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是:
韩信曰:“汉王对我非常的好,寝则同席,坐则同席,乘则同车,还把他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我怎么能够忘恩负义?”(其实跟答复武涉的意思是一样的)
蒯通并不赞同,主要讲了以下几点:
(1)张耳、陈余刎颈之交的故事。想当初,张耳、陈余二人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彼此结成了生死之交。待后来为二人发生争执,积怨越来越深,最终常山王张耳终于在泜水的南面杀掉了成安君陈余,使成安君落了个人头落地的悲惨结局。唉,这两人的故事值得后人警醒!
(2)韩信和刘邦的关系远远不如张耳、陈余。您(韩信)单凭着忠诚和信义与汉王交往,可你们之间所涉及的利益(整个天下)又远远比张耳、陈余所争的大,所以韩信和刘邦的良好关系迟早会破裂,刘邦早晚会对你下手。
(3)举例说明:大夫文种和越王勾践的故事。立有大功的文种保住了濒临灭亡的越国,并使勾践灭吴称霸于春秋,可最后文种却被勾践赐剑自杀,就像野兽捕尽了,猎狗必将被烹杀一样。从结交朋友的角度上说,您与汉王的交情远不如张耳和陈余的交情深;从忠诚信义的角度说,您对汉王的忠信又比不过文种对勾践的忠信。这两点已经足够供您观察反思的了,望您能深深地考虑。
(4)功高震主,封无可封。现在韩信灭魏、下代、破赵、降燕、定齐,威震天下,封无可封,天下无人可制。如果归附楚国,楚国的人不会信任您;归附汉国,汉国人将因您的功勋而感到惊恐。那么您带着这样的威势和功勋,天下无处可以安身。
蒯通这个人确实是能言善辩,他的话句句切中了要害,使得齐王韩信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那么,齐王韩信考虑的结果是什么呢?齐王韩信还是不同意。
过了几天,蒯通又劝齐王韩信,要善于谋断,抓紧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可是,齐王韩信还是犹豫不决,不想背叛汉王刘邦;韩信自认为自己功劳多,汉王刘邦不会削弱自己,不会夺走自己的齐国,最后婉言谢绝了蒯通。蒯通见自己的计谋不被采纳,就假装自己发疯了,做了一个巫师。蒯通这人其实是很能够审时度势的,而且非常懂得自保。从他装疯卖傻,可以看出,他已经想到后面刘邦可能会来找他麻烦的。
世上什么药都有,就是没有后悔药,最后韩信在临死之前的后悔、无奈,已成过眼云烟。当然齐王韩信如果听从了蒯通的话,那么历史将会改写,很可能就没有之后的大汉四百年江山了。那么齐王韩信助汉,刘邦集团已经对项羽集团完成了战略上的合围,那么在广武对峙的项羽、刘邦在做什么呢?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