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初次听到“唐调”表演,是在一场诗歌雅集上,作为非太仓人的我来说,听一群孩子们用本地方言背诵文言文时,竟然有些恍惚。仿佛回到童年的时光里,那些昏黄的煤油灯下,混合着扑朔迷离的声音,是被打在砖瓦上又反弹回来的背诵之音,即铿锵有力,又朗朗上口。同时,带着神秘。
我的记忆只能停留在过去,而无法追溯过往。虽共同生活在吴语系中,虞山的方言与娄东的方言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如今普通语普及后,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的教育都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学校都以普通话交流。甚至在家里,上一辈的老人也要迎合孩子开一口“国语”。对于方言这种具有特殊感情的语言而言,现在我们又在努力地为曾经逝去的,而再次苦苦追回。
目前,唐调这种中国独特的诵读方式已濒临失传。为了抢救、传承中华吟诵,有关部门建立唐文治纪念馆和唐调研习所。唐文治先生的“唐调”,用的太仓话的读音,可吟诵之法是来自古文一派的传承,上承明代唐宋派。据称,其属于桐城派吟诵所传的一支,读法与作文之法相通,讲究一个“气”字,以音之高低长短、轻重缓急,表达和体会字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
诗文吟诵虽然在中华大地上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因古代没有录音技术,书面符号形态的音尺音谱又无法记录,所以从汉儒、唐宋八大家直至清朝桐城派古文,均无吟诵声音资料传世。中华吟诵有多种地方流派,如唐调、云南调、山东调、平江调。唐调是晚清至解放时期,保存、传承得最好且最易吟诵的诵调,被誉为“穿越时空”的中华传统吟诵第一调。
唐氏的“唐调”具备了唐调的基本结构和各种变化。不仅保存了唐、宋、元、明、清古人吟诵诗文的基本特质,读诗、词、文章皆可,而且其方言、古调的传统韵味很强。他并不是唐调的首创,但他将其发扬光大。唐调也是因唐文治先生而得名,在1934年,唐先生两次赴华东电气公司录制读文唱片。第一次“读文四篇”,第二次“讲演孝、弟、廉、耻及读《诗经》、《左传》法。”同时发行的有《唐文治先生读文灌音片》十张。
“唐调”名噪天下,也是由这十张唱片而起,当时发行远销至海外,成为中华吟诵的代表者。太仓的档案馆至今还保存一套胶木质地的录音唱片,但受当时录音条件的影响音质不佳。而流传民间的唱片,现在能听者亦是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