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午后阳光,记者于近日探访了居住在沙HN岸的LS县马楼乡老将庄村客家金门陈氏后裔。
翻开古老的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当年威武雄壮、披荆创业的壮丽画卷。
清乾隆《LS县志》载:“康熙七年(1668年),总兵林顺奉旨率43名将官和806名兵士,自FJ同安起兵,来LS县屯垦。44名屯垦将官为总兵林顺,字存侯,厦门人;副总兵江芳,字兰洲;参将陈雄、陈枢……”清乾隆《LS县志》又载:“奉旨驻鲁山屯垦,迄今七十余年,老者殁,少皆老,新齿森森,耕读乐业,服徭役列庠序,与土著者无异矣。”清嘉庆《LS县志·烈女传》载:“刘训妻陈氏,屯田参将陈枢之女。”
据史书记载,老将庄村陈氏始祖是陈枢,即当年屯垦鲁山44名将官中的一名参将。对于陈枢,“钦授昭勇将军拱薇陈公之墓”的墓碑上记载得很详细。碑文:公讳枢,字拱薇,昭勇将军振轩公长子也。先世HN光州固始,唐末从征至闽,居泉州府同A县浯洲斗营。簪缨世系,代有传人。康熙初年间,敕授公为昭勇将军。五年(康熙五年,1666年)移居HN府(今LY市),七年(康熙七年,1668年),督垦鲁SD南参将庄。”
浯洲屿,即今台湾金门岛。民国初期,老将庄陈家后人曾去金门续家谱。在金门只要提出是陈枢的第几代人,就可排出辈份。金门老家对鲁山陈氏后人盛情款待。
陈枢到老将庄时,这里荒芜一片,没有人烟,他率领兵丁披荆斩棘,修建房舍,犁田开荒。土地越开越多,人丁越来越旺,村庄规模初现,人们将这个村称为老将庄。
时隔338年,一条新修的水泥路将记者引进了老将庄村。今年57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陈绍新,是老将庄村陈氏第十代人。他对记者说,陈枢有一子,叫陈士良,字一斐,是候选县丞。3个孙子分别叫陈泰、陈善、陈昂,都是生员。第四代时有7子,第五代时有10子。现在老将庄陈氏已发展到第十四代了,共有300多口人。老将庄村全村1800口人,陈姓占大多数。
LS县公安局退休干部陈鸿章,今年70岁,是老将庄陈氏第九代人,在目前老将庄陈氏家族中辈份最高。他说:“我就是在老将院生、老将院长的。”
被后人称为“老将院”的院落在老将庄中央,由群房(围房)、3处院和跨院配套组成,总面积约3亩。左宅5间尚存,如今是村部。古朴典雅的5间堂屋,两边是“两头沉”,中间3间是出前檐走廊。今年59岁的陈耀廷,是陈氏第十二代人,平时对陈氏历史颇有研究。他说,“老将院”的奇特体现在道路、角度和群房庭院跨院之间勾连串通的迷幻难辨。该建筑群由陈枢创建,有3处庭院。宅院坐西南,面东北,不偏不倚成45度。群房、庭院、跨院与四邻相隔,只一个进出大门,内部各庭院有大门有角门,3套庭院与跨院和群房各自独立,又相互通连,外人入内,如入迷宫;“老将院”与村道迷幻难辨。人一走进“老将院”就会不知不觉地沿着宅院45度倾斜的建筑格局,迷失了原有的角度和方向。无论是村路或“老将院”,入此就会感觉像在迷宫里转悠。附近村庄过去都筑过寨墙,而老将庄没有,但土匪从不骚扰,主要是慑于“老将院”的迷宫。岁月更迭,风剥雨蚀,“老将院”现只剩左宅的5间房子和几间围房了。
将军爷的坟墓在村南,面朝东南,这是老将军自己定的方向,意寓他九泉之下仍在怀念故乡金门。据陈鸿章老人介绍,这里原来叫“老将坟”,坟园有20多亩,里边柏树林立,间或种些庄稼、蔬菜。历来由陈氏家族指定一名本族人守护,坟园收入归守护人。但每年正月二十五祭祀老将爷,守护人要管本族人一顿午饭,俗称“吃老坟社”。陈鸿章小时候,年年随大人去吃一次“老坟社”。祭祀之日,族人按辈份依次排列,老族长宣读祭词,众人面向东南祭“厚土”。其后才回头跪拜作揖祭老将爷。再其后各自去“陈家小坟”祭祀各自亡故先人。
1989年春,陈耀廷组织本族数人,将残碑重新固定于原处,并集资建一简易碑楼。
