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8月23日的《解放军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苏区盐事: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读后深受感动,感慨万千。
俗话说:“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东西关乎国计、维系民生,天天不能缺,人人不能少。其中食盐更是以其不可替代的特性,被蒋介石利用来作为对付共产党的“撒手锏”。
1931年5月30日,国民党中央政府颁布新《盐法》,对食盐的产销、储存严加管制,明令禁运、私卖。这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变本加厉,在江西南昌设立了食盐火油管理局,在苏区周边各县下设食盐火油公卖委员会,推行所谓的“计口售盐”、“封锁匪区办法”,不让“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落入共产党手里。
蒋介石这一毒招果然收效显著。因为中央苏区境内不产盐,而435万名军民每月耗盐量至少也要15万斤以上,一时之间造成食盐供应空前紧张,盐价暴涨,一块光洋在白区可买7斤盐,在苏区却买不到自身重量的7钱3分,所谓“盐顶七钱三”,还常常有价无市。很多群众因为长期缺盐,头发变白,身体浮肿,患上了各种疑难杂症,甚至丧失了生命。红军指战员也因盐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体质明显下降,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
苏区军民有盐同咸,干群无盐同淡,食盐面前人人平等。苏维埃政府切实解决群众的食盐问题,工作人员每人每月一律供应旧秤4两食盐。毛泽东以身作则,坚持执行最低食盐定量标准。有一次,罗荣桓从前线带回两担优质海盐,打算分配给中央领导,毛泽东拒绝了,最后把两担海盐全部送给了中央红色医院。
闽浙赣省财政部部长张其德手握全省食盐分配大权,却自觉地守着盐堆喝清汤、吃淡菜。有一回,他的孩子实在受不了,以为他忘了放盐,索性自己去取,张其德急忙厉声喝止:“不是我忘了放盐,而是压根儿就没放。这些白花花的盐巴来之不易,它是苏区军民的血汗结晶,是革命的本钱,我们绝不能以权谋私,动用公家一粒盐!”
让我们感慨的是,红军干部不以权谋私,连公家一粒盐也不动!反照今天一些以权谋私的机关干部和公务员,真让人汗颜。
作为党员干部,在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必须讲党性。他的一切职业行为都应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然而,有的领导干部却与之相反,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甚至触犯法律。这种情形时见报端、媒体。
据有关调查资料不完全统计:1998年,被查处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有12人,其中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徐炳松受贿案,广东省人大原副主任于飞以权谋私案,湖北省原副省长孟庆平违纪违法案等。
1999年,被查处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增加到17人,其中有宁波市原市委书记许运鸿以权谋私案,有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索贿受贿案等。
2000年,被查处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竟达22人,其中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严重违纪违法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周文吉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还有湖北省原副省长李大强以权谋私案等。
案例中的许多罪犯都曾是权倾一方的领导干部,但是他们没有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权力成了少数人获得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私欲的砝码,正常的为民服务变成有偿的为己服务。有些人受歪风邪气所诱惑,利用职务之便,以职谋私,中饱私囊。其结果是,他们的口袋满了,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这些年反腐败斗争中揭露的一宗又一宗以权谋私、以职谋私的大案、要案,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我们应当认识到,职务和岗位所赋予的权力,都是用来处理公事的、为民服务的;如果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那就是公私不分,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沿着这个方面滑下去,见利忘义,“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就会从不道德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许多人在岗位上贪污受贿,徇私舞弊,就是没有守住做事要出以公心、秉公办事这条准则。
