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末汉初的历史舞台上,一代名将韩信先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后奉命于危难之际,大败楚军于京索;再下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最后统军百万,十面埋伏,垓下灭楚,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壮丽的篇章。韩信生平从未遭遇败绩,可谓是百战百胜,被誉为“战神”、“兵仙”。可惜,在灭楚之后,再未看到韩信统兵征战,不然大汉王朝的和亲、北方冒顿(modu)单于的骁骑或许都不复存在······
好了,闲话我也就不多说了。那么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之后,在做什么呢?
其实,韩信在被软禁在洛阳的时期,也就是从汉六年十二月到汉十一年正月(近五年的时间里),奉命开始整理先秦以来的兵书。也许有人会问,不就是整理兵书吗?这有什么难的?如果大家这么想就错了,我觉得主要难度有:
(1)选人。要对先秦以来的兵书、兵家的思想进行整理、校定、汇编、总结,首先这编辑者都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刘邦选了两个人:
韩信,出生于战国末年,由于战国七雄近五百年的割据混战,军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而且韩信早期的贫穷潦倒、寄食漂母、胯下受辱的磨练,之后为大汉的南征北战,韩信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
张良,出生的年代与韩信一样,深得《黄太公兵法》的真传,大汉建立之后,主动赋闲退隐,虽然张良没有单独统兵打仗的经验,但是他学识渊博,是一个军事战略家,善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2)典籍的保存、流传。考虑以前的文字传播,主要是靠竹简,单单靠人工的抄写,甚至连印刷术都还没有。而且道路不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是比较少的,哪像现在,手机、互联网、多媒体的信息时代。而且有的书籍还被一些豪门、贵族收藏,不流传于世。其实,竹简本身的保存也是有一定的风险。比如要防虫、防潮、防霉,由于时间过长而字迹不清晰,简片的断裂、残缺等等。所以,这个还是比较难的。
(3)整理、校定、总结。这个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环,韩信在这次的先秦军事的汇编中,不厌其繁的做到了:
一是,对先秦以来的军事家的书籍做到了博采众长,真正的海纳百川,几乎包含了汉代以前所有的军事家的成果,这与后来的清代《四库全书》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四库全书》将一些不利于清代、统治者的言论,都删减、篡改;
二是,将搜集而来的资料进行了严格选取、分类、取舍,并进行校订,这其实是这项工程中最浩大的部分,韩信这次整理兵书最重要的部分;
三是,继旧革新,在继承先秦各个军事名家的思想,并且韩信进行序次兵法,不仅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且韩信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之作。
根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的记载:“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兵书的大规模分类整理,为我国军事学的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韩信对军中的军纪、律法、条令、条例进行了补充。最后韩信写了一部《兵法三篇》,可惜已经失传,至于为什么会失传,我们将在后面讲到。那么,我们心怀大志的韩信难道就愿意这样修书终老吗?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