燕楼陈姓自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来鲁山安家后至今已有三百三十年,乾隆年间至嘉庆十三年来鲁山第一次续谱,当时曾派专人历尽艰辛徒步跋涉数千里到FJ抄回有关旧谱,据传去FJ三人回来时一人病故狮子坡,可知为了续好家谱我陈氏先人付出了多大代价啊!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六年我陈氏中有志于修谱者也曾着手续谱,一家兑二十五斤麦,后因社会动荡未能如愿。此次年开续谱,自一九九(原文如此)开始准备至一九九七年由陈本合、陈玉玺、陈大良、陈永固、陈更新、陈举昌、陈举鹏等组成修谱小组,按谱直系通过调查、摸底、排队,搞清了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于一九九七年底起草完毕,通过复查后一九九八年春完成了初稿,阴历正月廿日征求各方面意见后完稿复印。
自一八一一年老谱续成至今已有一百八十七年,在这近两个世纪里各支派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有的因生活别走他乡,有的因工作他处安家,有的因文化和经济条件该传下来的东西没有传下来,又因两次续谱相隔时间太久,中间没有文字记载,口传材料也极少,这些情况给此次续谱造成极大困难,但是此次续谱得到广大我族成员的极大欢迎和支持,尤其是得到陈光寄十世孙陈本有,陈奇英九世孙陈举范,陈光心十世孙陈大红、二红、三红等在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参加续谱人员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终佚这次续谱得到了预期的圆满成果。
在续谱中还有些问题,如有些祖上有位没名,如兴甲后世中从字、海子派,又有些有名无位如海仓、从传等这只有在后世发现纠正。
由于参续人员水平不高有关材料缺少,错处请提出及时纠正。
公元一九九八年
农历戊寅年春正
陈本御字更新编稿陈本合代笔
斷線三百年魯山陳找到金門陳
上下三百年,魯山陳支系自金門來
這是一個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橫跨了三百四十多年的追根故事。
「我們來自大陸HN省魯山縣,我們村叫老將莊,大部分姓陳,我們稱我們的祖先為『老將爺』,來自金門……」,2008年12月 3日,《金門鄉情網》出現了一位來自彼岸的「魯山陳」留言,讓甫上線兩個月的《金門鄉情網》站長,投入金門修譜大業的蕭永奇眼睛為之一亮。
穿越時空,《金門鄉情網》搭橋連線,藉由「魯山陳」與「金門蕭」一封封電子郵件的往返,意外開放魯山與金門陳氏宗族一段古往今來的尋根對話,也挖出清楚了兩岸兩地族人的血緣身世。
《鄉訊》整理、節錄了魯山與金門的尋根對話內容,照見一段迢迢尋根的感動歷程:
「您好:
我來自大陸HN省魯山縣,我們村叫老將莊,大部分姓陳,我們稱我們的祖先為『老將爺』,來自金門,村南有老將墳『欽授昭勇將軍拱薇陳公之墓』,碑文:『公諱樞,字拱薇,昭勇將軍振軒公長子也。先世HN光州固始,唐末從征到閩,居泉州府同安縣浯洲鬥營。簪纓世系,代有傳人。康熙初年間,敕授公為昭勇將軍。五年(康熙五年,1666年)移居HN府(今洛陽市),七年(康熙七年,1668年),督墾魯山東南參將莊。』老將墳面朝東南,那是金門方向,他入土之時還惦記著故鄉。陳樞原是鄭成功舊部,與施琅是舊友,康熙初年歸順清廷。村民走訪附近各個村落,得到有記載的從金門來的宗親如下:
陳樞,字拱薇,1633─1711,金門鬥營。
陳振軒,陳樞之父,鬥門鄉。
陳棟,陳振軒次子,鬥門鄉。
陳參,1636─1648,鬥門鄉。
陳若令,陳參之父,鬥門鄉。
陳光心,字舜忠,1634─1724,金門西山外。
陳榮恩,字堯倫,1600─1648,金門西山外。
陳光淡,字舜雅,1630─1723,金門西山外。
朱沖(本姓呂),字生萬,前塘村。
呂貞勤,1605─1692,金門西山外。
呂仰陽。
老將爺使我們村的陳氏宗親無論走到哪裡,心中都有一個濃重的古鄉情節,我們也盼望著他所遙望的故鄉金門宗親的消息,今天看到《金門鄉情網》,倍感親切,我衷心希望能夠從您這裡得到幫助。
另外,我們村還有一個『老將院』,現在只剩八間房屋,面朝東北,據初步鑒定。是典型的客家人圍籠屋。」(2008/12/3魯山陳)
「您好!
