老二研究生毕业,当了工程师,并且把父母接到长春去安度晚年。这是他们教育的成功。
所以说,教育孩子绝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有爱心的人?给您提些建议:
1.把教孩子做人放在首要位置。不要因为关心孩子的学习忽视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2.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一言一行都要为孩子做出表率。父母对长辈、他人有爱心,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日后必定会有好的效果。
3.教育孩子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细节。对孩子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并鼓励他坚持下去,促进孩子养成关爱他人的良好习惯。
心理健康的人反过来会这样想:我长得矮,短小精悍,矮人出伟人呢;我是女孩,我很骄傲,女孩和男孩是平等的!
拿破仑个子很矮,一米六上下,却敢打敢胜,捷报频传。拿破仑给一个将军下战斗命令,这个将军身高一米八,十分魁梧。拿破仑在他面前一站像个孩子似的。他不听从拿破仑的命令,说三道四。拿破仑说:“将军,如果你不执行我的命令,我马上就让你和我一样高。”那压倒一切的气势谁敢不听?
所以,一个人的内在气质至关重要,关键在于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缺点。孩子就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考试考得不好,没关系,再考!说错话,没关系,下次改正!做了错事,没关系,认识了就是进步!要拿得起,放得下。
孩子接纳自己,跟父母的态度有直接关系。我们要学会鼓励孩子。我女儿写过一篇日记:
我不像琼瑶笔下的婉君那样忧心忡忡,也不像《乱世佳人》中年青时代的斯佳丽那样无忧无虑。但是,我怕长高。
都说长得个儿高好,很多人因为身材矮而烦恼无穷,想方设法使自己看上去高一些。而我却害怕长高,时刻盼望停止长个儿的那一天,因为我为长得高而有无穷的烦恼。
“呦,你好高呀!”每当我见到陌生人,他们都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随即问道:“你今年多大啦?”天啊,我真不知如何去回答他们。我有1.63米的个头儿,有些同龄人需微微仰视才能看到我说话的表情,可我只有12岁啊。
在学校,老师经常批评个子高的同学:“长这么大个子,一点儿也不知羞耻……”难道长得高也有错吗?
我为长得高而有无穷的烦恼……我多么盼望不要再长高了……父母这时就要努力让孩子喜欢自我形象。当我女儿埋怨妈妈为何给她那么高的个子时,她妈妈就感慨地说:“女孩有一副好身材多么幸福,那些矮个子不知多羡慕你呢!”听了妈妈的话,女儿似乎想通了,开心地笑了。
父母还要警惕孩子沉湎于失败的情绪中,如果孩子因为失败而过度沮丧,父母应及时将孩子“拖出来”。此外,父母还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特点,肯定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才能。这都能有效帮助孩子悦纳自己,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三是控制自己。
在轰动全国的徐力杀母案中,徐力之所以杀害自己的母亲,直接原因是没有控制住自己。徐力为什么没有自控能力?是因为他的母亲缺乏自控能力。母亲和儿子都不能自我控制,最后酿成悲剧。试想,如果徐力的母亲在教育方面因势利导,不提那么高的要求,不无休止地唠叨,徐力义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或许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健康的心理极其重要。父母一定要想一想,自己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是否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女儿就曾经为一个苦恼的女孩回信,帮助她克服心理上的困难。
李宁:
不要再这么自卑,不要再这么消沉下去了。抛开你所痛苦的一切,好好审视一下你自己吧。你是一个“毫无特色”的女孩吗?不,我不这么认为,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你那充满激情的文笔,却深深感染了我,我觉得这就是你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你的信中提到,自从14岁以后,你遇到了与全班同学决裂、生病耽误学习、不被老师重视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你像所有不成熟的同龄人一样,以为自己就好像被判了死刑,觉得自己前途渺茫,然后你退缩了,开始封闭自己,开始逃避现实。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让你更加痛苦。其实,这只不过是人生给予你一次磨练自己、战胜困难的机会罢了。你为什么不能勇敢地去改变这一切,命运是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啊!振作起来,让成功的荣耀回到你的身边,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到。面对同学,你要敞开胸怀,真诚待人,如果你用一颗诚挚的心去与别人交往,谁会不积极响应你呢?融入到集体中去,走出自我封闭的误区,你会发现,孤独对于你只是一个遥远的过去,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在她13岁的时候,因为被老师羞辱,而患了严重的自我封闭症,一直到17岁,都辍学在家,不与生人接触。但后来她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改少年时期的忧郁,变得开朗、热情,走过无数个国家,她的作品和她本人都深受读者喜爱。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你:你的未来还长着呢,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你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走过这片雨季,等待你的将是明媚的春天。
李宁,坚强一些!《少年文艺》编辑部委托我复信于你,作为一个同龄人,我相信你一定能改变眼前的局面,当你战胜了挫折,那种快乐将无与伦比,那将是生活赋予勇敢者的最好奖赏!
一个理解你的朋友孙冉
孩子在少年时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父母千万不要只抓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何让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长,拥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呢?