对于这种教训,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因此,我们要牢牢记住,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给的,也是人民给的,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做到权为民所用,避免“权力”误入歧途。
2002—2003年,《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报道一个无私奉献的楷模——因积劳成疾,于2001年2月15日病逝,年仅53岁的原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龙清秀。
苗族女干部龙清秀,生前担任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湖南省西部开发办副主任。她1985年开始从事以工代赈工作,曾荣获国务院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称号,全国妇联授予的“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湖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人事部、发展计划委员会追授龙清秀“模范公务员”荣誉称号。
从2001年2月13日开始,龙清秀已昏迷两天了。看到虚汗湿透了她的内衣,医生吩咐她妹妹龙清莲,给她换件内衣。龙清莲刚在给她换内衣时,她突然醒了,用力拽住衣服不放,弥留之际的她,不知哪儿来那么大的劲,妹妹怎么拽也拽不过她。妹妹说:“大姐,你必须换,不然感冒了。”龙清秀用尽最后一口气,对妹妹吼了一句:“我要穿本色衣……”妹妹明白了,姐姐平时最爱穿的是这种8元一米的土布做成的“本色衣”。
“本色衣!”这是龙清秀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
2001年2月15日,龙清秀——这位生前曾亲手批过24亿多元以工代赈资金、被人们称为“在钱堆里打滚”的人,穿着8元一米的土布做的“本色衣”离开了人间。
龙清秀去世以后,几个妹妹含着泪来到家里给她找衣服,她们打开衣柜,里面空空的,除了几件旧衣服外,找不出一件像样的新衣来。这就是一个手握实权的政府公务员!这就是一个生前审批过24亿多资金的计划干部!是龙清秀观念落后,不会享受吗?不是。她把一颗心全放在了贫困群众的身上。当群众有困难的时候,她总是慷慨解囊。桑植县的李红梅翻车受伤,她送去1000元;古丈县的张东林家失火,她又送去1000元;沅陵县宋泽江同学家境贫寒,他资助600元帮他圆了大学梦……这一笔笔节衣缩食挤出的钱,浸透了龙清秀对贫困群众的深情厚谊。
在清理龙清秀的遗物时,同事们发现了一本由53页小信笺纸粘贴成的清单,上面记载着龙清秀退还或转交礼物、礼金的一笔笔数字。
最大的一笔是6600元,转交给平江县长寿光荣院;最小的一笔是38个皮蛋,按价寄给了送礼人。先后共退物48次,退礼金120次,金额达49788元,还有一部分礼金写着“不详”的字样,就是说,龙清秀连礼包也没有打开。
龙清秀活了53岁,留下了53页廉洁单。
这个数字也许是巧合,但是她一生清廉、两袖清风的见证。
以工代赈办直接负责实施国家下达的以工代赈计划,是个特殊岗位。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可龙清秀硬是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她常常提醒以工代赈办的同事:“搞以工代赈,管项目管钱,是炉灶边的厨师火边的柴。可要经得住考验啊!”
龙清秀同志在日记中写道“人格比生命更重要”,正是有了这种信念,她才能做到宴请不到、送礼不要,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对别人送的礼金,她一概严词拒绝,如数退还。她经常对身边的同事说:“有的人为了钱,最后身败名裂,不值得。守住清廉,心里踏实。”
为守住这份清廉,龙清秀为自己设了“三关”。第一道关是:门卫关。74岁的门卫老人蹇福斌说:“我干了9年,小龙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如果有来送礼的,就说我不在。”第二道关是:家属关。送礼的人,门卫挡不住,再由她的儿子和丈夫出面挡。第三道关是:自我关。如果前两道关还挡不住,她就折价退款。
一次,沅陵县一位领导知道龙清秀到县里来了,晚上去住地看她,顺便给她捎了点腊肉和两条烟。龙清秀推辞不过,只好先收下。可事隔不久,这位同志却收到了龙清秀寄来的200元钱。这位同志有些生气,觉得龙清秀不近人情,打电话给龙清秀说:“我现在又没有分管这项工作,又不是求你办什么事,这只是作为私人朋友的一点心意。”龙清秀解释道:“我就是要养成这个习惯,谁的东西也不收。不然关系好的收了,那跟谁又关系不好呢?”