來自HN魯山Email,是令人深感驚奇,在民國八年編修《浯江營東陳氏家譜》,內有記載先民移往HN魯山,相隔三百年後的事今天重逢。如圖檔兩張,內有一則記載:『二房十世經鍛字君勵號若金,配妣許氏生四子,公生明萬曆庚戌年間三月十五日戌時(1610),妣生明萬曆己酉年九月初九日醜時(1609),卒清康熙丁未年六月廿八日戌時(1667),壽五十九齡,由HN運回,葬在前山,坐呂厝豎旗山向SX寨,乃庚甲申寅,築有石碑,立墓誌銘,載明舊譜。
二房十一世養浩名參字子善,配妣蔡氏,生二子,卒葬福州連江縣浦下荷山寺南高處。其子仕聰年廿八歲進HN魯山縣學,配妣張氏,生三子,仕琴配妣黃氏,均移往HN。』您提供資料:陳若令,陳參之父,鬥門鄉:即二房十世經鍛,營山鄉。陳參,1636─1684,鬥門鄉:即二房十一世養浩,營山鄉。詳細看附表之詳細世系資料,名諱與《浯江營東陳氏家譜》是一致的。
營山村落可在網站村落巡禮金沙鎮營山,這消息我會轉告金門營山的陳氏家族,我們保持聯繫。」(2008/12/6金門蕭永奇)
魯山陳記載,通浯江營東陳氏家譜
「您好:
我的上封信關於陳若金與陳參的資訊有所錯誤,抱歉,我問了下村人,魯山的記載與《浯江營東陳氏家譜》是一致的,陳若金及其子陳參(遷至HN魯山縣倉房莊),陳振軒及其子陳樞(HN魯山縣老將莊之先人)應該是一起遷至魯山的,並且陳參之子與陳樞之子都是『仕』字輩。陳參之墓尚在HN盧山倉房莊,這邊亦有記載陳參配妣蔡氏卒葬福州連江縣。」(2008/12/8魯山陳)
「您好:
謝謝您如此快的回復和提供的消息及幫助。關於陳若令和陳參,村民好像是在HN魯山縣的另一個叫燕樓的村莊找到記載的,我中午聯繫一下村民問問具體情況和這之間具體有什麼聯繫,下午給您回覆。康熙初年從金門遷徙過來的有兩支。燕樓這邊這支有較清楚的陳氏族譜記載: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六六九年)……陳政公自HN省光州固始縣浮光山入閩出鎮綏安(今漳浦雲霄)平亂……明封開漳聖王……傳至漳湖廿三世,六郎公,八郎公和九郎公三兄弟自泉州晉江瓷頭(即今圍頭)陳卿村入同安浯洲太武山南居,六郎公居坑北號下坑陳……HN魯山縣燕樓村陳姓家族屬六郎公世系房分支長與濟系後代。
而我們老將莊的老將爺陳樞及其父陳振軒的先祖(即上封信提到的牧馬監陳淵)是在唐末的時候由固始直接遷往浯洲(沒有經過漳州,碑文也有記:唐末從征至閩,居泉州府同安縣浯洲鬥營),而這一支的線索在金門好像更難尋找。另外,根據我上封信提到的圍籠屋,他們應該是客家人。保持聯繫,謝謝!」(2008/12/9魯山陳)