我的建议是:
1.孩子的学习重要,心理的健康更重要。不要因为一时的“学习”耽误了孩子一辈子的幸福。2.两代人心理健康的秘诀: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方法,控制自己则是避免心理伤害的首要秘诀。一、剪掉脐带自己走
自立是第一位的能力。如果孩子不能独立,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愿望和选择,只能按照父母的愿望行事,这样的孩子显然是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明智的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
现在,城市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娇惯很容易给孩子营造一种依赖、娇宠的成长环境,不利于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有个父亲告诉我,他儿子五年级了,从来不在学校上厕所,一直憋着。为什么?因为没有人给他擦屁股,平时都是父母给他擦。自己的事情越不做就越无能,越无能就越受欺负,越受欺负就越自卑,越自卑就越无能,如此恶性循环对孩子的成长当然不利。大凡孩子群中比较有威信的、大家喜欢跟他玩的,一定是敢作敢为,能自作主张的孩子。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剪断脐带,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了,需要精神的独立,需要自我管理上的独立。但是很多孩子不能独立,凡事都依赖大人,结果二三十岁了还拖着长长的脐带走路。
我的女儿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所有的志愿都是她自己填写,我们只有建议权,帮她做出分析。所以女儿独立性很强,从不依赖别人。她知道她自己的事情,第一个操心的应该是她自己。家里的事情我们也尽可能跟孩子商量,让她像主人一样生活。
女儿写过这样一篇日记:
今天又要到中关村一小参加全国作文比赛培训班了。从我家住的西直门到中关村,需要换乘两次公共汽车。前两次都是妈妈接送我,而从今天开始,妈妈为了锻炼我,让我独自乘车去。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车站。幸好乘车的人不多,我顺利地上了车。到了魏公村站换乘320路公共汽车时,我看车站候车的人也不多,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
过了一会儿,车来了。我站在最前面,可是没想到下车的人却很少,只腾出了四五个人的位置。我心想,人这么多,还是等下一辆车吧。我刚想转身,后面的人已经往前挤了,我不由自主地上了车。哎哟,我好像是米袋里的一粒米,被挤在小小的空间里.那滋味可想而知。不一会儿,我就感觉背上出汗了,汗珠顺着后背往下流。
“下一站中关村到了,没票的乘客请买票。”广播里传来了售票员阿姨的声音。我该下车了。我鼓起勇气,对站在我前面的一位叔叔问道:“您下车吗?”叔叔摇摇头,我和他换了个位置,再依次换下去,终于到了车门口。我看见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女孩和她的妈妈也准备下车,心里顿时充满了自豪感。我仿佛看见爸爸、妈妈高兴地说:“孙冉长大了!”
曲于我们平时都很忙,无形中给女儿创造了锻炼独立性的机会。从她小时候上幼儿园,到她去外地生活,以及去日本民宿的经历,都让她一点点长大,一步步独立。
即使这样,女儿仍发现日本同龄人的独立性远远超过自己,她特意进行了调查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
18岁以后,日本学生大部分很独立,零花钱全靠打工挣;18岁以后,中国学生大多难以独立,零花钱也靠父母。
日本孩子最突出的优点之一是独立性远远胜过中国孩子。我认识很多日本的大学生,他们18岁以后的生活费和学费之外的开支全部自理。我的朋友扶美子18岁来中国民宿时,20万日元(约合1.5万元人民币)的经费全是靠自己打工挣来的。这在我看来简直无法想象,但也就是在这样的磨炼中他们越来越独立,旱旱就适应了社会。
我在扶麦子家民宿时,有一次大弟弟雄一生病了,他妈妈竟让他自己去看病。我觉得这样不太安全,他妈妈却说他自己的事当然要自己去解决。我很惊讶,但也明白这看似不尽人情的决定对孩子有更深一层的关爱。
在日本参加夏令营时,我经常能看到许多七八岁甚至更小的孩子背着比自己还高的背包,跟着队伍时跑时走,没有人帮他们背包,全靠自己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三四天。我深知多数中国父母不会这么对待自己的孩子。看看我们,就连来日本前从北京到天津这么短的距离,行进的父母的车就已经能排成一条老长的车队了。到了东京的饭店,甚至有一位女同学的父母一晚上打了3次国际长途,早上还打来电话叫早!但是,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初次在异国生活了一个月,大家都感觉很好.挺烦父母唠唠叨叨一万个不放心,净让我们丢人现眼。或许,是我们的父母太担心了,他们从前吃过太多苦,又只有一个孩子,恐怕很难狠下心让我们受磨炼。日本的孩子大多不是独生子女,且日本固有的危机意识使他们早早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中国的父母有远见。
当然,中国的大环境是父母少有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这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使他们具有自立能力呢?我的建议是:
1.别太无微不至
该放手时则放手,必要的时候要给孩子独立办事的机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懒人、庸人、无能的人。
2.自己的事情自己定
孩子有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父母要唤醒孩子的独立意识,不要事事包办。
3.敢对孩子说“不”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接受。父母对孩子说“不”,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路标,时刻提醒孩子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