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亶的治水经历和办法对历朝历代甚至今日仍有深远的影响。他为了治水,不辞辛劳,实地考察了260多条河流,同时结合太湖地区治水的历史,并结合自己治水的亲身体会和设想,撰写了《吴门水利书》,其中《苏州水利六失六得》和《治田利害七事》两篇保留至今。他从地域差异和地形特点对苏南水利予以分析,论述精辟,科学性强。他还绘制许多水利图,为后人治理吴中水利提供重要依据。
他的墓在今太仓公园内。据《太仓州志》载:“郏亶墓始筑于宋代,有墓道、墓门,两边有石马一对,并有专祠一所,后废。”清同治七年知州蒯德模厘正墓道,构筑墓门,重建郏司农寺祠墓,后又废,现墓侧的土墩即为原墓所在地,其上的树有榉树、黄杨、冬青、槐树、剑麻、枣树等,长得生气勃勃。土墩边上的郏亶墓为1993年8月建造的,附近杂树蔽荫,松柏环抱,幽静而庄严。墓前有一石亭,亭内重建郏司农祠记碑,由1868年构筑墓门时所立。
经考证,郏亶的故里在双凤,当时郏亶居所西边的大泗瀼位于双凤境内。大泗瀼即今名大漳泗,位于双凤镇杨林塘南面的原民乐大队境内(现属新湖村域内),因方言与书写误差及年代久远,致大泗瀼演变为大漳泗。大漳泗面积约有40余亩,四面高中间低,高低相差60多厘米。其西面有小漳泗,面积约20余亩,盆地地形。因地势低洼,原来只能种一熟水稻,还常遭水灾而欠收,百姓称“赤虾田”。为根除水患,1974年,水利部门在该地建了一座排灌站。
2003年5月,因基建取土在双凤维新村境内挖到一明代古墓,在清理墓葬时意外发现厚达一米多的红烧土和印纹陶罐,经一个多月的发掘,在此处及周边地块发现砺石、石箭镞、鼎足、圈足盘等器物残片,经考古专家鉴定,确定为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遗存。为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2006年,太仓市政府在此建造了太仓维新遗址陈列馆。
笔者猜测,该遗址有可能为郏亶后裔之墓。又因年代久远,无文字可考,故难以确定。根据清道光年间的《双凤里志》载:“宋司农后裔郏鼎,其曾祖父名王族,出赘于双凤里刘氏,始为里人。郏鼎三岁丧父,他聪明俊秀,勤奋读书,成进士后观政于工部,后拜官嘉定知州,继改茶陵知州,又提拔为工部都水员外转营缮郎中,后升为浙江右参议,未满年,罢官回家,开辟樊春圃私家园林。郏鼎,明嘉靖元年进士。现双凤原凤东村的郏姓百姓为郏鼎后裔。”当时的郏家坟规模不凡,在《双凤里志》又载:“郏鼎祖上郏亶有利于三吴地区水利,郏亶专祠因时久而废,他请求当局将祠修复,且一贯代表郏家子孙奉行祭祠之事。”郏氏即为古双凤的“郏唐周顾”四大名门望族之一。
如今,太仓的水利实施了长江江堤加固、饮用水达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实事工程,治水能力不断提高。太仓水域面积257平方公里,长江水域面积144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113平方公里。区域性河道4条,分别为东西向的浏河、杨林塘、七浦塘通江三大塘,南北向的盐铁塘。水利部门正以“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供排水服务体系、农村水利工程体系、水行政服务体系”为水利综合保障体系进行建设,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