「陳先生您好!今天收到了兩封,肯定的,你們的祖先是來自金門營山,再附三張照片,會更明確證明:一、到HN魯山的祖先:在照片DSCF2801中,記載『舜齡,無傳,往HN魯山縣尋聰兄』在金門無傳,在魯山縣可能有傳。在照片DSCF2803中,仕聰、仕琴住HN魯山,據你們資料,其父親陳參也到魯山,所以葬於魯山;二、堯、舜字行:堯、舜字行並不是營山陳氏字輩,但在照片DSCF2801,長房第十世,使用舜字。二房第九世,使用堯字。你寄來的下列名單,肯定是營山人。陳光心,字舜忠,1634─1724,金門西山外。陳榮恩,字堯倫,1600─1648,金門西山外。陳光淡,字舜雅,1630─1723,金門西山外。在第一封信,在你們村落有老將墳,有墓碑及碑文,第三封信說魯山有記載,是否能提供這方面照片。您們尋親,令人感動,我家在金門,現我在台灣,我已請家人向營山陳氏長老轉達,十天後(12月19日),我會回金門一趟,再當面向他們詳細說明,也希望你能留一支電話,以便請營山陳氏宗親與你們對話。在舊譜重修時,表達早期資料散佚,修譜困難,如今你們已經可以對上了。我會說服營山陳氏再重修族譜,屆時也盼你們能夠一起參與。」(2008/12/9金門蕭永奇)
「您好蕭先生:感謝您的幫助。我現在人在FJ,這是一位最瞭解事務的村人電話:15937585×××,他叫陳志。老將墳墓碑的照片我回頭讓陳志給我發過來,欽授昭勇將軍拱薇陳公之墓碑文:『公諱樞,字拱薇,昭勇將軍振軒公長子也。先世HN光州固始,唐末從征至閩,屆泉州府同安縣浯洲鬥營,簪纓世系,代有傳人。康熙初年間,敕授公為昭勇將軍。五年(康熙五年,1666年)移居HN府(今洛陽市),七年(康熙七年,1668年),督導魯山東南參將莊。』另外,堯、舜字行的陳光心、陳榮恩、陳光淡屬於唐初從HN固始遷至金門的一支,這一支的家譜在魯山燕樓村的家譜上有詳細記載(乾隆年紀的家譜,不知道是否與您說提的『舜齡、無傳,往何南魯山縣尋聰兄』有關)。而魯山老將莊的老將爺陳樞(父:陳振軒,子:陳仕良)和陳參(父:陳若金,子:陳仕聰、陳仕琴)這一支是在唐末從HN固始遷至金門的,這一支在魯山的家譜已失傳,但與您說的很吻合,來自金門營山。」(2008/12/10魯山陳)
「陳先生你好!上信推論:陳光心,字舜忠,1634─1724,金門西山外;陳榮恩,字堯倫,1600─1648,金門西山外;陳光淡,字舜雅,1630─1723,金門西山外;係金門營山人有誤,正確是他們屬於金門下坑,明初遷徙至金門山外,明末清初到HN魯山。提供以下金門山外陳氏部份資料,讓你核對。另外:陳樞,字拱薇,1633─1711,金門鬥營;陳振軒,陳樞之父,鬥門鄉;陳棟,陳振軒次子,鬥門鄉;金門鬥營是否為營山,按上面來看可能是營山人,也可能是鬥門人,我會再找。」(2008/12/11金門蕭永奇)
「您好蕭先生:這是鄉人發來的兩個墓碑圖片;墓碑已不完整,請參考。」(2008/12/17魯山陳)
「陳先生:照片收到了,謝謝!不知在先祖在明末遷移到魯山,現有多少人口,多少姓氏,多少村落,能來信告知!」(2008/12/18金門蕭永奇)
千里傳族音,營山陳氏宗親感驚喜
「陳先生:你好!
