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年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尴尬的年月:
一边是中华民国元年,一边是清朝宣统三年。
然而,“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这个口号是自有文字以来就好像是刻着的一个国家的政权誓词。
据说凡争帝者如共工皆死。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一“怒而触天柱折,地陷东南,日月星辰西移焉”。
争帝者死。这是半信史的神话。为夺皇权,为当帝王而死的,早在神话中就显现出来了。
半信史的神话中有没有皇权和平交接的呢?
有的。
神话中的有穷国国王后羿射掉九个太阳,还想再射唯一一的太阳,却被尧帝制止了。大概那时的人是害怕黑暗的,觉得太阳多一个也无所谓,可是,现今只剩下一个太阳了,连他的夫人嫦娥也不习惯,便也离他而去,离开只存一个太阳照耀的国家,所以她奔月了。
嫦娥这一奔月,成为追求自由与光明的千古佳话。
然而她自己呢?拿唐人李商隐的话来说是:
嫦娥应悔偷灵药,青天碧海夜夜心。
其实,这是个很优雅的神话,也是很凄美的神话。
尧帝的意思,其实就是一种皇权的意志。当他的意志要改变这个奇异的天象时,那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他利用神箭手后羿改变了这个乱象现状,这个乱象的根源就是家天下的世袭制。因此,明智的尧帝把帝位禅让给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虞舜,不让帝位在自己身上世袭下去;不世袭,等于推翻了世袭制度,而共和,作为国家的政体,正是推翻世袭制的象征。
不争帝,而争共和,是孙中山的政治发现。
然而,谁来打破这个尴尬的年月?
隆裕。
隆裕正是一位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的帝国女人。
隆裕(1868—1913),满洲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清芬,小名喜子,喜哥,慈禧胞弟桂祥的长女。1889年与光绪结婚。
隆裕秉持慈禧遗嘱,不再“垂帘听政”,做了百事不管的闲太后。
那么,她知道孙中山他们要“清帝退位”的事吗?
她早就知道。
她的消息来源主要是来自袁世凯的大造舆论,目的就是要把这头等难题大事尽快传到隆裕太后耳朵里去。
袁世凯深知,隆裕可以百事不管闲,但指的是对小家子的事,隆裕可以不管,但凡大家子的大事,她还是有行使权的。如清帝退位这档子的事,还非得通过她的。
袁世凯自接到张謇、伍廷芳的信息,知道事态已是急不可缓了。
在上海南阳路10号赵凤昌惜阴堂内传出张謇的十万火急电报,这电报像地下党的暗号:“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
当时有四股要求袁世凯逼清退位的势力,都在赵凤昌那里聚集密商。
一些头面人物如黄兴、宋教仁、陈其美、汪精卫、章太炎、张謇,包括主人“惜阴堂老人”赵凤昌等在那里通宵达旦地胶磨着。据说,孙中山也曾光顾过。
袁世凯理解这电文密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时刻,朱尔典公使提醒袁世凯:“我们动用外国报刊舆论,你也动用国内报刊舆论,用来促进清帝退位服务。”
袁世凯也是个机警的人,他赶快示意北京各家报纸发表敦促清帝退位文章;通过亲信蔡廷干动员外国在上海的商会向清廷提出退位请愿书;将孙中山关于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秘密地告诉老同事也是老朋友奕勖,同时暗示他转告隆裕太后、载沣:倘若清帝不退位,优待条件就会丧失殆尽。
与此同时,张謇又电驰献策,请袁世凯指示段祺瑞、黎元洪出面,以南、北方军人的公意,即用武力相威逼,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凯旋即密电授意段、黎。
1月26日,段祺瑞、姜桂题等42名北洋将领联名致电清内阁:“昭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就在同一日,革命党人彭家珍与坚挺清帝江山的宗社党的首脑良弼同归于尽。
袁世凯闻之胆寒,十天前,他也险遭京津同盟会党人张先培等人谋炸;奕勖惊悉,再三奏请辞去“弼德院”议长之职。载沣不许。
袁以为条件成熟了,因此他开始“逼宫”了。
但坊间传袁世凯“逼宫”,其实未怎么逼。
相反,他像孩子看见可怜的母亲一样,给了隆裕太后于历史上最温柔的一刀。
隆裕虽是个没有权术的人,但在那“进亦忧,退亦忧”的窘况之下,还是有着处变不惊的气度的。
当袁世凯带着一副沉重的面容、痛心疾首的样子来到紫禁城养心殿后,便跪在隆裕太后脚下,满脸是泪,泣不成声。
袁世凯怀有感恩之心,在“众人皆喊杀”他时,唯隆裕独可怜。
他不知道该怎么样来表达要她宣告清帝退位的大难题。
但在抽泣间,觉得自己总算是断断续续地表示到位了的。
因为他听到隆裕缓然说道:
“我呢,也是赞成共和的。但若说要我们大清皇帝退位,目前阻力还很大。袁总理,你有什么两全其美的至善之策么?”……
袁世凯回答了南方临时政府对退位后的优渥条件,以及表达了自己日后的态度,彼此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共识。
对这次“逼宫”,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有如下论证:
在我最后的日子里所发生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养心殿的冬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
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个,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这是我看见袁世凯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太后。如果别人没有对我说错的话,那么正是在这次,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从这次召见之后,袁世凯就借口东华门遇险的事故,再不进宫了。
隆裕太后既已接受了袁世凯温柔的一刀,他自然可以心安理得,不再出入这个令他伤感悲凉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