她去世前住院期间,一些基层干部和亲朋好友来看她,送了6000元钱。她对来探望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工代赈办主任郭汉辉说:“大家诚心诚意来看我,送我这些钱,在病床推辞不掉,上交又怕伤了大家的感情,请你代我转交给学校,供穷孩子读书吧。”
这是龙清秀转交的最后一笔礼金,也是龙清秀奉献的最后一片爱心。
龙清秀负责以工代赈工作,每年拥有几亿元的项目资金审批权,在外人看来,想发财实在太容易了,但她一向秉公用权,从不以权谋私。她经常告诫同志们:“以工代赈资金是救命钱,谁也不能乱动。一定要把这笔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使它发挥最大的效益。”
以工代赈工作政策性强,在政策面前,龙清秀从不徇私情,从不拿原则做交易,即便对家乡、对亲人也毫不例外。
龙清秀妹夫的单位发不出工资,她妹妹想让她出面给县领导打个招呼,给他换个单位。龙清秀耐心地说:“现在下岗的不止他一个人,帮他调动了工作,别人怎么看咱?”
1997年,她公公在乡下去世,单位派车送她回家奔丧。回来后,她硬是交了200元租车费。恰好那几天,车上的发电机坏了,修理费也由她出了。后来审计厅的同志查账时看到了,佩服地说:“龙主任,不简单,过得硬!”
1998年,龙清秀的儿子从湖南商学院毕业,家里的亲戚劝她说:“你只有一个孩子,无论如何也得给他找一个安稳的正式工作。”龙清秀说:“年轻人应该让他自己去奋斗,我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儿子安排工作。”
多年来,她儿子先是在长沙一家电机公司搞推销,后来到汨罗、北京打工。她不是不心疼自己唯一的儿子,只是不想让手中的权力掺杂进私情。
龙清秀的表哥是村支书,所在村很穷,想上省城找表妹要点项目资金。临行前,曾拍着胸脯对别人说:“我和清秀从小一起长大,跟她要点项目资金,多少得打发点!”可当他千里迢迢来到长沙时,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龙清秀好言解释:“你是我亲老表,你问我要钱,我为难,全省这么多人,我都应照顾。再说,政策是国家定的,我没这个权,也不能破这个例。”
龙清秀的老家在古丈县桐木村,有一次村干部找她,想打通一条出山的公路,她婉言拒绝了,说:“家乡穷,乡亲们苦,我心里清楚,但古丈县目前不是国家贫困县,以工代赈资金不能往那儿用,请你们谅解。”
听到龙清秀同志去世的消息后,数百名老少边穷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自发赶来,只为看她最后一眼;遗体告别仪式原定上午9点50分开始,可从早上7点半起,吊唁的人群就陆续赶来,工作人员赶制的600朵小白花一会儿就发完了,原定两三百人的规模突破了千人。就像送别自己的亲人一样,人人伤心垂泪,个个泣不成声。
龙清秀同志逝世前几天,桑植县委书记陈美林还接到她从长沙打来的电话,询问桑植到龙山的公路建设情况。2月15日,噩耗传到桑植,陈美林以极为沉痛的心情将噩耗告诉正在参加“三个代表”学习教育培训班的全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多年来关心我们、支持我们贫困山区的龙清秀同志与世长辞了!”顿时,台上、台下一片哀痛和悲戚。官地坪镇党委书记王军含着热泪说:“我小时候听过焦裕禄的故事,工作时又学过孔繁森的事迹,龙大姐就是我们身边的焦裕禄和孔繁森。”73岁的向桂香老人,过了些日子才听到龙清秀逝世的消息,拉着县里同志的手埋怨说:“龙主任过世了,你们怎么不告诉我呀,我就是爬,也要去看上她一眼。”
龙清秀的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追寻着龙清秀的足迹,人们不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她一生都在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公务员用好手中权力、当好人民公仆树立了榜样。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物资的诱惑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严格自律,洁身自好,防止不健康的东西从微小处打开思想防线的缺口。要在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秉公用权,绝不以权谋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