昨天早上到營山陳氏長老家,已告知您們萬裏外尋親的事情,營山鄉親十分驚喜,感到不可思議。他們已決定重修《浯江營山陳氏族譜》,經費由金門營山陳氏處理,預定2010年配合家廟奠安出版,修譜範圍由營山陳氏開基祖其及後裔。因此深盼你們共襄盛舉,修譜方式很簡單,收集到的資料,用 Email傳給我,我這邊匯整後,再回傳編輯後的初稿給你們校稿,這樣一來一去,資料會越來越充實。若有不屬於營山支派,只要與金門有關的,都可以協助處理。營山陳氏在海外的大本營是馬來西亞巴生坡,我也會直接與他們聯繫。族譜是座歷史與地理橋樑,牽引大家相聚。謹此等候你們訊息。」(2008/12/21金門蕭永奇)
「您好蕭先生:非常感謝!您的消息令我們非常振奮,我會盡快整理出來一份詳細的資料,包括金門營山和其他支派,隨後發來。」(2008/12/22魯山陳)
「陳先生:你好!你們要參與修譜,這是三百年來的盛事。修譜像是個拼圖,東一塊,西一塊,靠互動式的方式來編修,因此你整理一部份後,就先 Email來,以便我去找相關支派來配合。我的好友楊樹清先生,早在二十年前,在台灣澎湖報導有關於金門鄉親部份,其後從事文學報導方面,去年九月,回到金門日報,編輯金門鄉訊部份,在今天的金門日報鄉訊版的鄉訊焦點(http://www.*****.com/?town/index.aspx),有報導我的《金門鄉情網》及為你們尋親之事。這件事情,他是以歷史的角度在思考,去趟魯山,我是這樣想,肯定營山陳氏也會來,我想先從修譜,來讓魯山─金門兩邊相互宗親重新認識,到時一定水到渠成。」(2008/12/27金門蕭永奇)
「您好蕭先生:非常感謝!您的每封來信都讓我們感到振奮,我已於前些天通知村人,盡快整理出來一份,我們也在保持聯繫,整理過程中可能還要再參考一些歷史文獻,走訪一些村落及查看一些墓碑,非常感謝您的幫助,有村人的來信我會及時給您發來,這真是一個盛事,保持聯繫。」(2008/12/29魯山陳)
「蕭先生:您好!村人陳志告訴我說元旦那天通過您接通了金門族人的電話,但是因回音問題交流不是很方便(我現在在FJ)。他說資料草稿已經完成,還要修正完善一些問題。另外,《金門日報》那篇報導我沒找到,因為我當時過了兩天才來收取了您的郵件。不知您能否幫忙把那篇報導的頁面找到並保存下來發給我,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有憑據找縣政府獲取支持。」(2009/1/4魯山陳)
「陳先生:你好!我在二日中午於營山陳水能家裡,與陳志先生通話,再由水能先生對話,雖然有口音問題,但是水能先生還是很興奮,能為族人的盛事努力,現在也積極在收集資料,預定2101年家廟奠定出版(上次寫有誤)。在2008/12/27的《金門日報、鄉訊版》僅報導:『……金門鄉情網連結金門人:由金門宗族文化推動者,修譜事業工作者蕭永奇獨力架設的全球性網站《金門鄉情網》,十月三日正式上網與散落世界各地金門同鄉見面,一上線即有大斬獲:來自HN魯山的陳姓居民,表明他的家族是清初隨施琅軍隊,自金門營山遷徙而來,且魯山一帶諸多聚落也居住了同時期來自金門不同村落的金門人,金門鄉情網的一小步,竟成連結各代、各地金門人的一大步。……』要在報紙報導,如果先準備相關佐證題材,會比較好,不要有些地方相互矛盾,一旦公開出去,是很難去修正,我想大概在過年前,應會有初步結果,我現在找《金門山外陳氏族譜》的舊版資料,你2008/12/3第一次Email給我的資料,內有陳參、陳若金、陳堯倫、陳舜忠、陳舜雅等人,請用掃瞄或照片傳三、四張的舊譜資料來,再加上我這邊的《金門營東陳氏族譜》的舊譜資料,我再提供給記者先生去比對作專題報導,這樣會比較完整,請你寫一下,HN魯山的地理位置,魯山縣有幾個村落與金門有關,這樣的資料就足夠了。《金門營東陳氏族譜》預定每年做兩版稿本,到2101年為止,第一次初稿,預定在過年前完成(本月23日左右),以便返鄉的親人能夠補資料,過年是修譜的時機,很多旅外的人大多會回鄉。如果你能 Email部份資料來,我也可以順便補上去。這次回信來,請你告訴我的名字,住HN魯山那一村落,年齡,以便我的記者朋友知道我與誰連絡。我們多次聯絡,未曾請教大名,有失禮處,敬請包涵。」(2009/1/6金門蕭永奇)
魯山與營山,陳氏族人跨海續宗緣
「肖先生:你好!我把老將莊陳氏家譜及圍屋平面圖傳給你,麻煩你把它傳給我們的族人,以後有事,請用此信箱聯繫。附寄族譜。」(2009/2/2魯山陳志)
「陳先生:您好!去年年底你們族人來信後,我們更積極的尋找相關的資料。他的來信,有陳堯倫、陳舜忠,在金門山外陳氏舊譜有記載,如附檔所示。
你們的族譜亦於初步整理如附件,按你們的族譜,不是源自金門營山就是金門鬥門兩個陳氏村落,我已請兩村落之陳氏長老協助,已便查出陳振軒之父親是誰,金門營山陳氏已在編修中,鬥門陳氏有兩支派,一支亦在編修中。暫寫至此,下回再與你聯絡。」(2009/2/3金門蕭永奇)
「蕭先生:你好!請原諒誤把您稱為肖先生,據墓碑載,陳振軒為鬥門鄉人,陳樞方鬥營人。」(2009/2/5魯山陳志)
「陳先生:來信收到了,您尋親的事我們已在處理,金門鬥門與營山的陳氏族譜,目前皆由我在協助編修族譜。鬥門與營山兩村的距離約一公里左右,因之有可能稱之鬥門(與鬥門諧音)或鬥營,我亦請金門地區從事文史工作者協助查尋,另外是否可提供陳振軒之墓碑碑文全文及其照片,我亦想刊登在金門日報,讓更多人來幫助我們,謝謝!」(2009/2/6金門蕭永奇)
「陳先生:你好!蕭字,在大陸簡體寫為肖字,現大陸部份蕭氏請求政府改為為蕭字。在你的來信:陳振軒為鬥門鄉人,陳樞為鬥營人。鬥門鄉的閩南音,就是鬥門鄉,至於鬥營,可能把金門的鬥門村與營山村合稱鬥營,因為兩村落相隔約一公里,鬥門為單姓村,姓陳,有兩支派,皆在宋末就在鬥門居住,我與其中一支派已修譜四年了,由於尚須考證,尚未出版。另外營山為雜姓村,陳姓在元朝在營山居住,目前營山陳氏也是我在協助修譜。在鬥門陳氏的舊譜,我們也發現有位陳軒,年代大概在1600年前後出生的人,是否為陳振軒,我們不敢認定。我在網站也意外找出關於你們的文章,以及廈門林氏舊譜的發現,可以推論,施琅當初也帶了不少金門人。在金門的族譜,有記載的就有四本,如下有則金門日報新聞,關於金門黃氏,黃雄在汝州魯山縣百三莊定居的事。你們的祖先是金門人,而且在魯山應有幾個村落祖先來自金門,對我們是金門人而言,更應是大事,編修族譜在金門已成風氣,相信多次的溝通分享,一定能找出來龍去脈。」(2009/2/21金門蕭永奇)
「蕭先生:你好!陳振軒的墓碑時其子陳樞與陳棟在其康熙32年去世時所撰。由於其墓經常被盜,墓碑被埋地很深,墓碑被挖出時,碑體特濕,所攝照片極不清晰,不能提供有效資訊,待以後有清晰照片時,再給你傳去。」(2009/2/25魯山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